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江蘇陽光股份有限公司(下稱ST陽光,600220.SH)在資本市場的處境岌岌可危。
5月7日晚,ST陽光公告,其收到控股股東江蘇陽光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陽光集團)通知,后者近日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
上述告知書顯示,陽光集團涉嫌內幕交易海潤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案已由中國證監會調查完畢,中國證監會依法擬對陽光集團處以2.32億元罰款。
ST陽光表示,上述告知書涉及的擬被處罰主體不涉及本公司,且涉及事項與本公司無關。該事項不會對公司及子公司日常經營活動產生影響。
但ST陽光股價仍受到影響。截至5月8日收盤,該股下跌5.07%,跌停,目前股價報收1.31元/股,總市值僅剩23.36億元。這已經是該公司連續三個交易日跌停,5月6日及7日,ST陽光分別下跌5.23%、4.83%。
陽光集團實控人為陸克平,產業涉足毛紡、服裝、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生態農林、房地產、金屬制品等。
ST陽光為陽光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原主要從事呢絨面料生產和銷售,處于紡織制造業,后再次跨界光伏行業。早在2006年,ST陽光曾投資多晶硅產業試水,但后遭遇硅料價格暴跌等原因,旗下寧夏陽光硅業于2013年破產。
除了ST陽光,還擁有A股上市公司四環生物(000518.SZ)以及新三板公司陽生生物(836959.NQ)。其中,四環生物已經連續三年虧損,陽生生物早已退市。
上述行政處罰書涉及的海潤光伏,成立于2004年,曾是國內最大的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之一,主營太陽能電池、組件、電站等業務。2010年7月,陽光集團全資子公司紫金電子收購了海潤光伏33.65%的股權,成為海潤光伏第一大股東。
2012年,海潤光伏借殼江蘇申龍在上交所上市,之后陷入虧損。2019年,該公司從上交所主板退市,退市后在老三板交易了兩年,最終于2021年宣告破產。
上述公告并未詳細說明陽光集團涉嫌內幕交易海潤光伏的詳細內容。
但兩者的內幕交易問題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十年前,當時的 “高送轉”事件轟動資本市場。
2015年1月23日,海潤光伏推出高送轉預案。當時其前三大股東楊懷進、九潤管業、紫金電子提議,2014年利潤分配及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預案為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20股。
當年1月31日,海潤光伏披露2014年年度業績虧損公告,預計2014年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8億元左右。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官網2017年的一份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海潤光伏2013年度已發生虧損,為避免連續兩年虧損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于2014年初制定了實現盈利的經營目標。
但隨著2014年下半年國家能源局相關政策的出臺,光伏電站收入確認政策發生了調整,對該公司盈利模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014年11月底、12月初,楊懷進、周宜可、張永欣等海潤光伏高管和財務人員,就2014年業績問題進行多次討論和溝通,并達成共識:在公司2014年度無法實現盈利的情況下,在財務允許范圍內多確認虧損,盡量把能確認的損失和減值都放在當年。
多次利潤測算后,海潤光伏在2014年12月22日測算的當年業績為凈虧損4.69億元,在2015年1月28日則調整為凈虧7.99億元。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稱,作為海潤光伏董事長,楊懷進將2014年度業績預虧的信息與前兩大股東溝通,在前兩大股東利用內幕信息減持之前,向其建議發布與海潤光伏基本面不符的高送轉預案預披露公告。
在內幕信息敏感期內,楊懷進、周宜可、張永欣、任向東四人分別對海潤光伏減持。海潤光伏第二大股東九潤管業也對其減持,減持過程中還利用他人賬戶進行“過橋”減持,避損6000多萬元。
最終,楊懷進、周宜可、張永欣、任向東分別被處以60萬元罰款,且分別采取3-10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九潤管業違法所得被沒收,并處以處以6194.07萬元罰款等。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陽光集團持有江蘇陽光2.26億股股份,持股比例12.69%,目前均處于質押狀態。
此前,陸克平已被立案。去年10月,四環生物、江蘇陽光兩家公司同時公告,陸克平因涉嫌證券市場操縱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去年12月,兩家公司再次公告,陸克平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
ST陽光當前業績也處于持續虧損狀態。
2023年,ST陽光實現營業收入17.17億元,同比減少13.86%;歸母凈虧損1億元,同比減少185.35%。今年一季度,該公司實現營收2.39億元,同比減少30.22%;凈虧損0.27億元,同比大幅減少128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