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想在尋找氣候問題解決方案上,促進民間的國際交流與對話。
4月22日,首屆上海氣候周在上海浦東美術館開幕,一周時間有36場活動在上海不同區域和外地區域舉辦,超過300名志愿者參加,100多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參與,還有來自40多所領先大學和社會組織的行動者,探討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與路徑,推動城市與產業的綠色轉型。
“我們希望把上海氣候周變成氣候公園(Climate Community),搭建讓許多專業社群相互交流的平臺,推動氣候技術與解決方案。”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副會長兼低碳經濟專委會主任、上海氣候周執行委員會聯席主席鄒榮說。
在一周非官方的多元活動中,企業、民間組織、政府部門、科研院校、專業機構,在這里公布氣候行動進展,推進氣候知識普及,推動氣候變化共識,共同尋找一種不以碳密集型方式來發展的社會發展路徑。上海也是在紐約、倫敦、巴黎氣候周之后,又一個推動氣候節日的國際大都市。
目前,城市占全球碳排放的四分之三。紐約曾提出要在城市層面實現巴黎協定1.5?C的溫控目標(指到本世紀末將升溫幅度和工業化前相比控制在1.5?C的范圍內)。紐約市的海平面上升速度幾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大西洋上洶涌猛烈的颶風每年都有可能襲擊東海岸。2009年起,紐約市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NPCC)成立,紐約第一屆氣候周舉辦,聯合國官員、政府與商界領袖商討如何推進氣候目標。同年,帝國大廈進行綠色環保改造,全美最大的私人地產開發項目哈德遜城市廣場每年可重復利用一千萬加侖的雨水。
2019年,倫敦首屆氣候周舉辦,通過創新聯盟和全市參與,動員全社會的氣候行動,成為歐洲最大的氣候節日,呼吁在氣候變化影響日常生活的當下,城市必須發揮重要作用。2015年,巴黎首次舉辦氣候周,在COP21(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前,向政府間的氣候談判傳遞了氣候行動的強烈意愿,一周的活動談論了綠色投融資、低碳技術合作、氣候風險披露和金融監管、可持續創新等話題。
上海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中國的全國碳市場——所在地,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承擔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的運行維護和交易制度建設。上海也是落實超低能耗建筑規模全國最大的城市(截至2022年底數據),中國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數量最高的城市,全球綠色金融指數在國內排名第一(2023年全球綠色金融指數報告),目標在2025年基本確立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地位。上海制定了地方轉型金融標準,將占上海全市一半以上的六大行業——水上運輸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和航空運輸業納入首批上海轉型金融目錄支持行業。
去年12月COP28(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上海氣候周以“共同愿景,環球連線”為主題,發布2024年行動方案“聯合國與氣候公園”。倡議發起方包括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低碳經濟專委會、復旦大學、新華社等,并確定了三大關鍵詞:中國行動、亞洲聲音、世界標準。
“上海氣候周旨在促進社會多層次參與中國雙碳目標的承諾,向世界講述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中國故事,傳遞綠色轉型的亞洲聲音,加大氣候變化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和引領。”上海氣候周執行委員會聯席主席鄒榮4月24日在上海氣候周系列活動之《重塑氣候技術,煥發城市未來》主題論壇上發言稱。
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國際交流與合作至關重要。2023年11月中美兩國共同發表的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為COP28達成可再生能源增兩倍的目標奠定了基礎。今年3月1日,上海市商務委印發《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推動上海市涉外企業ESG治理與國際接軌。4月12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等三大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試行),為上市公司可持續信息披露提供指導框架,并在制定上納入了國際標準與本土特色。
而在改變碳密集型發展方式上,需要大量的氣候技術創新來推動城市轉型,這些技術遍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上海氣候周“全球合作伙伴”China ESG Alliance與Sustainable Solutions Alliance低碳辦公聯盟聯合舉辦的《重塑氣候技術,煥發城市未來》主題論壇上,China ESG Alliance聯合上海氣候周,共同發布“2024年十大最值得關注的氣候技術”。

這些技術包括新能源車的核心部分——動力電池。欣旺達的動力閃充電池采用了自主設計的高導電網絡材料技術、高安全中鎳正極和新型高導電率電解液等關鍵技術,提高了動力電池的充電速度、安全性和抗低溫能力,10分鐘充至80%SOC(電池剩余電量),續航1000公里。
順豐的數字孿生城市解決方案,將貨物、車輛、快遞小哥、網點和產業園、豐巢柜和驛站、網格單元等所有物流相關環節數字化,在豐和可持續發展平臺上進行管理,盡可能減少物流配送中的碳排放。
西門子推出的幫助企業進行產品碳足跡信息記錄、計算和管理的工業軟件SiGREEN,借助區塊鏈、數字孿生技術,追蹤企業全供應鏈的碳足跡數據,幫助企業綠色出海。
Nespresso奈斯派索2019年起在中國啟動線上的膠囊回收項目,鼓勵消費者預約免費回收咖啡膠囊,回收的膠囊包含咖啡渣和鋁制膠囊外殼,都會被循環再生,成為蔬菜種植的肥料和再生鋁。
國網湖北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研究的具備時空特性的高壓側電網電碳協同技術,構建了湖北地區電網的動態電碳關系模型,實現對電力行業開展更精細化的時空溯源匹配。通過每調度一度電的碳排放分析,例如來自清潔能源發電和火電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就不同,該技術可以進行電力追溯,更好地進行用能規劃引導和電力低碳調節,同時為企業用電提供分析和優化的手段。“歐盟、美國、日本都在推進24/7全天候無碳能源使用,隨著新能源的裝機量和發電量增長,未來對能源的追溯和使用需要更精細。”清華海峽研究院能源與環境中心特聘專家、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特邀研究員鄭穎告訴界面新聞。
China ESG Alliance聯合發起人、上海氣候周顧問咨詢委員會事物協調代表,微軟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負責人張強表示,聯盟的目標是做氣候技術識別,并將“好的氣候技術和它們的商業閉環連接在一起,擴大正向影響力”。
活動上,China ESG Alliance還公布了近期將發布氣候變化小助手CEAi的計劃,這是一款借助AI技術幫助企業、個人進行碳核算、ESG報告撰寫等可持續發展工作的輔助工具,幫助可持續領域工作者提高工作效率。
本次上海氣候周的活動還包括氣候燈塔公園、氣候技術公園、氣候健康公園、氣候標準公園、氣候金融公園、氣候社區公園等不同板塊:如世界經濟論壇、柳葉刀、海內外醫療醫藥及健康機構參與的“氣候與健康”論壇,由上海浦東新區政府、環交所、綠碳所等參與的“中小企業綠色促進ESG”論壇,由挪威船級社DNV主辦的全球能源轉型發布活動,由國際權威的環境信息披露機構CDP主辦的“WeCan氣候行動-CDP2024年度報告發布會”,綠色金融60人論壇等牽頭的“氣候金融與可持續發展論壇”等。
氣候周期間還舉辦了氣候與可持續攝影大賽,氣候創意全球青年藝術展,可持續發展青年創辯大會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