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觀察 鄭曉
在全球醫療技術的革新浪潮中,內窺鏡市場的競爭格局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日本企業,憑借其在光學和電子成像技術上的領先地位,一直是這一領域的領頭羊。
然而,新興力量的崛起,尤其是丹麥醫療設備制造商Ambu的突破性創新,一定程度上改寫了市場的競爭規則。
Ambu推出的一次性內窺鏡,以其在安全性、成本效益以及快速技術迭代上的優勢,侵蝕了傳統市場的部分壁壘,為醫療行業帶來新的選擇和可能性。
這一變革,也激發了全球范圍內對醫療創新的新一輪追求。
面對Ambu的崛起,日本企業如奧林巴斯等并沒有選擇被動應對,而是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推動自身的技術革新,以維持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在中國,隨著市場的逐漸成熟,本土藥企也開始嶄露頭角,加入這場關乎未來醫療科技實力的較量。
01 在被壟斷的市場中崛起
在Ambu突圍之前,以奧林巴斯為首的日本企業,壟斷著內窺鏡市場。
如下圖所示,根據澳華內鏡招股書,在傳統軟鏡市場,奧林巴斯以65%的市場份額,穩居全球第一。緊隨其后的賓得和富士,也均是日本企業,三者合計占據軟鏡市場93%的市場份額。
這并不讓人感到意外。日本內窺鏡產業的領先地位得益于多方面的優勢。
在研發層面,日本對消化道癌癥診療的高需求推動了臨床技術的發展,為軟鏡技術的持續創新提供了動力。
在制造層面,日本發達的消費電子產業則為軟鏡制造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產業環境,使得日本企業在光學技術、電子成像技術和精密制造技術方面擁有深厚的積累,為軟鏡的制造打下基礎。
這也使得,盡管日本企業在內窺鏡技術的迭代發展中,并非始終扮演變革者的角色,但卻能夠通過不斷創新和改進,完成反超,持續鞏固并擴大自己的優勢。
然而,Ambu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
這家丹麥醫療設備制造商憑借其創新技術,推出一次性內窺鏡產品,并持續蠶食軟鏡市場。
Ambu的強勢突圍,可以從其業績表現窺探一番。Ambu的一次性內窺鏡銷售數量在2013至2022財年間實現了顯著增長,從1.4萬支增至170.5萬支;其內窺鏡解決方案業務收入也在在2016-2023財年間,實現了從3.69億丹麥克朗到26.87億丹麥克朗的爆發增長。
早在2020年,Ambu已經在一次性內窺鏡領域確立了其主導地位,以57.3%的市場份額領先市場,波士頓科學則以19.1%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
面對Ambu的強勢,日本巨頭坐不住了。奧林巴斯在2019年年報中提出要補充一次性內窺鏡產品線,并在之后推出了一次性支氣管鏡。自此,傳統軟鏡巨頭也愈發重視“一次性化”對軟鏡市場的影響。
那么,一次性內窺鏡究竟為何能夠成為軟鏡行業的新趨勢?Ambu又是做對了什么,才得以成功突圍呢?
