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普創立之初,當威廉·休利特(Bill Hewlett)和戴維·帕卡德(David Packard)決定用“思深方益遠”來定義他們的業務理念時,他們或許沒有預料到,這將與近一個世紀后的時代訴求如此契合。
這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無論是面對氣候危機、還是市場波動,想得更加長遠,更負責任,是準備和適應各種挑戰的前提。增強韌性,是為了從逆境中恢復;是適應可持續的當下;更是為了更加穩定、健康和繁榮的未來。
柔而固也:所有企業的必修課
“韌性”在中國哲學傳統中有很高的地位。“韌者,柔而固也”,一組看似矛盾的概念構成了“韌”的豐富內涵。韌性處在易折的“剛”和無形的“軟”之間,既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初心,又因為富有靈活性而能在各種沖擊下找到自己的繁榮之道。
韌性是所有企業的必修課。只有兼顧經營快速增長和韌性長期建設的企業,才能在市場的洪流中長久生存。作為新興經濟體,中國市場充滿機遇和挑戰。同時,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廣泛傳播和迭代深化,如何看待、調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科技的復雜關系,是任何負責任的企業都需要回答的時代命題。
巨變之下,只有從企業韌性的高度出發,從長期主義的角度入手,才能適應時代變化,在這些命題上做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回答。眼中只有“利潤”的企業終將被時代淘汰。商業世界需要“韌性”和“適應”。
作為優秀企業治理的領導者,惠普在30多年前就制定了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戰略。惠普的許多做法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標準操作,在日后引領了企業可持續發展文化的熱潮。惠普創始人之一的帕卡德基于惠普實踐所寫的《惠普之道》至今仍然是企業管理的必讀書。

惠普制定的氣候目標在科技行業領先:到2025年,全球運營中100%使用可再生電力,到2030年將惠普價值鏈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9年減少50%,2030年前成為世界上最可持續及公正的科技企業,2040年實現凈零排放。要實現這一系列目標,“必須想得更深,看得更遠,著眼大局,因事制宜,統籌謀劃,打破范式”。惠普把可持續影響作為業務戰略核心,將氣候行動、人文關懷和數字公平三大支柱融入公司的整體運營,貫穿業務各個方面。

減碳降排,設計更具韌性的產品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也是全球供應鏈上的關鍵國家。對于任何一家全球化企業而言,其產業鏈中國部分的減碳降排都是頭等大事。惠普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恩里克·洛雷斯在2024年3月下旬訪華期間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天,中國是惠普全球最大、最具活力、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是惠普全球供應鏈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實現其2030目標,惠普正在中國構建全價值鏈的低碳轉型模式,突破業務增長與碳排放、資源消耗之間的關聯。
對于惠普而言,可持續發展是全生命周期都需要堅持的理念。企業應當在產品設計研發之初,就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其中,而不只是體現在生產、回收等孤立的環節里。這與目前國際流行的全生命周期評價(LCA)不謀而合,也與我國相關政策表態有相同之處,如國務院2021年發布的《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就用全生命周期理念理清了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過程。
硬件制造往往是產生碳排放的最大環節。因此在研發之初,惠普就選擇了易于回收利用的鋁和鎂。這兩種金屬不僅符合嚴格的設計標準,還能顯著減少制造過程中的碳排放。對于不可避免的塑料原料,惠普則通過增加可回收塑料減少對環境的影響。2024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 “全球戰塑” ,呼吁減少塑料污染,保護地球家園。在挑戰愈發緊迫的時刻,惠普原裝耗材已經站在了減塑和環保的前沿。最新TerraJet技術加持的惠普打印機在使用壽命期間可減少25%碳排放 。
早在1991年,惠普就啟動 “地球伙伴計劃”,通過回收耗材和硬件來實現廢品的循環利用,讓“耗材”不再意味著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如今已經擴展到包含中國在內的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自2006年以來,惠普累計使用了超過 142,000噸再生塑料,讓超過10 億個惠普墨盒、約1.49億個服裝衣架和58億個塑料瓶在惠普和三星原裝墨盒中煥發新生 ,在新產品中方便人類、造福地球。

森林保護,攜手更具韌性的伙伴
2019年起,惠普攜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推出 “惠普可持續森林合作計劃” ,在中國和巴西對20多萬英畝(約809.37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開展恢復、保護和養護工作。
在四川、福建和云南省,惠普支持開展了森林經營提升項目,維護其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促進森林可持續管理和森林管理委員會(FSC)認證。截至2023年,FSC總認證面積約為6.1萬公頃(約610平方公里) 。在西雙版納,惠普還開展了亞洲象棲息地修復項目,通過種植本地物種、建立隱蔽監測點,為象群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緩解人象沖突。通過與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合作,從2019年至今,惠普在河北豐寧地區已經種植了41169棵樟子松,并培訓當地社區成員進行定期的巡護和養護。僅2024年第一季度就新增種植7130棵,總覆蓋面積已達375.5畝(約0.25平方公里)。


