
提出新質生產力的背景
為什么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大家知道,以美國為首的,以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模型等為主要內容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了生產力高速增長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中國不能錯過這次產業革命級別的大變革;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傳統生產力相對飽和,當前甚至成為中美歐博弈的焦點;中國過去的經濟發展動能如房地產等在逐步退出,需要新舊動能轉換;未來若干年經濟增長的壓力相當大,尤其是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壓力更大,2035年要實現基本現代化,必須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在人口基數不變的情況下GDP增速要達到4.8%左右。怎么達到?需要新的生產力,需要新的增長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2024年的經濟工作做了九項部署,其中第一項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講了2024年的十大任務,其中第一條就是“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說的“科技創新”,主要講的是“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大家知道,現代化產業體系包括實體經濟、高新技術、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個方面,其中的著力點是實體經濟。具體講,2024年需要從四個方面著力。第一是新型工業化,其中提到了兩條最重要的就是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為主的新型工業化;第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列舉了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生物制造;第三是未來產業,主要是基于生命科學和量子科學而延伸的產業;第四是對傳統產業進行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的改造。
這四條當中前三條都可以叫做新質生產力。大家注意,以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為主的新型工業化,也是新質生產力,所以我們不要有誤會,怎么去年剛剛開過一個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現在又提出新質生產力。新型工業化和新質生產力是什么關系?第一,不矛盾,第二,推進新型工業化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必然推動新型工業化。不過大家注意,新型工業化是動態概念,當初講的新型工業化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現在又加了人工智能。信息化、智能化和工業化相結合,是最新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部分。
但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這是新質生產力最主要的內容,因為這對傳統生產力而言帶有前沿性、顛覆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講到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代表性舉例。關于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最詳細的解釋,2023年8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發布關于印發《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的通知,從產業標準化的角度界定了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8個新興產業+9個未來產業”。其中,新興產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8大領域;未來產業聚焦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9大領域。這既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向,是未來設備更新和消費品升級換代的重點,也是今后中國制造業向上攀登的主賽道。
現在已經是“十四五”的后期,馬上就要開始制定研究“十五五”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經提出,要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十五五”規劃基本思路和研究重點,做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部署和任務分解。在謀劃“十五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指標、重大戰略任務、重大改革舉措、重大工程項目時,充分考慮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要求,特別是研究提出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性任務、基礎性工程,將更多資金集中到發展新質生產力亟需的方向和領域。所以,“十五五”的發展規劃,包括產業政策、科技政策、地方發展規劃,重點會放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上。未來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的培育、評選也會把重點放在新質生產力方面。
