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深度】華南暴雨傾盆,極端天氣為何頻現?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深度】華南暴雨傾盆,極端天氣為何頻現?

面對氣象災害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愈加嚴重,如何構建深層次、全方位和系統性應對機制,盡快建成氣候適應型社會已變得更加迫切。

珠江流域北江發生2024年第2號洪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張旭 翟瑞民

“今年第一批蠶算是血本無歸了。”2024年4月22日,家住在廣東省清遠市浛洸鎮一山村的養蠶人劉先生告訴界面新聞,連日暴雨導致家里房屋進水,水深有2米多,飼養的小蠶和桑樹葉都被淹掉了。

劉先生在村里經營一家蠶繭合作社,從農戶處收購蠶繭,加工后供應給蠶絲廠家,養得好一年下來能有五六萬元收入。但是,近期持續強暴雨導致村里停電,蠶繭烘干的機器無法開工,收購的蠶繭也紛紛出蛾(化成飛蛾)了。“這批蠶本來過兩天就可以售賣,現在打了水漂,直接損失達兩三萬元。”劉先生倍感沮喪。

2024年4月18日以來,剛進入汛期,我國江南、華南地區遭遇最強降雨過程。廣東省是此次大暴雨核心區,據新華社消息,強降雨導致廣東多地受災,全省累計轉移群眾11萬人,緊急安置2.58萬人。截止4月22日,這次洪災已造成4人死亡,仍有10人失聯。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多發強發態勢。面對氣象災害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愈加嚴重,如何構建深層次、全方位和系統性應對機制,盡快建成氣候適應型社會已變得更加迫切。

強降雨“列車效應”

據中央氣象臺監測,今年入汛(4月1日)以來,江南和華南北部累計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80%至200%。

界面新聞注意到,4月份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先后已發生多輪強降雨過程。清明節期間,廣東等多省份部分地區遭遇大到暴雨。受其影響,珠江流域北江發生2024年第1號洪水,為今年我國主要江河首次發生編號洪水,也是全國1998年有編號洪水統計以來發生最早的一次。

4月15日以來,南方多地又再次出現大范圍降雨。據中央氣象局監測顯示,4月19日以來,廣西西北部和中東部、廣東大部、湖南南部、江西中部和南部及浙江中部等地累計降雨量有100-150毫米,其中廣東肇慶、清遠、韶關、廣州、惠州等局地達到了300-488毫米。

據“珠江水文”消息,受強降雨補充影響,4月18日至20日,廣東、廣西等地53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最大超警幅度0.01米-7.44米,北江發生2024年第2號洪水。

華南地區強降雨為何如此兇猛?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告訴界面新聞,近期西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偏南暖濕氣流較強,造成華南一帶水汽充足,“且天氣形勢比較穩定,造成了華南出現持續性暴雨。”

中國天氣網分析師王偉躍告訴界面新聞,從天氣形勢來看,今年進入華南前汛期以來,副熱帶高壓偏強,給華南地區持續輸送充沛的水汽,加上北方冷空氣不斷滲透南下,與暖濕氣流對峙,進而激發出持續強降雨和強對流天氣。同時,由于切變系統和水汽持續輸送相配合,激發對流后容易在華南地區形成“列車效應”,導致當地降雨持續時間長、影響效果不斷疊加。

不過,“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區域降水量呈現年際波動大的特點,也屬于正常現象。”甘肅省氣象局總工程師、一級巡視員、甘肅省氣象學會理事長張強告訴界面新聞,廣東省正值前汛期,屬于降水量高分時期之一。在此期間,受到氣候變暖等外界因素影響,年際降水量稍高,并不反常。

何謂“前汛期”?廣東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林良勛曾于2013年3月接受中國氣象報采訪介紹,在廣東省內,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降水都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時間段。一般來講,4月至6月為第一個多雨季節,降水大多由冷暖空氣作用、季風的暴發等所致;7月至9月為第二個多雨季節,臺風等熱帶天氣系統是主因。兩個多雨季節時間一前一后,就有“前汛期”和“后汛期”之分。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一周,華南地區降雨仍將持續。中央氣象臺預計,隨著冷空氣逐漸南下,南方強降雨區域將向華南南部收縮。4月22日至23日,南方大部陰雨頻繁,華南等地強降雨和強對流天氣持續,廣東、福建等地需警惕暴雨或大暴雨。

