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瀚視野觀察
這些年,如果要問哪個企業在市場上過的最好?各家車企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有人曾經認為汽車會成為支柱產業,然而就在最近幾大汽車巨頭紛紛裁員,讓人不禁想問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汽車巨頭們這是怎么了?
一、特斯拉、大眾紛紛裁員?
據界面新聞的報道,馬斯克決定解雇特斯拉電動汽車充電業務的員工。據兩名前員工和領英上的多個帖子稱,馬斯克決定解雇該業務主管麗貝卡·蒂努奇(Rebecca Tinucci)以及運營和維護該系統的大部分或全部員工。馬斯克隨后在社交平臺上表示,特斯拉仍計劃發展超級充電站網絡,只是新建地點的速度會放慢。
馬斯克在公司內部發送一份備忘錄宣布,特斯拉超級充電團隊負責人麗貝卡·蒂努奇(Rebecca Tinucci)和新產品負責人丹尼爾·何(Daniel Ho)將攜整個團隊離職,該團隊約有500名員工。
《每日經濟新聞》此前報道,當地時間4月15日,特斯拉CEO馬斯克在發給員工的一封內部信中表示,特斯拉將在全球范圍內裁員10%,可能影響約1.5萬名員工。
無獨有偶,據北京商報的報道,除了特斯拉外,美國電動汽車初創公司、曾被稱作“特斯拉勁敵”的Rivian Automotive也將裁員10%。公開報道顯示,受亞馬遜支持的Rivian Automotive自成立以來一直在燒錢,該公司近期斥資在美國佐治亞州建造了一家新工廠,以提高R1S SUV和R1T皮卡的產量,但每生產一輛車,該公司就要損失數千美元。
不僅是新能源汽車,傳統燃油車巨頭也在加入裁員的隊伍中來,跨國汽車巨頭Stellantis也陸續在北美和歐洲地區開啟裁員,繼解雇了美國400名技術工人和軟件工程師之后,該公司又與意大利工會簽署了進一步自愿裁員協議,將在意裁員人數升至3000多人。
據IT之家的報道,在公布一季度利潤大幅下滑后,大眾集團宣布計劃通過削減德國行政人員規模來改善 2024 年全年業績,集團將向選擇提前離職的員工提供 9 億歐元的巨額離職獎勵。Arno Antlitz 在電話會議上表示,此舉旨在“彌補全年業績的影響”,符合條件的行政人員需在 5 月底之前做出選擇并離職。大眾集團人力資源總監 Gunnar Kilian 去年年底就曾預示了此次人員精簡,他表示集團需要將人事成本降低 20% 才能實現 2024 年的年度財務目標。
二、汽車巨頭們這是怎么了?
在全球汽車行業中,特斯拉和大眾這樣的汽車巨頭近期紛紛宣布裁員,這一現象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裁員通常被視為企業經營不善或市場萎縮的信號,但在分析這些公司的裁員行為時,原因真的是這樣嗎?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首先,裁員在歐美企業中是一種常見做法。亞洲企業普遍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強調穩定、和諧與長期合作。這種文化背景反映在企業經營上,就是注重員工的忠誠度和團隊的穩定性。因此,亞洲企業在裁員時往往更為謹慎,傾向于通過內部調整、培訓轉型或縮減開支等方式來應對業務壓力,而非直接裁員。
相比之下,歐美企業的經營理念更加偏向于市場競爭和短期效益。它們更注重企業效率和盈利能力,因此在業務高速增長時會大批量招聘以滿足需求,而在業務不景氣時則會迅速裁員以降低運營成本。這種“快速擴張、快速收縮”的模式已經成為了歐美企業的普遍做法。更何況,歐美國家的勞動力市場通常更加靈活,員工流動率較高,失業保障制度也相對完善。這使得歐美企業在裁員時面臨的法律約束和社會壓力較小,更容易實施裁員計劃。這種裁員文化已經成為了歐美企業的普遍做法。因此,在看到歐美企業裁員時,我們應保持冷靜的態度,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其次,雖然都是車企裁員,特斯拉和大眾們卻并不一樣。我們看到一眾車企的裁員策略,但是卻有著涇渭分明的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新能源車企,一個部分是燃油車企。先說新能源車企,新能源汽車市場在發展初期往往經歷快速增長,企業為了迅速占領市場份額,可能會招聘大量員工。然而,隨著市場逐漸成熟和增速放緩,企業需要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調整,因此裁員成為了可能的選擇。
同時,新能源汽車行業技術進步迅速,如電池技術、充電設施等。隨著技術的進步,一些傳統的業務模塊可能變得不再重要,導致相應的崗位需求減少。例如,充電樁板塊在初期可能因市場需求大量招聘員工,但隨著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可能需要對這部分業務進行調整,從而引發裁員。再加上新能源汽車企業面臨較大的盈利壓力,特別是在研發、生產、銷售等多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企業可能會通過裁員來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再說傳統燃油車企,燃油車企業正處于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的關鍵時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新技術、更新生產線等。在這個過程中,原先的生產技術條件下所積累的大量人員可能難以適應新的發展需求,導致裁員。再比如,燃油車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為了保持市場份額和盈利能力,可能需要對產能進行調整。在產能調整的過程中,可能會涉及到裁員。最值得關注的是燃油車企業在面臨電動化轉型的同時,也需要關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通過裁員來削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有助于企業更好地應對市場競爭和轉型壓力。
第三,科技的高速發展更帶來了裁員的需求。科技的發展特別是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迅猛進步,正在推動工業制造領域發生深刻的變革。黑燈工廠開始普及,所謂黑燈工廠代表了一種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模式,其特點是在不需要人工干預的情況下進行連續生產。這種模式的出現,無疑對傳統的生產線員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黑燈工廠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也提升了產品的一致性和質量。這有助于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甚至創造新的競爭優勢。然而,這種變革也帶來了挑戰,特別是對生產線上的員工來說。
對于原先適應傳統生產線的員工,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轉崗或裁撤。由于黑燈工廠的高度自動化,很多原本需要人工操作的任務現在都可以由機器人或自動化設備完成,這導致了對人工勞動力的需求大幅下降。對于那些技能單一、年齡較大或學習能力較弱的員工來說,他們可能難以適應這種變化,從而面臨轉崗或失業的風險,這也是不少車企裁員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裁員對于企業的影響應該更加客觀理性。短期內裁員確實可能引發外界對企業經營狀況的擔憂。裁員作為一種直觀的人力資源調整手段,常常與業績下滑、市場萎縮等負面因素相聯系。這種擔憂是基于直觀的經濟邏輯,因為裁員往往意味著企業正在減少成本以應對當前的困難。然而,這種擔憂往往忽視了企業裁員的深層次原因和長遠影響。
從長期視角來看,裁員往往是企業主動適應市場變化、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戰略轉型的重要步驟。在市場經濟中,企業面臨著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技術發展和消費者需求。為了保持競爭力,企業必須不斷調整自己的業務結構、技術路線和人才布局。裁員正是這一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裁員,企業可以削減冗余的崗位和人員,集中資源投入到更具戰略價值的領域,從而提升整體的運營效率和創新能力。
因此,特斯拉、大眾等汽車巨頭的裁員舉動,是汽車行業在電氣化轉型、技術創新、成本控制多重因素交織下的必然反映。這些舉措雖然短期內帶來陣痛,但長遠看有助于企業瘦身健體,更好地把握住未來汽車市場的發展機遇。面對行業變革的挑戰,企業應更加注重策略性調整,以靈活的組織架構和前瞻性的視野,引領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