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宏觀
中國人民銀行周六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新增人民幣貸款730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12億元,恢復同比多增;新增社會融資規模減少1987億元,為2005年11月以來首次下降,同比少增約1.42萬億元。
分析師表示,從金融數據來看,今年以來貨幣政策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均衡信貸投放和防止資金空轉套利上,預計二季度新增貸款有望持續同比多增,對社融以及廣義貨幣(M2)形成支撐。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除一些短期因素外,近期信貸增長勢頭放緩,也和政策面引導直接相關。4月18日央行發文稱,要“引導金融機構保持信貸均衡投放,增強貸款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拉長時間、跨越周期保持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以金融總量的合理適度增長支持實體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拉長時間、跨越周期’或意味著‘信貸均衡投放’并不僅僅限于年初前后的信貸投放節奏平滑,而是從更長時間周期觀察信貸增長的穩定性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效果。”王青說。
他還表示,由于 “信貸均衡投放”,今年一季度新增貸款同比大幅少增,這意味著二季度銀行信貸額度增加,預計二季度新增貸款有望持續同比多增。不過,考慮到當前經濟仍然面臨一定下行壓力,特別是地產、城投兩個主要行業都處于調整階段,信貸需求收縮,這會不可避免地影響信貸總量增速。因此,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可適度淡化對信貸、社融總量的關注,重點觀察結構性政策工具引導金融資源對重點領域有效需求的滿足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周五晚間發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目前,我國信貸總量已從過去兩位數以上的較高增速放緩至個位數,但這不意味著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減弱。一方面是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在加快推進,在這個過程中,信貸需求較前些年會出現“換擋”,信貸結構也在優化升級,即使信貸增長比過去低一些,也足夠支持經濟保持平穩增長。
另一方面,央行表示,當前信貸增長已由供給約束轉化為需求約束。當貸款投放超過實體經濟真實有效的融資需求時,不僅會使得低效企業長期占用信貸資源、難以出清和優勝劣汰,低價惡性競爭拖累經營高效企業,也容易造成部分企業借助自身優勢地位,將低成本貸款資金用于購買理財、存定期,或轉貸給其他企業,帶來企業資金空轉套利問題。
雖然4月信貸恢復同比多增,但結構分化明顯,企業貸款相對穩定,居民貸款仍待改善。具體來看,居民貸款減少5166億元,同比多減2755億元,企業貸款增加8600億元,同比多增1761億元。分析師認為,樓市低迷、消費不旺是導致居民貸款走低的主要原因。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指出,清明節假期旅游相關消費雖較為活躍,但受整體消費需求不旺、去年同期基數抬升等因素影響,4月消費增長有所放緩,使得居民短貸回落較多。中長貸方面,房地產銷售數據尚未出現明顯改善跡象,導致新房按揭投放承壓,按揭早償率雖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年份均值,均對居民中長貸有所拖累。
企業貸款雖同比多增1761億元,但新增貸款結構有所惡化,當月增加的企業貸款幾乎全部來自表內票據融資。
王青指出,盡管基建和制造業投資較快增長對企業貸款需求有一定支撐,但受到防范資金沉淀空轉等影響,4月企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少增2569億元,企業短貸同比多減3001億元。在銀行信貸額度寬裕,但貸款需求較弱的影響下,4月新增表內票據融資達8381億元,高于整體信貸規模,同比大幅多增7101億元。
對于4月新增社融出現罕見負增長,分析師表示,除投向實體經濟的貸款少增外,還和政府債券到期量大、發行節奏偏緩,以及表外票據融資大幅下降等因素有關。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劉濤指出,4月社融數據有兩點尤其值得關注:一是企業債券僅新增493億元,同比少增2447億元,明顯遜于1-3月較快發行的勢頭;二是政府債規模不增反降,與市場對4月地方專項債發行可能提速的預期不符。
“上述兩方面某種程度上都與當前銀行凈息差加速收窄、利潤增速下降、內源性資本補充不足等因素有關,尤其是金融機構有可能尚未完全消化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的萬億國債發行,導致地方債券發行速度有所放緩。”劉濤說,建議央行適時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向銀行體系釋放更多可用的信貸資源和資金規模。
由于新增社融罕見負增長,嚴重拖累存款派生,4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7.2%,比上月末下降1.1個百分點,創歷史新低。
王青表示,央行在《2024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重申,保持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考慮到今年GDP增速目標為5.0%左右,CPI漲幅目標3.0%左右,因此8.0%是M2和社融增速的底線。4月末M2增速已較大幅度偏離這一底線水平。
“考慮到當月社融數據畸低屬于各類短期因素碰頭疊加所致,我們預計4月末M2增速驟降也屬于短期波動,5月末有望大幅反彈至8.0%之上。不過,2023年2月以來M2增速持續下行,根本原因是受房地產行業持續調整影響,經濟面臨一定下行壓力,而且物價水平也在走低,名義GDP增速下滑較快,這導致市場主體融資需求下降。”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