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蘋果公司在中國的手機回收機器人首次亮相。在四川成都向東50多公里的合作工廠,兩臺機器人Taz和Dave,每天以穩定的速度從iPhone的聲學組件和觸感引擎中提煉鎢、稀土磁鐵等元素。這些組件只有一節拇指大小。
Taz由6個工作站組成,聲學組件從進料器倒入Taz,通過布料器和稱重輸送平臺送至組件破開器,內部的轉子、定子和金屬齒將聲學組件破開,再進入磁分離器,抽出磁性材料與塑料分離,雪球凈化器中通過滾動的方式使磁性材料互相吸附,滾成一個球體,同時細小塑料受離心力甩出,凈化后的材料進入收集盒,不久將回到蘋果設備的生產供應鏈。


據工廠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這臺機器每小時可以拆解40公斤(約3000個)聲學組件,由2名工作人員日常配合。
Dave則是一個由4個工站組成的立方體箱子,合作工廠中,每臺Dave機器人配合了一名工人幫忙上料。觸感引擎被放到上料工站,然后轉移到切料工站切開兩端,再移步到推料工站,從鋼制外殼的部件中推出含有鎢和稀土磁鐵的內部組成,最后卸料回收。

Dave每小時最多可拆解800個觸感引擎,每臺設備一年可以拆解480萬個。
這種針對特定部件和所含材料設計的回收機器人,規避了傳統廢棄電子回收的弊端。比如傳統的重型破碎機,無法破開小型的電子原件;錘式破碎機通過擺錘反復敲擊,將材料切碎壓碎,容易把不同等級的金屬材料混到一起,都變成低等金屬,造成材料浪費,而像鎢元素、稀土元素很容易粘在碎鐵塊上,難以提取。
蘋果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材料回收實驗室,設計了幾代回收機器人。2013年左右,蘋果設計了一款形似機械臂的機器人Liam1.0,可以拆解iPhone5后蓋、排線等部件,耗時12分鐘;從Liam1.0到Liam2.0, 機器人變成一條機床,時間縮短到11秒,但只能拆一種型號。2016年,蘋果設計了回收機器人Daisy,更新至今可以拆解29種型號的手機,在荷蘭和美國各有一臺。

今年4月,聯合國發布第四版《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目前全球電子廢棄物數量已經是有文件記載的電子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數量的5倍。2022年,全球得到適當回收再利用的電子廢棄物不到其總量的四分之一,導致620億美元的可回收自然資源浪費,并增加各地遭受污染的風險,其中包括重金屬污染、廢棄塑料污染和化學物質污染。
回收電子廢棄物中的稀有金屬物質,除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也可使企業加強對供應鏈上游金屬原料價格波動風險的把控,并通過使用再生金屬減少礦石開采的環境影響、減少碳排放。
一臺手機含有的金屬構成大致如下——主板使用了大量的銅,后蓋使用了鋁、鈦等金屬,攝像頭使用了一些金,觸感引擎用到稀土磁鐵和鎢元素,聲學組件則含有大量稀土元素。
4月18日蘋果公司發布《2024環境進展報告》中稱,2023年其出貨的全部產品中,有22%的材料來自回收和可再生原料,其中Apple電池中56%的鈷、24%的鋰來自回收來源。最新版MacBook Air使用了50%的回收材料。另外,蘋果在2023年回收換購了近1280萬臺設備和配件。
該報告顯示,蘋果的溫室氣體排放,比2015年的基準線(蘋果排放峰值)降低了55%以上。該公司的目標是在2030年實現全產業鏈上的碳中和。
近期,全球最大鈷生產國剛果(金)在考慮限制出口以推動價格回收,當地曾因手采礦聘用童工的問題面臨國際社會爭議。由于鋰價的波動,以及動力電池涉及到的環境議題,電池企業如寧德時代、華友鈷業也在構建電池回收產業鏈。
據蘋果統計,其回收機器人每拆解1噸聲學組件,相當于開采170噸巖石里提煉出的稀土元素,而每拆解一噸觸感引擎部件,相當于開采360噸巖石才能獲得的材料。
蘋果公司在MSCI的最新ESG評級為BBB,在同類企業中表現中等。在發展清潔技術、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有爭議的采購等議題上表現較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