“韶關市本輪強降雨從4月18日晚開始,目前已基本結束。截至現在,最大降雨量出現曲江區,為488.1毫米,全是平均降水量也超過了200毫米。我們預報4月25-26日還將有一輪大雨到暴雨過程,具體降雨量尚需要監測。”廣東省韶關市氣象臺有關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

厄爾尼諾余威不減

2023年是厄爾尼諾年,多位氣象專家表示,厄爾尼諾次年通常會導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可能導致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增加,如出現熱浪、干旱和洪澇等。此前在2023年5月,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稱,本次厄爾尼諾現象對氣溫的影響可能在2024年最明顯。

“2024年1月至今處于厄爾尼諾衰減階段。根據國內外動力氣候模式和統計方法預測,預計未來兩個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繼續下降,2024年4-5月厄爾尼諾事件將結束,夏季可能進入拉尼娜狀態。”王偉躍表示。

何為厄爾尼諾現象?王偉躍解釋,厄爾尼諾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持續偏高并造成大氣環流異常的一種氣候現象。而拉尼娜與之相反,指的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

2017年,中國氣象局起草的《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判別方法》國家標準正式發布。其標準中規定,NINO 指數(海面溫度距平的平均值)3個月滑動平均達到或超過0.5℃至少持續5個月,定義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小于或等于-0.5℃且持續至少5個月,定義為一次拉尼娜事件。

王偉躍介紹,在我國,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當年冬季,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厄爾尼諾次年夏季,長江流域和江南等地容易出現洪澇;厄爾尼諾當年或次年夏季,東北地區易出現低溫;厄爾尼諾次年,西北太平洋生成臺風個數可能偏少。“拉尼娜當年冬季,氣溫易偏低,出現冷冬的可能性較大。拉尼娜次年,西北太平洋生成臺風個數可能偏多,夏季北方降水增多。”王偉躍說。

國家氣候中心微信公眾號3月21日發文介紹,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歷史第5強。歷史上,厄爾尼諾曾在1998年和2016年給我國長江流域特大暴雨洪澇。梅雨季節較長的1998年、2016年和2020年均有典型的厄爾尼諾事件發生 ,說明其對我國夏季氣候特別是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降水異常影響顯著。

近期華南地區強降雨正處于厄爾尼諾和拉尼娜轉換過程中,哪個氣候現象發揮的作用更大?張強告訴界面新聞,目前正是大氣和海洋模態轉型過渡期,雖然厄爾尼諾現象在減弱,但過渡到拉尼娜現象的快慢不得而知,“后續氣候趨勢的不確定性比較大,需要加強滾動氣候預測。”

此前多位氣象專家表示,厄爾尼諾不斷衰減并不意味著其影響結束。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國際氣候與環境科學中心研究員鄭飛在接受中國氣象報采訪時指出,就我國而言,厄爾尼諾次年對我國的氣候變化會產生顯著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通過西太平洋和熱帶印度洋海溫的“接力”作用產生,并集中在春夏季節。

“根據歷史資料統計,厄爾尼諾次年往往是我國夏季氣候最為異常的年份。”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國家氣候中心二級研究員周兵指出,隨著厄爾尼諾事件的結束,印度洋海溫的升高對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重要影響,熱帶太平洋和熱帶印度洋的相互作用,可以繼續對我國的氣候產生影響。

不過,王偉躍也提醒,我國氣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海溫、極冰和陸面積雪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并非唯一影響因素。

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近期珠江流域多地降水量打破歷史紀錄正是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發生的。”許小峰告訴界面新聞,從大的氣候背景看,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顯著增多已成為基本事實。

所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歷史重現率低于10%或打破歷史極值,并造成顯著災害性影響的天氣氣候現象統稱,主要表現為發生頻率低、事件強度強、社會影響大。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強發已成為全球氣象學界關注的焦點。在我國,極端高溫、極端降水和極端寒潮等氣候事件也是接連出現,就在華南強降雨前夕,江西南昌也發生強對流天氣,造成4人死亡,10余人受傷。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公共管理與發展系系主任、北京減災協會減災智庫基地專家孔鋒告訴界面新聞,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地球平均溫度上升,進而影響大氣海洋和陸地之間的大氣循環模式,而這種循環模式增加了極端高溫、極端干旱、極端強降雨事件的可能。

