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解局
前段時間,江蘇鹽城舉辦高水平對外開放專題推介會。
活動期間,共簽約項目32個,協議金額301.5億元。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綠色能源項目。
鹽城,這個存在感不強的城市,已經崛起為“海上風電第一城”,正在海上再造一個“三峽”。
鹽城綠色能源產業,是如何發展的?
從2007年豎起第一臺海上風電機組至今,我國海上風電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今天,我國已成為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規模最大的國家,海上風電建設基本實現了全國沿海覆蓋。
其中,最大的海上風電基地,就在鹽城。
目前,鹽城海上風電裝機規模554萬千瓦,占全國的20%、全球的10%。
這里,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
全國第一個投入商業運營的海上風電項目,在鹽城。
2016年10月17日,鹽城響水海上風電項目全部并網發電。
這是我國第一個近海海上風電項目,也是第一個投入商業運營的海上風電項目,為我國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全國第一個智慧化海上風力發電場,在鹽城。
2020年10月12日,國家電投江蘇濱海南H3海上風電項目首批風機陸續并網,標志著國內第一個數字化、智慧化海上風力發電場已進入并網運行階段。
全國第一個中法合資海上風電項目,在鹽城。
2021年11月20日,隨著國華東臺五期海上風電項目9#風機葉輪迎風啟動,國家能源集團和法國電力集團合作的5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
這個全國第一個中法合資海上風電項目,成為中國與國際社會攜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的生動案例。
全國第一個由地級市國企開發建設的海上風電場,在鹽城。
2021年12月9日,鹽城國能大豐H5海上風電項目并網啟動,這是全國首個由地級市國企開發建設的海上風電場,創造了全球首個創新采用儲能應急電源等多個海上風電場施工紀錄。
可以看到,鹽城海上風電不僅裝機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在建設運營、跨國合作上也為全國探路。
正解局注意到,鹽城的風電整機制造也很強。
數據顯示,鹽城海上風電整機產能占全國40%以上,葉片產能約占全國20%,綜合產能居全國城市第一位。
從生產到裝機,鹽城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風電第一城”。
鹽城,是如何成為“海上風電第一城”的?
首先是“地利”。
風力發電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把風的動能轉為電能。
關鍵是,要找到有風的地方。
與陸地相比,海上風能豐富、不占用土地資源、遠離居民區,無疑是發展風電的首選。
鹽城海岸線長達582公里,是江蘇省海岸線最長、海域面積最廣、灘涂濕地最多、海洋資源最豐富的城市。
更難得的是,鹽城沿海的有效風能時數多,近海風功率密度大,10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超過7.6米/秒,遠海接近8米/秒,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可達3000-3600小時,且少有臺風等惡劣天氣的影響。
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讓鹽城成為全球最具開發價值的海上風場之一。
2006年,國華投資20萬千瓦國家風電特許權項目在鹽城東臺啟動建設。
雖然這是一個陸上風電項目,卻帶動了鹽城淺海海上風電場的資源調查、地質地形條件調查等工作,為后續鹽城海上風電項目的啟動打下良好基礎。
鹽城海上風電資源豐富,卻也只屬于下游,要想讓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鹽城必須向上游延伸,即打造本地化的風電裝備產業。
為此,2009年,鹽城在大豐規劃建設了風電產業園,引入國內風電整機制造企業。
7年后,鹽城海上風電迎來新的重要節點。
這一年,國家能源局印發《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將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列為四個海上風電建設重點省份,此后中國海上風電開發步伐開始明顯提速。