這是一次三贏的合作。當地的植被和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沙漠化進程被遏制;當地居民獲得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環保成為他們實打實的利益;對于惠普而言,這些森林修復舉措能幫助抵消非惠普用紙的碳排放。他們目標到2030年,能完全抵消掉惠普產品和打印服務中使用非惠普紙張所產生的森林砍伐。
是的,非惠普紙張。盡管這并不是惠普自己的產品,但惠普依然將其納入自身減排責任范疇。
惠普創始人之一戴維·帕卡德曾說:“推動社會進步不是少數人的事情,而是人人有責。”賣出更多的電腦和打印機并不是一家負責任企業的使命和終極目標,而是在生產、銷售產品的過程中也使可持續的影響力在全球范圍流傳,讓更多供應伙伴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包容歸屬,建設更具韌性的文化
推動社會進步,不僅供應鏈上的每一環都“人人有責”;惠普的每一個員工也能發揮作用。惠普將志愿工作融入員工的日常生活,讓員工通過身體力行感受“建設韌性社會”魅力的同時,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歸屬感。
2024尚未過半,惠普就已經在中國各地開展了多次志愿者活動,涵蓋優質教育、良好健康與福祉、氣候行動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在2024年世界地球日前夕,中國惠普向公司員工發起第13屆 “為愛而走” 慈善健走活動,通過5公里健走、綠色低碳嘉年華、公益集市等項目讓更多員工參與,成為低碳踐行者;在北京、大連,打印間設置了專門的耗材回收箱,讓廢舊耗材也能得到循環利用;在沈陽,惠普志愿者在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蘇家屯區小陳相屯村,為建設綠色鄉鎮種下愛心樹苗;在蘇州,惠普志愿者來到蘇州工業園區仁愛學校,與孩子們體驗綠色春耕,感受勞動之美;在重慶,惠普志愿者與當地街道工作人員在虎峰山上種樹;在上海,惠普志愿者在今年前三個月,已經舉辦了10場各種類型的公益活動。
員工參與志愿活動的熱情源自他們對企業文化的認同。這種認同的根源不僅在于公益活動本身的價值,還在于惠普對員工主觀能動性的充分信任。
今年4月8日,惠普也登上了《財富》與合作伙伴Great Place to Work發布的第27屆 “美國最適宜工作的100家公司” 榜單。創建多元化、包容的職場環境,已是做一家好公司、韌性公司的必選項。
數字公平,創造更具韌性的未來
數字技術加速了社會進步,但也可能擴大發展差距。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達76.4%,顯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數字化發展不平衡,尤其農村地區信息化進程明顯落后于城市,以及鄉村數字人才短缺等因素,成為制約鄉村數字經濟發展、農業數字化升級的明顯瓶頸。
企業如何彌合數字鴻溝?
惠普給出的答案是促進教育、醫療和經濟機會的公平普及,幫助歷來被孤立的群體參與數字經濟并大施拳腳。
他們將婦女和女童、殘障人士和老齡人口、歷來被孤立和邊緣化的群體、教育工作者和醫療從業者作為優先考慮,希望通過提供硬件、連接能力、數字素養及高質量的相關內容,助力打造一個更加公平的世界。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2023年,惠普以青少年體育教育為切入點,與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資助了 50 所鄉村學校,為超過180位鄉村體育老師提供培訓和專屬運動器材,助力鄉村教育及文化的發展,近5萬名中小學生直接獲益。

“惠普作為一家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始終堅持推進‘數字公平’,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為更多人提供平等教育機會。我們的目標是到2030年,為全球1.5億人提供數字公平創新解決方案。” 惠普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莊正松表示。
而在世界范圍,從2015年年初到2023年,已有1.039億名學生和成人學習者從惠普教育計劃和解決方案中受益。 惠普的產品組合正幫助全球數百萬人提高學習成效,加速數字平等,創造更加公正的未來。
有韌性的企業才有未來,這是一條被無數商業案例所證實的真理。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企業要想長久生存并蓬勃發展,就必須具備強大的適應力和恢復力。這種能力,源自企業對可持續發展的深刻理解和堅定實踐。一個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長期價值的創造,不僅有利于其自身在競爭中保持優勢,實現長遠的發展,也能實現更宏大的全球價值。在守正和創新的交織中,韌性悄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