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瞰巴黎 Samuel Belaud
編輯|Meister Xia
導讀
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生態轉型的風潮正逐漸吹向殯葬行業。從傳統的土葬和火葬方式到涌現的新型環保殯葬方法,殯葬方式正經歷著潛移默化的變革。其中,綠色墓地的出現引人矚目。傳統土葬和火葬方式對環境有著怎樣的影響?在探索最生態環保的殯葬方式的道路上,我們仍然面臨著哪些未知和挑戰?
一覽:
- 在法國,只有三種合法的殯葬方式:土葬、火葬,以及將遺體捐獻給科學研究。
- 然而,土葬和火葬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某研究結果表明,一次土葬大約會排放833千克二氧化碳。
- 歐美正涌現出一批新型環保殯葬方式,如“冷凍葬法”、“水葬法”和“人類遺體堆肥法”。
- 這些綠色殯葬方法體現了“魂歸大地”的理念,反映了人們對生態環保的渴望。
- 與此同時,墓地也在演變成鼓勵生物多樣性的綠色空間。
生態轉型之風也刮向了殯葬行業:一方面,新型殯葬方式正慢慢涌現;另一方面,為了減少生態影響,傳統土葬和火葬法也在不斷演變。其中,以綠色墓地的出現最為顯著。
法國前文化部長André Malraux曾說過:“最美的墳墓,非人類記憶莫屬”。但什么才是最生態環保的墳墓?答案仍是未知。我們愈發關注死亡對環境的影響,但解決方案依舊屈指可數。法國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社會學家兼臨終和喪親專家Martin Julier-Costes指出:“法國只有兩種合法的殯葬方式——土葬和火葬。人們也可以選擇將遺體捐獻給科學研究,但很少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當前,多數葬禮仍是土葬(占60%左右),不過自19世紀末開始允許火葬以來,后者的普及度正不斷提升。法國葬禮信息協會(Afif)的數據顯示,2022年,火葬占葬禮總數的41%,在許多城鎮超過50%。
土葬和火葬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例如,帶來溫室氣體排放、消耗自然資源并污染土壤。法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其中一項于2017年由巴黎市殯葬服務機構委托進行[1]。該研究結果顯示,一次土葬大約會排放833千克二氧化碳。這相當于一輛私家車行駛4000公里,或生產741升啤酒所產生的碳排放量。
01 新型殯葬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
市面上正涌現出一批新型環保殯葬方式,但均未在法國實現合法化。瑞典提出了一種“冷凍葬法”(promession),即利用極度寒冷的環境(液氮浴)來冷凍人體,然后將其變成粉末。與之相反,“水葬法”(aquamation)則是先將尸體溶解在93攝氏度的堿性溶液中,然后再將骨頭變成粉末。Costes解釋道:“水葬法已經在北美實現了合法化,但技術仍不成熟。”
“人類遺體堆肥法”(terramation)的核心是元素之間的轉化,它不涉及任何液態反應,而是使人體回到“腐殖質狀態”。遺體堆肥可以分三個步驟,涉及地面、地上、地下三個不同層級。首先,在地面進行腐殖化處理,將尸體放在碎料床上,然后用有機物覆蓋;其次,用分解容器對尸體進行分解,如美國Recompose公司推出的“分解膠囊機”,并在幾周內制成堆肥,然后交給家人;最后,便是無棺土葬,即用裹尸布包住分解后的堆肥進行土葬,讓土壤煥發生機。Julier-Costes稱,“這樣一來,我們便是在‘變舊為新’。畢竟,直到拿破侖時代之后,法國才開始強制使用棺材。”
02 回歸大地
Julier-Costes經常在自己的個人主頁[2]上分享他的想法和作品。他稱,上述殯葬方式調動了人們對“以一種溫柔的方式成為自然元素并回歸大地”的想象。不過,這些舉措的興起并不僅僅源自對生態環保的渴望,“有些人是受印度教或佛教等東方宗教的啟發,才開始關注遺體的歸宿。”上述方式有利于實現生命、身體、自然和精神之間的統一。其中,“人類遺體堆肥法”尤其體現了“回歸大地”這一理念,即在大自然中生活一段時間后,“以成為自然養分的方式,建立生死之間的良性循環。這種生死循環在其他精神信仰中也較為多見,如動物主義、薩滿主義,以及法國人文學家Philippe Descola、哲學家Baptiste Morizot等知識分子信奉的新生命哲學。”
與此同時,Julier-Costes注意到,人們對社會行為個性化的推崇,也是“個性化殯葬愈發受歡迎”的原因。這種方式能讓你顯得“與眾不同”,即“摒棄主流宗教或文化所推崇的傳統殯葬方式,按自己的喜好與這個世界告別。”
03 從墓碑林立的荒地到休憩花園
推動部分環保殯葬方式的合法化固然重要,但在此之前,應首先針對墓地推行變革,減少殯葬對環境的影響。法國的墓地基本都是礫石和礦石。巴黎市殯葬服務機構委托進行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法國的很多墓穴和墓碑都來自東南亞,因進口和安裝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超出5次以上的火葬。”
在此背景下,我們急須讓墓碑林立的荒地轉型成為可供生物休憩的花園。如同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Père Lachaise),以及尼奧爾、凡爾賽、里昂和格勒諾布爾的園林公墓一樣,“我們的墓地也在逐漸成為更加綠色的景觀空間,”Julier-Costes稱。巴黎市政府指出,2010年至2020年間,墓地中出現過黃鼠狼、狐貍、灰林鸮等140種動物的身影,且“觀察到了220多種野生植物。”
法蘭西島生物多樣性機構( le-de-France Biodiversity Agency)最近開展的Living Cemeteries研究表明,這些墓地擁有可觀的生物多樣性承載能力。不過研究也指出,墓地依舊“礦化嚴重”,暗示著綠化建設的重要性。這不僅能為野生動物和當地居民帶來益處(城市綠肺效應),還能獲益那些葬在公墓,或是想以環保方式下葬的居民。Julier-Costes指出,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正在“出臺政策綠化殯葬業”,比如法國里昂市。
04 為殯葬業的綠色轉型提供政策支持
上述內容并不是殯葬業綠色轉型的全貌,例如,殯葬的生態足跡方面仍舊缺乏相關研究。Julier-Costes稱:“當下,我們甚至找不到一項結合了生物學、水文學和化學來探討土葬和火葬對土壤、空氣、水循環,以及殯葬服務和相關護理影響的可靠研究。”巴黎市殯葬服務機構委托進行的研究“雖然很有意思,但差點火候”。
因此,他呼吁政府正視這一問題,客觀看待殯葬對環境的影響,并采取必要措施,使殯葬業更加綠色環保。也許,明天我們就能以植物裹尸,以最“自然”的方式回歸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