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5月被債權人提出破產重組,到今年2月主動申請破產重整,金科股份對這條“自救”之路一直表現的較為積極且反應迅速,歷經近一年的努力,金科的重整終于獲得了正式受理。
4月22日晚間,金科股份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收到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的(2024)渝05破申129號及(2024)渝05破申130號《民事裁定書》,法院裁定受理金科股份的重整申請。
至此,金科股份成為近年來A股首家正式進入重整程序的大型全國化上市房企。
業內人士指出,重整申請獲批,也證明金科股份的重整價值和重整可行性得到了地方政府、監管機構及法院等多方的認可與支持。

此前在2月21日,金科股份曾以其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為由,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
金科股份當時表示,通過重整及預重整能夠有效避免其債務風險及經營風險的進一步惡化,實現重整戰略投資者引進,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幫助其盡快恢復盈利能力,重回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4月10日,法院組織召開聽證會,參加聽證的大部分債權人表示支持金科股份重整。
此次公告中指出,據法院查實,目前金科股份已經無法清償到期債務,雖然賬面資產大于負債,但現有流動資金嚴重不足,主要資產變現困難,可以認定其明顯缺乏清償能力。
據金科股份去年三季度報最新披露,截止2023年3季度末,金科股份的累計負債已達到2271億元,其中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達到350.6億元。
金科股份表示,公司一直在積極主動謀劃相關工作,具體包括債務人財產狀況債權債務等全面調查,基本確定意向投資人(長城國富置業有限公司)、主要債權人基本同意、重組協議基本可行。
對于金科股份來說,通過重整引入戰略投資人可以為公司帶來資金的“活水”,幫助其緩解短期的債務壓力和資金壓力,改善公司的經營情況及盈利能力。但重整過程較為復雜,涉及債權人、股東等多方的合作,最終能否化解金科的經營和債務問題,還有待觀察。
金科股份是典型的渝派房企代表,成立至今已有20余年,自2018年跨進千億門檻后,迅速發展,至2020年公司的簽約銷售已沖破2000億元,從一家區域性房企躋身到全國性房企的頭部陣列。
按照金科此前的規劃,到2025年,金科銷售規模將要達到4500億元以上。但近兩年來隨著整個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金科股份也面臨著銷售額的下降與虧損的逐年增加,陷入債務困局之中。
在2020年以后,金科股份的銷售額已連降三年,2021年為1876億元、2022年為681億元,到最新披露的2023年前三季度只有218億元。
并且在過去兩年,金科股份也陷入巨額虧損之中,2022年凈利虧損213.9億元,同比下降了694.13%,預計2023年歸母凈利虧損48億元—78億元,兩年凈虧損總額超260億元。
而除了破產重整外,金科股份目前所面臨的訴訟和仲裁問題也非常多。
據金科股份4月19日披露,目前除已披露過的訴訟、仲裁案件外,金科股份及公司控股子公司收到的新增訴訟、仲裁案件金額合計22.23億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的17.86%。
其中,該公司作為原告起訴的案件涉及金額0.13億元;公司作為被告被訴或第三人的案件涉及金額22.1億元。公司及公司控股子公司收到的新增案件中,進入執行階段的案件金額合計為0.07億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的0.06%。
天眼查APP顯示,目前金科股份還存在500條被執行人信息,被執行總金額超61億元,此外,還存在多條限制消費令、失信被執行人及終本案件信息。
“在重整期間,公司將繼續在現有基礎上積極做好日常經營管理工作,并全力配合法院、管理人推進重整相關工作,力爭盡快完成重整,恢復公司持續盈利能力”,金科股份表示。
據悉,目前金科股份的生產經營、保交樓、白名單融資上賬等工作均在正常推進。
截止4月17日,金科股份已有82個項目被納入“白名單”,分布于全國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部分入圍“白名單”的項目已開始對接融資,并獲得銀行支持;另有16個白名單項目通過新增融資上賬、調整貸款還款節點、降低貸款利息等方式,成功從工行、中行、建行等銀行獲得支持。
更多項目進入“白名單”,實現融資落地,也將對金科股份的經營及保交樓工作的推進提供保障。
另外,金科股份因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該公司的股票也于4月23日停牌一天,并自4月24日復牌交易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也將由“金科股份”變更為“*ST金科”。停牌前,金科股份報收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