“我國是農業社會,氣候風險已深入到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孔鋒表示,氣候風險會對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使得工業生產中斷、基礎設施損壞,農業損失嚴重,進而影響就業增長。

針對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副教授鄧開強告訴界面新聞,在氣象服務方面,首要是提高從天氣到氣候預報的能力和精度,當前天氣預報已能做到3到5天內短期預報比較準確,3個月以后以年為單位的長期氣候預報也相對不錯,唯一缺乏的是半個月到3個月的中短期預報能力,也就是中間出現斷層。“如果能提前10天甚至半個月預測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就會有更充足的時間來做準備,從而有效減輕災害的影響。”鄧開強說。

鄧開強指出,政府和社會也應該提高防災減災意識,減少應對機制的暴露性、脆弱性,建立有效的預警預測系統,從而能在極端天氣災害發生時,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措施。另一方面,災害出現后的處置也很重要,比如洪水過后易發生疫情等問題,要對應對機制進行系統性完善,提高救災能力。

界面新聞注意到,為有效防范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風險,2022年5月,國務院發布《國家氣候適應變化戰略2035》提出,到2035年,氣候變化監測預警能力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氣候風險管理和防范體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氣候相關災害風險得到有效防控,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更加完善,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提升,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孔鋒表示,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應該因地制宜制定各區域的適應性政策,確保城市規劃、農業發展、水資源管理等各方面政策與氣候變化的發展趨勢相適配。其次,還要加強法律體系建設,通過立法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到法治軌道,明確不同部門的的責任和義務,以此才能確保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措施的真正落實。

“今年氣候年景偏差,預計會有較多的極端天氣氣候災害。”孔鋒認為,對生命線系統和交通線系統的影響將是未來氣候變化關注的焦點,鄉村也是未來長期氣候災害影響最大的地區。他提醒,“農村是城市的戰略后方,一旦農村出現大災,農業受到巨大損失,那么城市必然受到影響,我們需高度警惕農村氣候風險。”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深度】華南暴雨傾盆,極端天氣為何頻現?

面對氣象災害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愈加嚴重,如何構建深層次、全方位和系統性應對機制,盡快建成氣候適應型社會已變得更加迫切。

珠江流域北江發生2024年第2號洪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張旭 翟瑞民

“今年第一批蠶算是血本無歸了。”2024年4月22日,家住在廣東省清遠市浛洸鎮一山村的養蠶人劉先生告訴界面新聞,連日暴雨導致家里房屋進水,水深有2米多,飼養的小蠶和桑樹葉都被淹掉了。

劉先生在村里經營一家蠶繭合作社,從農戶處收購蠶繭,加工后供應給蠶絲廠家,養得好一年下來能有五六萬元收入。但是,近期持續強暴雨導致村里停電,蠶繭烘干的機器無法開工,收購的蠶繭也紛紛出蛾(化成飛蛾)了。“這批蠶本來過兩天就可以售賣,現在打了水漂,直接損失達兩三萬元。”劉先生倍感沮喪。

2024年4月18日以來,剛進入汛期,我國江南、華南地區遭遇最強降雨過程。廣東省是此次大暴雨核心區,據新華社消息,強降雨導致廣東多地受災,全省累計轉移群眾11萬人,緊急安置2.58萬人。截止4月22日,這次洪災已造成4人死亡,仍有10人失聯。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多發強發態勢。面對氣象災害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愈加嚴重,如何構建深層次、全方位和系統性應對機制,盡快建成氣候適應型社會已變得更加迫切。

強降雨“列車效應”

據中央氣象臺監測,今年入汛(4月1日)以來,江南和華南北部累計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80%至200%。

界面新聞注意到,4月份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先后已發生多輪強降雨過程。清明節期間,廣東等多省份部分地區遭遇大到暴雨。受其影響,珠江流域北江發生2024年第1號洪水,為今年我國主要江河首次發生編號洪水,也是全國1998年有編號洪水統計以來發生最早的一次。

4月15日以來,南方多地又再次出現大范圍降雨。據中央氣象局監測顯示,4月19日以來,廣西西北部和中東部、廣東大部、湖南南部、江西中部和南部及浙江中部等地累計降雨量有100-150毫米,其中廣東肇慶、清遠、韶關、廣州、惠州等局地達到了300-488毫米。

據“珠江水文”消息,受強降雨補充影響,4月18日至20日,廣東、廣西等地53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最大超警幅度0.01米-7.44米,北江發生2024年第2號洪水。

