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5家名為“便利蜂”的24小時便利店在北京中關村蘇州街附近悄然試營業,Logo為橙色蜂巢組成的“B”,配上橙底白字“便利蜂”,這5家店將于4天之后正式營業。

這樣的場景與1年半之前鄰家便利開業時的場景頗為相似,橙色店頭、24小時、熟食飲料,提供充電、洗衣等服務,背后創始人都是以王紫為首的前7-Eleven高管,在2015年王紫帶著多名中高層從7-Eleven離職后,他在三個月之后就把鄰家便利店開了出來,而去年11月王紫帶著這批人又離開鄰家便利,又花了3個月時間開出了便利蜂。

這背后的新投資方是去哪兒創始人投資的斑馬資本。2016年,攜程與去哪兒合并后,去哪兒創始人莊辰超退出并成立了斑馬資本,此外,莊辰超出資的清流資本曾參與過豆果網、愛鮮蜂等項目投資,愛鮮蜂已于今年2月被便利店B2B企業中商惠民收購,后者在去年9月獲得了13億元B輪融資,目前旗下擁有中商惠民便利店品牌、B2B平臺惠民網等。
便利蜂的APP上顯示,首批開業門店分別位于海淀區善緣街立方庭大廈、丹棱街長遠天地、海淀大街左岸工社、蘇州銀科大廈、創業大街天使大廈5處。界面新聞走訪了其中的4家。
這4家的便利蜂門店面積大小不一,最小的長遠天地店不足100平方米,最大的銀科大廈店則包含上下兩層,約200平方米。店員鼓勵顧客下載便利蜂APP并以此付款,在零下4度的北京,店內的萌煮(此前鄰家便利的關東煮也叫萌煮)、包子、餃子、現制便當、咖啡等熱食成了主要集客區。

比此前鄰家便利和7-Eleven便利更進一步的是,這次開業的2家門店都專門開辟了獨立的用餐空間——這些用餐區域一般分布在便利店的二層,以無餐椅的吧臺為主,在銀科大廈店,二層用餐區域還提供現煮面條、鮮榨橙汁、絲滑奶茶等餐飲類食品。


不過由于試營業,店門上所張貼的“充電”“洗衣”等服務目前在門店內并未被執行。5店齊開讓便利蜂的一些店員還有些措手不及,現磨咖啡機等設備還需要廠家的人員來調試、培訓。一位店員告訴界面新聞,自己“從鄰家便利店跟著領導過來,因為主創人員都來了,還有去哪兒的創始人投資,前景更好。”他透露了便利蜂今年的開店目標大概是160家門店,不考慮加盟,主要選址范圍以海淀為主,便利蜂已經簽約的門店不止現在開業的5家,其他門店未開業主要是由于目前便利店人才非常緊缺。
從去年11月至今,便利蜂一直在招聘便利店人才。在招聘資料也顯示了主創與7-Eleven的淵源:“公司由7-Eleven等著名便利店品牌的前高管精英共同創立,致力于把“便利蜂”品牌建造成北京乃至全國最大的連鎖便利店。”
不過,跟之前創立鄰家便利不同的是,便利蜂的注冊公司(北京速魚連鎖商業有限公司)顯示的主創人員中并未出現王紫的名字,這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11月、注冊資本為1億元的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孫哲南,屬于法人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
另一個信息顯示,便利蜂5家店以“北京夢想蜂連鎖商業有限公司”為名注冊了工商信息,法人代表均為許開辰,注冊于2016年12月21日,為法人獨資類型,主要人員包括許開辰(執行董事兼經理)和劉琪(監事),同樣未看到王紫的名字。
此前一位并未追隨王紫從鄰家到便利蜂的人士告訴界面新聞,王紫在新的公司并沒有太多的話語權,他帶走的那批人中,除了總監級別和一少部分人可以實現之前的承諾之外,另一部分人需要走常規面試渠道才能留下,所以有些跟過去的人又開始私下尋找其他出路了。
便利蜂對此向界面新聞回應,上述說法并不屬實,王紫負責整個便利蜂的所有決策,斑馬投資則給予全方位后臺系統支持。
除了人員上的急缺,便利蜂的另一個挑戰就是,資本催熟下的便利店如何實現盈利的問題。便利店行業的一個共識是,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達到盈利可能,但一定的規模并非有資金即可實現,還需培育市場、開發自有產品等,這些均需要便利店度過一個漫長的虧損期,被王紫拋棄的鄰家便利就是例子。
上述人士透露,王紫離開鄰家便利之后,只有負責建筑設備的總監留了下來,替代了王紫在鄰家的位置,但是現在的鄰家“每天都在虧損(每天一共)至少兩萬”,在豐臺三環新城的一個鄰家便利店,界面新聞發現,現磨咖啡機已經撤去,玻璃門上張貼的與京東合作的標語還在,但是合作已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