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安晶
編輯|劉海川
2024年5月7日,以色列國防軍證實,以軍第401號坦克旅進入加沙地帶最南端拉法,控制了拉法口岸的巴勒斯坦側。
拉法口岸是連接加沙與埃及的要道,也是本輪巴以沖突以來運輸救援物資的生命線。以色列軍方則表示,情報顯示拉法口岸被用于“恐怖主義目的”。
在控制拉法口岸之時,以軍也向拉法派出地面部隊定點打擊哈馬斯據點。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各國以及聯合國多次呼吁,以色列不要對拉法發動大規模地面進攻,警告進攻將釀成人道主義災難。
但無論是警告還是哈馬斯同意接受新的臨時停火協議,都沒能讓以色列放棄進攻拉法的計劃。早在去年底,以色列總理本杰明·內塔尼亞胡就宣布,為了確保加沙地帶的去軍事化,以色列“必須”控制拉法與埃及交界的費城走廊。
拉法市位于加沙地帶最南端,是拉法省首府,面積僅約30平方公里。本輪巴以沖突前,拉法人口約27萬。隨著大批加沙居民從北部和中部逃往南部,如今有120萬人在拉法避難,占整個加沙人口的近一半。
作為與埃及接壤的邊境城市,拉法曾經建有加沙地帶唯一的機場亞西爾·阿拉法特國際機場,但機場在2001年被以色列摧毀。
歷史上,拉法也主要作為邊境城市出現。奧斯曼帝國和英國1906年在當時拉法城的中心劃線,作為巴勒斯坦地區和埃及的分界線,拉法也被一分為二。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時期,以色列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加沙地帶。拉法成為以色列占領區,1906年的分界線作廢,加沙地帶的拉法與埃及西奈半島的拉法重新成為一體。
但之后,拉法再次被分割。1979年埃及與以色列簽署和平協議,以色列同意從西奈半島撤出。為準備撤離,以色列重新沿1906年的分界線在拉法修建圍欄和緩沖區,這條分界線也是如今拉法與埃及的分界線。現在,埃及西奈半島北部也有一座城市名為拉法,是埃及側拉法口岸所在地。
正是在拉法重建邊境圍欄時,以色列沿加沙與埃及的分界線開辟了費城走廊。費城走廊長14公里,寬約100米,目的是作為緩沖區防止巴勒斯坦人從埃及走私武器。
緩沖區和邊境圍欄的修建導致拉法居民再次被分隔兩地。為了繞開人為隔離,當地居民開始在拉法和埃及邊境建地道。這些地道后來成為加沙地帶運輸生活物資的重要通道,也成為了哈馬斯走私武器的利器。
當以色列1982年正式從西奈半島撤出時,拉法口岸作為埃及與加沙的通關口岸投入使用。在以色列占領加沙時期,拉法口岸和費城走廊均由以色列控制。
以色列的控制持續到2005年。加沙爆發兩次巴勒斯坦大起義后,以色列決定扔掉燙手山芋、主動撤出加沙。以色列撤出加沙前與埃及達成協議,由埃及派出750名士兵負責確保費城走廊埃及側的安全,加沙側則由巴勒斯坦權力機構接手。
加沙地帶北面和東面與以色列接壤,以色列還控制著加沙的領空和海岸線。以色列撤出加沙后,位于費城走廊的拉法口岸成為唯一可繞開以色列直接控制的進出口岸。
2007年哈馬斯奪下對加沙的控制權后,以色列對加沙實施了海陸空全面封鎖,費城走廊成為加沙民眾運輸生活物資以及哈馬斯走私武器的樞紐。埃及多次關閉拉法口岸并向地道灌海水,但哈馬斯的裝備運輸并未受嚴重影響。
以色列認為拉法駐有4個哈馬斯營,哈馬斯高層和人質或藏身于此。更重要的是,以色列政府堅信只有控制拉法口岸和費城走廊才能完全控制加沙,實現加沙“去軍事化”目標。
但埃及不愿丟掉對費城走廊的控制權,埃及同時還擔憂以色列占領費城走廊將迫使巴勒斯坦人逃入埃及西奈半島,從事實上讓巴勒斯坦人遷出加沙。早在1950年代,聯合國就在美國的支持下考慮過把加沙居民整體搬遷到西奈半島。聯合國官網至今還保存著當時的加沙居民搬遷西奈半島可行性勘測報告。
而對拉法的居民而言,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將釀成另一場災難。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警告,地面進攻拉法相當于“給棺材釘上最后一顆釘子”。加沙地帶目前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3.47萬。
得到聯合國支持的“綜合糧食安全等級分類警報”3月的評估還指出,如果情況惡化,拉法將在今年7月面臨饑荒風險。
“綜合糧食安全等級分類警報”將糧食安全狀況分為五個階段,最嚴重的第五階段為“災難狀態”。評估指出,如果以色列地面進攻拉法,3月中旬到7月中旬,加沙地帶一半人口將面臨“災難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