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治邦
臨到年報披露關頭,*ST越博(300742.SZ)卻連審計機構都沒找好,深交所4月24日晚間的一紙監管函讓外界知道了*ST越博的窘境。監管函顯示,因*ST越博未按照審計業務約定書的約定進行付款,中審亞太于2024年3月18日通知*ST越博終止“中審亞太約(2023)3565號”審計業務約定書,并于2024年3月25日通知*ST越博正式辭任公司2023年度年審會計師。審計機構臨陣退出,讓*ST越博的上市地位堪憂。
根據*ST越博披露的可能被終止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告,公司可能觸及的財務類終止上市情形有: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或者追溯重述后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期末凈資產為負值;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意見或者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未在法定期限內披露過半數董事保證真實、準確、完整的年度報告。各方面的信息來看,即使公司聘請到審計機構,*ST越博離退市也僅一步之遙。作為一家2018年才上市的企業,*ST越博的現狀讓人唏噓不已。
回顧*ST越博資本市場之旅,其幾乎只有索取,卻未有任何貢獻。公司在2018年以23.34 元/股的發行價完成4.21億元的凈融資。此后,公司中間除了一次轉增股本,未能完成一次現金分紅。而在此期間,公司高管及部分原始股東紛紛套現走人。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從最初的28.36%的持股一路減至當前的23.95%。再如伊犁蘇新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及 其關聯股東南京道豐投資管理中心(普通合伙)從累計超10%的持股一路減至當前不足5%。當前因上述兩股東的持股已不足5%,外界無法獲知其是否實施了清倉式減持。
事實上,*ST越博自上市初便飽受爭議,公司在申報期間連續三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為負數,即按照實際回款的現金來看,公司已3年“連續虧損”,但卻依靠著應收賬款這一財技在上市前凈利潤猛增至9425.71萬元。上市后,*ST越博的業績迅速顯出原形,2018年-2022年的凈利潤分別為2121.18萬元、-8.41億元、801.96萬元、-2.3億元。按照2023年的凈利潤情況,*ST越博的凈資產或在2023年的年報中體現為負數,公司也預計期末凈資產為-2.38億元到0萬元。
顯然,*ST越博資本市場之旅可用“荒誕”來形容,除了少數原始股東,其帶給投資者的感受只有傷痛。那么,我們不禁要問,誰應該為當前的局面負責?中介機構還是上市公司董監高?在未認定*ST越博存在造假上市的背景下,投資者的損失目前只能自我承擔。但是這樣的現象除了讓市場喪失億元乃至十幾億元的流動性,,另一方面更是嚴重打擊了市場信心。
個人認為,要想防止圈錢式上市、掠奪式上市,應當更進一步管住上市公司及背后利益方從市場肆意攥取財富的手。比如設置更加嚴格的原始股東減持條件,要求上市公司的分紅金額必須高于融資金額。一方面,可以讓上市公司及其利益方嚴格控制募資規模。另一方面,即使募資規模過大,也可以依據募資規模太高原始股東的減持條件。要想讓資本市場良性發展,必須讓享受紅利的利益方有動力去回報資本市場,即“取之于市場、回饋于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