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蔡星卓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據中新社2024年5月7日消息,日前,在南非經營超過100年時間的殼牌公司,因為與其南非合作伙伴出現明顯分歧,計劃從南非市場撤資。數據顯示,殼牌公司在南非全國范圍內至少經營有約600座加油站及服務站,它的撤資極有可能引發大規模失業。
針對石油巨頭殼牌日前計劃從南非市場撤資的決定,隸屬于南非國民議會的礦產資源和能源投資組合委員會7日召開媒體通氣會,委員會主席盧茲波(Luzipo)回應稱,殼牌的這一決定令人擔憂,且時機極不適宜。
跨國公司退出非洲并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15年,巴克萊銀行、可口可樂、吉百利、電池制造商永備、啤酒公司SABMiller等就陸續從非洲市場撤出。持續了幾年的投資停滯之后,潮流再次發生轉變。到了2019年,不斷增長的人口、年輕的企業家精神等,又讓這片土地重振希望。于是在2021年,投資開始再次涌入,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飆升至將近800億美元,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不過,這樣的現象并沒有維持很久。對于非洲最大的經濟體尼日利亞來說,2023年成為其十年來經濟最困難的一年。2023年伊始,有評論認為,對奈拉(尼日利亞貨幣)的重新設計“不合時宜且執行不力”。2023年第一季度,尼日利亞的GDP增長率從2022年第四季度的3.52%降至2.31%。另外,隨著大選后新總統的上任,一系列的政策和經濟改革也隨之而來,從浮動奈拉到放棄古老的燃料補貼,再到推出新的稅收改革,尼日利亞的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都引發了投資者的謹慎。改革也加劇了尼日利亞經濟長期面臨的挑戰,包括電力危機、奈拉不斷貶值和外匯短缺。在此背景之下,曾有媒體列舉出2023年退出尼日利亞的公司,包括寶潔公司、生物醫藥公司葛蘭素史克、醫藥企業賽諾菲等。

基于這些事實,如今許多跨國公司再次退出非洲大陸可以被看作是一個似曾相識的現象,而這些跨國公司給出的原因也和近十年前相同:缺乏有利的環境。具體而言,不利因素包括基礎設施的缺失、小于預期的消費市場、腐敗等。在跨國公司最先選中的三個非洲國家中,撤退現象也最為明顯,即肯尼亞、南非和尼日利亞,它們加起來超過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總量的40%,并占人口總量的30%左右。
企業的退出對非洲來說意味著什么?有觀點認為,當跨國公司推出一個經濟體,這意味著它們會帶著技術知識、未來的資本投資、品牌影響力、企業社會責任舉措和稅收收入離開。也就是說,它們的退出往往對經濟造成“毀滅性影響”,會降低生活水平,影響國內人才的質量,并最終導致裁員和失業。
一篇2023年11月的報道曾提到生物醫藥公司葛蘭素史克退出尼日利亞后對當地的影響,稱尼日利亞人常用藥品的零售價格持續上漲。尼日利亞的藥品60%以上依賴進口,在此背景下,患者健康管理所需的大多數常規藥物的價格上漲了300%,而葛蘭素史克產品的價格暴漲了800%到1000%。藥品價格上漲是很多因素決定的,例如通貨膨脹、藥品進口、燃料補貼取消,也包括葛蘭素史克退出。在此前的一年里,價格飆升導致一些人不得不放棄所需的藥物,“需要藥品的人在苦苦掙扎”。
不過,2024年,非洲的商業土壤如何還有待觀察。就聯合國的預測,預計2024年非洲的經濟增長將保持疲軟,從2023年的平均3.3%增長到2024年的3.5%。全球經濟放緩、貨幣和財政狀況趨緊、債務可持續性風險高,仍將拖累該地區的增長前景。有觀點認為,如果將其看作一個創造新市場的機會,在跨國公司退出非洲的背景之下,新繁榮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比如,本土企業不必迫切希望創下“巨額”營業額,而應專注于創新,創造對消費者具有功能重要性的產品。與此同時,當地生產商的增長將為公共基礎設施的發展提供資金,最終實現兩者的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