02 必然與偶然
一次性內窺鏡的崛起,可以說是必然。
首先,在安全性方面,一次性內窺鏡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傳統的重復式軟鏡由于其復雜的結構,清潔難度大,存在交叉感染的風險。美國醫療設備報告顯示,與內窺鏡相關的感染事件數量不斷上升,從2014年的171件增長至2020年的1905件,這一趨勢引起了學術界和醫療界的廣泛關注。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次性內窺鏡因其無菌使用的特性,有效解決了交叉感染的問題,自然贏得了市場的青睞。
其次,在效率和成本方面,一次性內窺鏡同樣具有明顯的優勢。
效率方面,它避免了重復式軟鏡所需的清洗、消毒、干燥等一系列繁瑣的再處理步驟,因此,大幅提高了醫療機構的工作效率。
而在成本方面,一次性內窺鏡不僅能降低患者的潛在治療成本,而且還能降低醫院的運營成本上。蛋殼研究院數據顯示,與傳統的重復式軟鏡高達200萬元的初始購置成本相比,一次性內窺鏡的初始購置成本大幅降低,僅需10萬元左右。
一次性內窺鏡降低了軟鏡的初始購置門檻,一方面對醫院的現金流周轉有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內窺鏡在資金實力不足的基層醫院中普及。
當然,技術的進步則是一次性內窺鏡能夠快速崛起的核心因素。由于其使用壽命短,產品迭代速度快。Ambu的一次性支氣管鏡的迭代時間僅為2-5年,遠遠yuan短于奧林巴斯重復使用軟鏡的6-8年。
產品的快速迭代意味著,能夠更快地響應醫生的臨床反饋,并通過新技術的應用,來增強產品性能。
如下圖所示,經過不斷的追趕,一次性內窺鏡的臨床性能已經逐漸接近,甚至在部分(橙色)參數方面超越了重復式軟鏡,滿足了基本的臨床需求。
回到Ambu來說,其之所以能夠在日本藥企占據主導地位的軟境市場成功突圍,看似偶然,又是必然。
一方面得益于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能夠捕捉到市場上對一次性電子醫療設備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歸功于其強大的技術研發實力,以及產品的不斷迭代,最終占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
正是這種必然與偶然的結合,成就了Ambu的崛起。
03 未來走向何方?
一次性內窺鏡在醫療領域的定位,更像是一個創新的攪局者,而非徹底的顛覆者。盡管它有著顯著優勢,但在當前技術條件下,一次性內窺鏡更多的是作為傳統重復式軟鏡的補充,而非完全替代品。
從鏡種來看,一次性內窺鏡主要適用于感染風險高、維護成本高、患者負擔成本價差小的鏡種,例如支氣管鏡、十二指腸鏡、輸尿管鏡等。
這些鏡種在傳統軟鏡中存在較高的交叉感染風險和維護成本,而一次性內窺鏡的無菌特性和較低的維護需求,使其在這些領域具有明顯優勢。
然而,在胃腸鏡領域,由于感染風險較低、患者支付費用較低(通常被納入醫保),并且消化道早癌篩查對圖像性能有較高要求,因此重復式軟鏡仍然占據優勢。
從應用場景看,一次性內窺鏡更適用于對流轉效率要求高的應用場景。
重復式內鏡通常都放置于消化內鏡室、呼吸內鏡室,支氣管鏡經常需要用于手術室和 ICU 等場景,重復式內窺鏡在這些地點難以開展,所以支氣管鏡的一次性化需求更迫切。
胃腸鏡雖然從感染風險、成本上看不適合一次性化,但其中一小部分手術也是在手術室、ICU 和急診科進行,因此這些場景下的胃腸鏡診療也適合一次性內窺鏡。
根據Ambu的預測,未來膽道鏡、支氣管鏡、泌尿管鏡、膀胱鏡都有望達到較高的一次性滲透率,均在60%以上;其次是耳鼻喉鏡和十二指腸鏡,未來滲透率可達到35%和29%。相比之下,胃鏡和腸鏡的預期滲透率較低,分別為13%和4%。
這也注定,一次性內窺鏡的價值相對有限。畢竟,腸鏡、胃鏡等是內窺鏡最核心的市場腸鏡。當然,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一次性內窺鏡或許能夠斬獲更多市場份額。
而就國內來說,一次性內窺鏡市場更是處于剛剛起步階段。2020年中國市場規模僅3680萬元。這也導致,盡管市場參與者如普生醫療、幸福工場、瑞派醫療等企業逐漸涌現,但尚未有知名度較高的企業脫穎而出。
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和技術創新的推動,國內一次性內窺鏡的發展前景可期。那么,在這一市場中,誰會成為領跑者?誰又將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洞察,引領行業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參考資料:
1、華創證券醫療器械求索系列 7——《奧林巴斯的“常青”之路》
2、華創證券醫療器械求索系列 9——《Ambu:一次性內窺鏡異軍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