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重點要處理好政府支持和市場選擇之間的關系。既要發揮好舉國體制的優勢,同時又要發揮好市場主體的創造性、能動性。制訂產業政策的,往往是政府官員、科學家,但有的政策和規劃一旦太過具體就會出問題。發展新質生產力尤其是這樣。
中國和美國都出現過這樣的事情,克林頓時期召集過五六十個科學家來論證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當時很少有人談到互聯網,但是很快就迎來互聯網的大爆發。中國產業政策以往也出現過類似的問題。比如存儲技術,曾經成立了一個央企中國華錄,大搞磁性存儲,但是沒有想到很快就出現了數字存儲和光存儲,華錄很快衰敗了,現在被中電科重組。所以政府對于新質生產力如果界定太明確、太具體、太細致必然會出問題。要尊重市場選擇,要尊重市場主體的創造性。有些市場、有些產業包括產品,就是由企業家做出來的,由他們定義的。甚至有些新消費,也是企業家們創造的,譬如香皂的發明、馬桶的發明等等,都是由冷到熱,相關企業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做起來的。這些靠政策和規劃,永遠也不會產生。即使規劃正確,也需要試點、試錯,而這個過程最好交給市場。政府為企業家、工程師的創新提供環境、提供保護即可。
有一本書叫做《偉大是不可能被計劃出來的》,書里講到一個例子,想發明飛機的人,不會去花幾十年時間去研發飛機發動機。飛機不可能被計劃出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難以規劃。政府真想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定要尊重市場、交給市場。喬布斯、馬斯克、黃仁勛、奧特曼就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代表,看看他們艱苦波折、突破一般人想象的探索過程就知道新質生產力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我們國內發展新質生產力也一樣,需要更多的喬布斯和馬斯克、黃仁勛、奧特曼們。政府要關心的是如何創造、保護他們成長的土壤。看到一些部門要在央企布局若干個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這一看就是不切實際的形式主義。
這些年中國的新質生產力主要是靠民營企業發展起來的。電商、微信、現代物流、網約車等等,這些都是靠民營的數字平臺公司發展起來的。未來,發展新質生產力也必須依靠民營經濟。前面我們講的新質生產力的內容,即所謂八大新興產業和九大未來產業,只是參考,實踐中往哪個方面發展,第一線的企業家、投資家是最有發言權的。他們可以把一個市場或一個產業從無到有地做出來,只有他們才具有新產業、新產品的定義權和標準制定權。所以,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拘泥于政策文件。更不能玩概念,搞形式主義。不能搞成“新質生產力是個筐,蘿卜白菜都往里面裝。”
從制造業角度看新質生產力
不能孤立地看新質生產力,也不能就新質生產力抓新質生產力,要放在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當中來看待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尤其是,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與制造業相結合,要把重點放在先進制造、高端制造領域。
從制造業的角度來看,哪些產業屬于新質生產力呢?可以用傳統制造業和現代制造業的概念來大致劃分傳統生產力和新質生產力。中國的傳統制造主要包括服裝、鋼鐵、家電、電腦、家居、建材、化工、食品,這是傳統制造,這是中國制造業的基本盤,也是中國制造業又大又強的部分,這個部分可以說是遙遙領先,也可以說是傳統生產力。另外一些屬于現代制造領域,典型的就是中國制造2025中所說的十大領域,也是2015年當時是對標美國和德國、日本,需要追趕的領域。包括人工智能和芯片、飛機發動機、大型船舶、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電力裝備、農機、醫藥和生物、新材料,等等,這些領域是新質生產力領域。總體而言,這個領域我們和美國、德國、日本有差距。我們是一個傳統制造的大國,是一個規模意義上的大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但是現代制造領域還不是強國,至少還不是第一第二陣營的強國。從制造業發展階段上來看,比之美德日,我們還在追趕階段,尤其是質量、結構、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上,我們還處在世界制造強國的第三陣營。這就需要從傳統制造向現代制造邁升,重點要在現代制造領域里尋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高端制造,最典型的就是兩機,一個是飛機,一個是手機,飛機受制于大飛機的發動機,手機受制于里面的驅動程序和高制程芯片。所以,要從一個制造大國向強國邁進,必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從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走向中高端。而發展新質生產力,歸根到底還是需要以基礎研究、科技創新作為基礎,或者說,真正前沿的、顛覆性的新質生產力,其產生和成長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提升之后自然而然的結果。
生產力發展的歷程,產業經濟學家劉志彪教授有一個形象的說法,他認為人類生產力發展經過了五個階段,最早是人力,人力之后是馬力,馬力就是發動機的動力計量單位,后來是電力,再到更近一點的是網力,現在是算力。總體上而言,前面三個力還算是比較傳統的生產力,后面的網力和算力為主的生產力可以叫做新質生產力。人力時代、馬力時代和電力時代對應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工業革命,我們從人力到馬力是機械化,馬力到電力是電氣化、自動化,網力、算力是信息化、智能化。以網力和算力為支撐的生產力可以叫做新質生產力。當然,新和舊的區分是相對的、動態的。最新的新質生產力是算力,算力再加算法和數據,是人工智能的基礎。從網力到算力,生產力的質態發生了一些質變,算力為基礎的人工智能相對于之前的人力、馬力、電力、網力,是一個質的飛躍,是從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的跨越。算力時代,人類的腦力勞動也可以用機器代替了。這是純粹意義上的新質生產力。制造業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集中體現,其歷程也大體與上述五個階段相符。未來中國的制造業要向全球競爭中高端攀升,需要借助網力和算力。