作為江蘇海上風電開發重鎮,鹽城順勢提出“開放沿海、接軌上海,綠色轉型、綠色跨越”的“兩海兩綠”發展路徑,大力推進以風電為主導的綠色能源發展。
當務之急,還是要補齊風電制造短板。
除了大豐風電產業園,鹽城先后籌建成立射陽新能源及其裝備產業園、阜寧風電裝備產業園、東臺風電產業園等多個園區。
目前,在風電開發領域,鹽城集聚了國家能源、華電、華能、國投電力、三峽新能源等“五大六小”所有新能源開發央企;在風電裝備領域,鹽城匯集了遠景能源、金風科技、上海電氣、中車等風電整機全國前五強企業中的4家,以及中車電機、中材科技、時代新材料等一大批零部件領軍企業。
從15年前的首個風電產業園,到現在的“海上風電第一城”,鹽城堅守篤定、精準引育、分類施策、成長為全球海上風電裝備綜合產能最大的基地之一。
鹽城不僅形成涵蓋“研發設計-裝備制造-資源開發-運維服務”的風電全產業鏈,還是海上風電的創新高地。
鹽城嘗到了風電的“甜頭”后,又打起了光伏的主意。
其一,鹽城的太陽能資源很豐富。
鹽城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400-1600千瓦時/平方米,年平均光照時間在2280小時左右,年發電量利用小時數1200小時左右,簡直是光伏發電的天賜之地。
其二,風電與光伏不沖突。
在海灘上豎立起密集的風車,風車下面,依然可以鋪設光伏面板。
更絕的是,光伏面板下,還可以進行水產養殖。
這種“風光漁”一體化模式,讓沿海大面積灘涂實現了最大化利用。
復制風電的成功經驗,鹽城已成為中國光伏產業重地,光伏電池片和組件綜合產能位居中國城市第一位。硅片產能53GW/年,光伏電池片產能73.2GW/年,光伏組件產能95.3GW/年。
統計數據顯示,鹽城現有可開發的海上風電和光伏資源約60GW,相當于3個三峽電站。
說鹽城正在海上再造一個“三峽”,絕非夸張之詞。
躋身“海上風電第一城”后,鹽城立下的目標更大,要成為“綠色能源之都”。
從風電到綠色能源,意味著鹽城瞄準的是綠色能源全產業鏈。
正解局觀察到,鹽城正在構建“2+2+2”新能源產業體系,做大做強風電、光伏兩大優勢產業,加快布局儲能、氫能兩大未來產業,培育壯大輸變配電、綜合能源服務兩大配套產業。
在氫能方面,吉電綠氫制儲運加用一體化項目即將啟動建設,制氫規模8200Nm3/h,并具備17萬Nm3儲氫能力,配套建設200MW光伏電站,可實現綠氫的制、儲、運一體化功能。
在儲能方面,總投資約6.1億元的160MW/320MWh三峽悅達阜寧共享儲能電站項目,成為江蘇省第一個納入電力系統規劃、第一個獲得省供電公司電力系統接入批復的共享儲能電站項目。
綠色能源包含太陽能、風能、氫能 、生物能 、地熱能等多個方向。
鹽城多賽道、全產業鏈布局的好處是,既能搶占風口、分散風險,又能做大規模、集群發展。
在國內乃至江蘇省內,鹽城的存在感都不高。
從經濟體量上看,鹽城的經濟體量不大,在省內排名中等,分量小點。
從產業特色上看,鹽城沒有突出的支柱產業或地域特產,名氣差點。
為了方便理解,這里我們做下對比。
比如連云港,經濟體量不如鹽城,但是,生物醫藥產業卻是其特色產業,在全國也有一定的地位。
又如鎮江,經濟體量不如鹽城,但是,香醋、眼鏡等特產享譽全國。
在正解局看來,綠色能源產業,給了鹽城逆襲的機會。
新能源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勢頭強勁,潛力巨大。
面向“十四五”,鹽城提出兩個“2000”的發展目標,即力爭到2025年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2000萬千瓦,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著力打造引領全國乃至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和新高地。
新能源產業已經成為鹽城的新質生產力,有望推動鹽城經濟體量再上一個新臺階。
此外,發展新能源,關系能源安全、氣候變化。
從這個角度看,作為華東地區最大綜合能源保供基地,鹽城不僅能夠有效保障區域能源供給,還對全國實現“雙碳”目標具有戰略意義。
以鹽城“綠能港”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為例,這里一年處理的液化天然氣可供江蘇全省居民用氣28個月,已經成為長三角能源供給的堅強后盾。
搶占新能源這片高地,鹽城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戰略地位,就凸顯出來了。
先秦時期,鹽城得近海之便,煮海為鹽,東晉時期,因“環城皆鹽場”,更名為鹽城。
鹽是人體的必需品,能源是工業的糧食。
某種意義上,能源就是工業之鹽。
從制鹽之城,到綠能之都,千年之后,鹽城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