華南地區強降雨為何如此兇猛?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告訴界面新聞,近期西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偏南暖濕氣流較強,造成華南一帶水汽充足,“且天氣形勢比較穩定,造成了華南出現持續性暴雨。”

中國天氣網分析師王偉躍告訴界面新聞,從天氣形勢來看,今年進入華南前汛期以來,副熱帶高壓偏強,給華南地區持續輸送充沛的水汽,加上北方冷空氣不斷滲透南下,與暖濕氣流對峙,進而激發出持續強降雨和強對流天氣。同時,由于切變系統和水汽持續輸送相配合,激發對流后容易在華南地區形成“列車效應”,導致當地降雨持續時間長、影響效果不斷疊加。

不過,“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區域降水量呈現年際波動大的特點,也屬于正常現象。”甘肅省氣象局總工程師、一級巡視員、甘肅省氣象學會理事長張強告訴界面新聞,廣東省正值前汛期,屬于降水量高分時期之一。在此期間,受到氣候變暖等外界因素影響,年際降水量稍高,并不反常。

何謂“前汛期”?廣東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林良勛曾于2013年3月接受中國氣象報采訪介紹,在廣東省內,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降水都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時間段。一般來講,4月至6月為第一個多雨季節,降水大多由冷暖空氣作用、季風的暴發等所致;7月至9月為第二個多雨季節,臺風等熱帶天氣系統是主因。兩個多雨季節時間一前一后,就有“前汛期”和“后汛期”之分。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一周,華南地區降雨仍將持續。中央氣象臺預計,隨著冷空氣逐漸南下,南方強降雨區域將向華南南部收縮。4月22日至23日,南方大部陰雨頻繁,華南等地強降雨和強對流天氣持續,廣東、福建等地需警惕暴雨或大暴雨。

“韶關市本輪強降雨從4月18日晚開始,目前已基本結束。截至現在,最大降雨量出現曲江區,為488.1毫米,全是平均降水量也超過了200毫米。我們預報4月25-26日還將有一輪大雨到暴雨過程,具體降雨量尚需要監測。”廣東省韶關市氣象臺有關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

厄爾尼諾余威不減

2023年是厄爾尼諾年,多位氣象專家表示,厄爾尼諾次年通常會導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可能導致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增加,如出現熱浪、干旱和洪澇等。此前在2023年5月,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稱,本次厄爾尼諾現象對氣溫的影響可能在2024年最明顯。

“2024年1月至今處于厄爾尼諾衰減階段。根據國內外動力氣候模式和統計方法預測,預計未來兩個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繼續下降,2024年4-5月厄爾尼諾事件將結束,夏季可能進入拉尼娜狀態。”王偉躍表示。

何為厄爾尼諾現象?王偉躍解釋,厄爾尼諾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持續偏高并造成大氣環流異常的一種氣候現象。而拉尼娜與之相反,指的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

2017年,中國氣象局起草的《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判別方法》國家標準正式發布。其標準中規定,NINO 指數(海面溫度距平的平均值)3個月滑動平均達到或超過0.5℃至少持續5個月,定義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小于或等于-0.5℃且持續至少5個月,定義為一次拉尼娜事件。

王偉躍介紹,在我國,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當年冬季,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厄爾尼諾次年夏季,長江流域和江南等地容易出現洪澇;厄爾尼諾當年或次年夏季,東北地區易出現低溫;厄爾尼諾次年,西北太平洋生成臺風個數可能偏少。“拉尼娜當年冬季,氣溫易偏低,出現冷冬的可能性較大。拉尼娜次年,西北太平洋生成臺風個數可能偏多,夏季北方降水增多。”王偉躍說。

國家氣候中心微信公眾號3月21日發文介紹,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歷史第5強。歷史上,厄爾尼諾曾在1998年和2016年給我國長江流域特大暴雨洪澇。梅雨季節較長的1998年、2016年和2020年均有典型的厄爾尼諾事件發生 ,說明其對我國夏季氣候特別是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降水異常影響顯著。

近期華南地區強降雨正處于厄爾尼諾和拉尼娜轉換過程中,哪個氣候現象發揮的作用更大?張強告訴界面新聞,目前正是大氣和海洋模態轉型過渡期,雖然厄爾尼諾現象在減弱,但過渡到拉尼娜現象的快慢不得而知,“后續氣候趨勢的不確定性比較大,需要加強滾動氣候預測。”

