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下財道 楊帆
最近換人速度頗似“走馬燈”,這家基金公司怎么了?
4月25日,鵬揚基金又撤換一名基金經理。公司發布公告稱,施紅俊因工作需要,不再擔任鵬揚元合量化大盤優選基金經理。
考慮到從4月18日算起,在一周之內,鵬揚基金已經撤換了旗下7只基金(A、C份額分開計算,下同)的5名基金經理。
這個密集程度顯然有些不同尋常。
(來源:天天基金網)
鵬揚基金這是要有什么大動作嗎?這家基金公司到底表現怎么樣呢?
老將不堪重負
7只換將的基金對應的是5名基金經理,包括離任3人和增聘2人。
除了施紅俊,另外兩名離任基金經理分別是焦翠和陳鐘聞。
增聘的2人分別是馬超和王凱。
七只基金人事變動簡表
(來源:公司公告)
這一系列人事變動涉及最多的是施紅俊和他管理的基金。
天天基金網顯示,施紅俊現任數量投資部總經理兼指數投資總監,累計任職時間近5年,算得上是一員老將。
施紅俊掌管的基金雖然總體業績尚可,但其中也有像北證50成份指數、中證數字經濟主題ETF這樣排名墊底的產品。
(來源:天天基金網)
比起施紅俊,陳鐘聞和焦翠的資歷更老,任職時間都超過6年。
陳鐘聞現任固定收益部執行總經理、現金策略總監,他掌管的都是固收產品,以債券型基金為主。
焦翠管理的產品包括債券型和混合型基金,但后者多數是偏債型產品。
相比3員老將,馬超任職時間不到兩年,期間最佳回報只有0.81%,王凱任職時間更是只有11天,完全是新兵蛋子。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鵬揚基金旗下有25名基金經理,但以上3員老將共掌管著67只產品,資產規模合計達785億元,占鵬揚基金總規模的72%。
由此可見,鵬揚基金對3員老將的倚重程度,此次集中換將也可以理解為是為老將們集中減負。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鵬揚基金也迫切需要抓緊培養后備力量。
結構失衡難改
鵬揚基金全稱是鵬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
與絕大多數公募基金不同的是,鵬揚基金是全國首家“私轉公”基金公司,公司的股權結構也頗不尋常。
目前,鵬揚基金創始人、總經理楊愛斌持股45.15%,創始團隊及核心骨干持股比例約70%。
這與那些背靠券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公募基金公司有著鮮明差別。
(來源:公司官網)
自2019年以來,鵬揚基金在管理規模上總體保持上升趨勢,看起來相當不錯。
(來源:天天基金網)
但是,細究之下就會發現,公司規模主要依賴固收業務,在1088億的總規模中,固收產品接近919億元,占比超過84%。其中債券型超過799億元,占比73%;貨幣型產品近120億元,占比11%。
并且,目前固收規模還在持續增長中,占比還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
相比之下,權益規模不僅較小,而且還在不斷縮水中。
以混合型產品為例,其規模高峰在2021年底,大約為363億元,目前已減少至不足134億元,兩年多的時間就縮水63%。
(來源:天天基金網)
有業內人士向《天下財道》表示,基金公司固收產品占比較高的原因通常是,中小型基金公司在資金吸引力、渠道資源、投研能力上可能相對不足,發力固收類產品可以讓它們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盡可能擴大規模,降本增效。
但是,這顯然并不符合目前的政策導向。
正是在鵬揚基金規模開始明顯攀升的2019年,監管層就特別強調過發展權益類基金的重要性。
日前發布的新“國九條”,再次明確要求“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權益類基金占比”。
不過看上去,鵬揚基金似乎并沒有把管理層的要求當回事。今后,鵬揚基金是否會有所改觀呢?目前看尚難有答案,因為公司的權益類產品表現的確不怎么樣。
權益業績不佳
鵬揚基金這種明顯側重固收產品的特征,不僅體現在規模上,也體現在產品業績上。
在公司旗下總共171只基金中,有43只基金成立以來收益為負值,基本都是權益產品。其中更有16只成立以來虧損超過30%。
以目前排名墊底的鵬揚數字經濟先鋒混合為例,該基金成立于2021年9月,兩年多來業績近乎“腰斬”。
這就怪不得投資者在基金吧中吐槽了。
鵬揚數字經濟先鋒混合起了個好聽的名字,目前的基金經理是趙世宏和施紅俊,在基金招募說明書中,股票投資方向明確為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本是這兩年資本市場的風口之一,奇怪的是,該基金的中長期業績表現卻并不理想。
(來源:天天基金網)
在鵬揚數字經濟先鋒混合2023年年報和一季報中,基金經理用大量篇幅回顧國內外經濟形勢,看上去說得“頭頭是道”,卻沒有回答投資者最關心的有關基金操作得失的反思。
再來看鵬揚基金的創始人、總經理,同樣也是基金經理的楊愛斌。
楊愛斌掌管的都是固收產品,領導擅長此類業務,也可從另一個角度看出,為什么在鵬揚基金權益類產品比較邊緣化。
固收產品業績本應為正值,但也許是平時的管理工作有些繁重,楊愛斌掌管的固收基金近一年業績卻大多為負值,而且各個周期的業績排名大多明顯偏后。
(來源:天天基金網)
更令人無語的是,就在一個月前,楊愛斌旗下債券型基金還曾“踩坑”雙匯發展。
3月27日,雙匯發展因為發布的2023年財報很不理想,導致股價大跌。
(來源:新浪財經)
而彼時楊愛斌旗下的7只債券型基金都持有雙匯發展。
總體上看,鵬揚基金用不到8年時間,規模能做到千億左右,在200余家基金公司中排在中上游,也是不容易。
不過,前述業內人士向《天下財道》表示,如果基金公司不能改變規模過于偏重固收業務的問題,可能會面臨風險相對集中、投資策略單一的挑戰,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缺乏適應性和靈活性。而且,固收產品的同質化競爭較為激烈,如果公司無法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固收產品,還可能會面臨市場份額流失的考驗。
鵬揚基金“跛腳”前行能走多遠?公司能否盡快彌補權益投資短板?年輕的基金經理能盡快挑起大梁嗎?一切都還有待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