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肖芳
界面新聞編輯 | 宋佳楠
在穿越劇、玄幻劇受到多年熱捧之后,長視頻平臺決定要“回歸現實”了。
4月24日,愛奇藝發布了2024至2025年的300部片單。不同于以往古裝劇偏多,新片單中重點運營的劇集作品《我的阿勒泰》《在人間》《中文桃李》《父父子子》《一日三秋》《生萬物》等,均為現實主義題材。
在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看來,未來,展現大歷史命題下的小人物命運的影視作品依然最能引發觀眾共情,影視行業最大的共情和最大的爆款一定來自于現實主義題材。
這種趨勢早在去年就有所呈現。貓眼專業版的數據顯示,2023年熱度較高的20部劇集中,有19部為現實主義題材,包括都市、愛情、家庭、懸疑、犯罪等,尤以騰訊視頻推出的《繁花》以及愛奇藝的《狂飆》最受關注。
回歸現實的背后也反映出消費者心態的重大變化,人們開始越來越在意當下的生活。近兩年收視率最高的內容和票房最高的電影,均不約而同地轉向現實題材。
影視行業的內容和創作主要受到三個條件影響:一是技術,它為影像提供了可能;二是經濟,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才能帶來影視行業大繁榮;再者則是政治因素,它會左右創作的邊界和天花板,展現了不同的思想。從近四十年的發展趨勢來看,這三個因素互相作用,激勵了影視的發展。
三者的變化也會影響觀眾的情緒發生周期性改變。
愛奇藝最近熱播的一部影視劇《追風者》主題曲中,有一句歌詞“不要留我一個人面對整個世界的風沙”引發了眾多觀眾的共鳴。這是因為在過去幾年里,很多人在現實中感到迷失和孤獨,在影像中也找不到自己的身影。
騰訊視頻近期一部熱度較高的影視劇為根據亦舒同名小說改編的《承歡記》,講述上海普通家庭出身的主人公麥承歡逐步從母親強勢的關愛中掙脫,走出了一條獨屬于自己的成長之路的故事,引發了很多年輕人的情感共鳴。
在這種觀眾情緒和消費需求的變化下,王曉暉認為,對于專業的影視創作人才來說,藝術創作不能以最短的時間和最簡單的方式打擊人的爽點,而是應該向上捅開創作的天花板。
“如果不提高創作審美追求,觀眾就會通過其他形式解決自己的困擾,會把地板擊穿。”他說道。
而長視頻平臺能否抓住消費拐點帶來的發展機遇,鎖定下一階段的增長,關鍵就在于能否以開放的心態和積極的行動,順應市場的新變化。
過去幾年是長視頻的收縮期,一方面備受短視頻沖擊,另一方面也受累于難以持續地大幅擴張。但現在,愛奇藝、騰訊視頻等幾家主要平臺均已告別大規模燒錢,開始通過降本增效減少虧損,尋求盈利。
去年6月,騰訊視頻CEO孫忠懷曾透露,公司已連續四個月實現盈利。而愛奇藝在2022年實現盈虧平衡,2023年首次實現盈利。
多位行業人士認為,長視頻行業并沒有像其他互聯網平臺一樣,隨著降本增效而沉淪,這主要是由于長視頻內容消費的特點決定的——只要有能夠引發觀眾共情的優質內容,觀眾依然會進行消費。
例如去年愛奇藝推出的劇集《狂飆》大火,對愛奇藝整體營收的助推作用非常明顯。2023年第一季度,該公司實現總營收83億元,同比增長15%。其中會員服務營收55億元,同比增長24%。
在愛奇藝CEO龔宇看來,長視頻平臺依然有確定性的增長空間。“一個國家人均GDP大于1萬美金后,文化娛樂消費的增速將超過GDP的增速。中國人均GDP在2019年超過了1萬美金,這是一個消費的拐點,給了我們更多的空間。”
除了重點運營現實主義題材劇集作品之外,龔宇還提到了未來幾個潛在的增長方向。
一是服務好人口結構變化中日益重要的“老”和“小”兩大群體。過去,這部分群體被長視頻平臺長期忽視,但中國人口結構少子化、老齡化趨勢正在改變整個互聯網的人群構成,也必然會改變長視頻的人群構成。
要把握住這兩個群體,龔宇認為,一方面長視頻平臺在提供老年人喜歡的內容上還有較大空間;另一方面,少子化讓家庭對于兒童群體的精細化培育投入增加,預計帶動0-15周歲群體消費需求的增長,兒童內容消費也有較大增長空間。
二是商業模式的創新。目前國內主流長視頻平臺的營收主要來源于廣告和會員付費,相比之下,好萊塢的影視公司還有較大比例的收入來源于衍生業務。
他強調,國內平臺或許很難完美復制好萊塢的路,但以生成式AI主導的技術創新帶來了彎道超車的機會,衍生業務發展空間很大。比如,通過生成式AI延伸IP價值;利用生成式AI的杠桿放大創作者價值,讓個性化內容的價值獲得進一步顯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