此前多位氣象專家表示,厄爾尼諾不斷衰減并不意味著其影響結束。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國際氣候與環境科學中心研究員鄭飛在接受中國氣象報采訪時指出,就我國而言,厄爾尼諾次年對我國的氣候變化會產生顯著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通過西太平洋和熱帶印度洋海溫的“接力”作用產生,并集中在春夏季節。

“根據歷史資料統計,厄爾尼諾次年往往是我國夏季氣候最為異常的年份。”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國家氣候中心二級研究員周兵指出,隨著厄爾尼諾事件的結束,印度洋海溫的升高對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重要影響,熱帶太平洋和熱帶印度洋的相互作用,可以繼續對我國的氣候產生影響。

不過,王偉躍也提醒,我國氣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海溫、極冰和陸面積雪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并非唯一影響因素。

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近期珠江流域多地降水量打破歷史紀錄正是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發生的。”許小峰告訴界面新聞,從大的氣候背景看,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顯著增多已成為基本事實。

所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歷史重現率低于10%或打破歷史極值,并造成顯著災害性影響的天氣氣候現象統稱,主要表現為發生頻率低、事件強度強、社會影響大。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強發已成為全球氣象學界關注的焦點。在我國,極端高溫、極端降水和極端寒潮等氣候事件也是接連出現,就在華南強降雨前夕,江西南昌也發生強對流天氣,造成4人死亡,10余人受傷。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公共管理與發展系系主任、北京減災協會減災智庫基地專家孔鋒告訴界面新聞,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地球平均溫度上升,進而影響大氣海洋和陸地之間的大氣循環模式,而這種循環模式增加了極端高溫、極端干旱、極端強降雨事件的可能。

“我國是農業社會,氣候風險已深入到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孔鋒表示,氣候風險會對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使得工業生產中斷、基礎設施損壞,農業損失嚴重,進而影響就業增長。

針對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副教授鄧開強告訴界面新聞,在氣象服務方面,首要是提高從天氣到氣候預報的能力和精度,當前天氣預報已能做到3到5天內短期預報比較準確,3個月以后以年為單位的長期氣候預報也相對不錯,唯一缺乏的是半個月到3個月的中短期預報能力,也就是中間出現斷層。“如果能提前10天甚至半個月預測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就會有更充足的時間來做準備,從而有效減輕災害的影響。”鄧開強說。

鄧開強指出,政府和社會也應該提高防災減災意識,減少應對機制的暴露性、脆弱性,建立有效的預警預測系統,從而能在極端天氣災害發生時,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措施。另一方面,災害出現后的處置也很重要,比如洪水過后易發生疫情等問題,要對應對機制進行系統性完善,提高救災能力。

界面新聞注意到,為有效防范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風險,2022年5月,國務院發布《國家氣候適應變化戰略2035》提出,到2035年,氣候變化監測預警能力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氣候風險管理和防范體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氣候相關災害風險得到有效防控,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更加完善,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提升,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孔鋒表示,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應該因地制宜制定各區域的適應性政策,確保城市規劃、農業發展、水資源管理等各方面政策與氣候變化的發展趨勢相適配。其次,還要加強法律體系建設,通過立法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到法治軌道,明確不同部門的的責任和義務,以此才能確保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措施的真正落實。

“今年氣候年景偏差,預計會有較多的極端天氣氣候災害。”孔鋒認為,對生命線系統和交通線系統的影響將是未來氣候變化關注的焦點,鄉村也是未來長期氣候災害影響最大的地區。他提醒,“農村是城市的戰略后方,一旦農村出現大災,農業受到巨大損失,那么城市必然受到影響,我們需高度警惕農村氣候風險。”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城县| 万盛区| 和顺县| 连城县| 兰考县| 江山市| 罗城| 阿鲁科尔沁旗| 赤城县| 买车| 讷河市| 南通市| 安丘市| 嘉鱼县| 乌什县| 象山县| 宁城县| 彭阳县| 宜君县| 定远县| 苍梧县| 加查县| 吉林市| 北宁市| 云和县| 梅河口市| 义乌市| 讷河市| 平乡县| 泌阳县| 凉山| 天津市| 正蓝旗| 思南县| 托克逊县| 锡林浩特市| 四平市| 衡阳市| 革吉县| 贵阳市|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