要處理好發展傳統生產力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之間的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并不是放棄傳統生產力,譬如說服裝、食品甚至燒烤、麻辣燙、牛肉面,做好了這些傳統產業也照樣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也照樣可以創造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傳統生產力需要高質量發展,對當前的中國而言,世界工廠的地位還不能輕易丟掉。而且在基礎制造領域,我們還有很多的課要補,要在分工協作的細分領域里做專做精,把質量和品牌做上去。要以新質生產力為主要支撐來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并改造傳統制造業,找場景,拓市場,為傳統制造業賦能。對當下的中國高端制造而言,能盡快補上短板、克服卡脖子問題,這也是最現實的新質生產力。
各地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從區域的角度怎么看發展新質生產力?總書記在兩會的時候江蘇代表團,就講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講了12個字,叫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這是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宗旨。先立后破,先要有新的,有了替代的方案再把舊的淘汰。前幾年江蘇、浙江到了10月份看到全年減碳指標完不成,強行拉閘限電,這就不符合先立后破原則。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央和地方,要有一個通盤考慮。各省、各市不能上下一般粗,同一個口徑不動腦子地傳達文件。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防止地方競爭中的重復建設,形成新的過剩。
看到一個報道,6位省委書記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其中浙江的省委書記談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兼顧了服裝和食品,講到浙江傳統產業集群的塊裝經濟非常重要,仍然要發展,我覺得這是非常正確的。在個別的地方曾經一度強行淘汰“落后生產力”,結果吃了大虧。所以總書記說一定要因地制宜,要分類指導,要根據自己傳統優勢,根據自己的稟賦來發展新質生產力。
講到區域怎么發展新質生產力,我是江蘇常州溧陽市的顧問,做了些調研。我想舉溧陽的例子。溧陽是個縣級市,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經驗值得總結,甚至可以叫溧陽模式。溧陽引進了一塊科研的飛地,是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在溧陽搞的新型儲能研究院,也是長三角的國際合作創新中心。這個地方引進了一個人才,叫李泓,他是中國社科院做鋰電池、固態電池的,李泓的老師是陳立泉,陳立泉是曾毓群的大師兄。現在曾毓群的寧德時代到了溧陽,起名叫江蘇時代。以李泓的新型儲能研究院和江蘇時代為依托,在溧陽誕生了一個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現在溧陽有兩大千億級的集群,一個是電池,一個是不銹鋼,兩個都是超過千億的。不銹鋼也很典型,就是抓住了一個當年鐵本事件的主人公戴國芳,由他牽頭搞起來的。
在中國甚至全世界都存在一個難題,叫“達爾文死海”。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幾道坎,從科學轉化為技術,從技術轉化為產品,從產品轉化為市場,其中技術轉化為產品叫“達爾文死海”。美國并不是完全靠創新的國家,并不是0-1做得特別好,而是1-100做得好,能找到應用,能找到市場。我覺得溧陽的新型儲能研究院解決了1-100這個問題。新型儲能研究院搞了20多個科學家的工作室,直接面向當地的各類基金和電池企業,技術向產品的轉化成功率相當不錯。地方要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動腦筋,要有新路子,引進一些關鍵性的創新要素。同時,也要根據自己的條件,根據自己的稟賦,選準賽道,把技術、產品、市場緊緊捆綁起來,把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各自的優勢發揮出來。
硅谷有眾多科技型中小企業蓬勃成長,成了新質生產力的大本營。硅谷主要基于四個要素,一是科研院所,譬如說有加州大學、斯坦福大學,圍繞著這些高校發展起來了;二是有很好的金融機構,尤其是新型金融機構;三是中介機構,這是很多地方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短板,譬如說專門的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專利事務所、稅收事務所、工程師協會、行業協會等等,中介機構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初創中小企業的企業家、科學家精力主要集中在技術、產品、市場上面,其他領域不太熟悉,需要中介機構的幫助;第四個是文化氛圍,文化氛圍主要是容忍失敗,文化氛圍也是硅谷發展不一樣的地方,敢于創新,敢于失敗。
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金融助推。硅谷有一套完整的金融促進新質生產力的機制和體制。如風投、無限合伙與有限合伙結合、可轉債、天使投資等等,這些金融手段對于萌芽狀態的新質生產力企業的扶持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也是相互得益、相互成就。譬如,理想汽車最賺錢的一個人是薛蠻子,他是理想汽車的天使投資人,他賺了大概幾萬倍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