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莊鍵
對于科思創中國區總裁雷煥麗而言,接待德國總理朔爾茨的來訪,無疑是本月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安排。
4月15日下午,在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第二天,朔爾茨帶領著一支近百人的代表團,到訪科思創位于上海浦東的亞太區創新中心。這也是朔爾茨首次到訪這家德國企業,他隨行的團隊成員中,還包括德國政府官員、商界高管和媒體記者。
科思創的前身是德國拜耳集團的材料科技部門,2015年從集團分立成為獨立上市公司,聚氨酯、聚碳酸酯等塑料材料,涂料、粘合劑以及特種化學品是其主要產品。
截至2023年底,科思創在全球擁有48座生產基地,約1.75萬名員工。在美國《化學與工程新聞》去年發布的全球最大50家化學公司排名中,科思創位列第25位。
始建于2001年的亞太區創新中心,是科思創在全球的三大研發樞紐之一,200多名研發人員在此工作,從事產品應用開發、基礎研究以及數字化研發在內的各項科研工作。
在德國總理代表團到訪的45分鐘內,雷煥麗和她的同事們向他們展示了用公司循環材料生產的20余款產品,包括使用回收塑料制作的水筆、行李箱和掃地機器人。
雷煥麗還向朔爾茨介紹稱,科思創在中國建立了公司第一座機械回收聚碳酸酯專用生產線,去年已經在上海的一體化基地投產,年產能2.5萬噸。
在她看來,這座新工廠正是德國循環經濟技術與中國應用市場結合的絕佳案例,而循環經濟也是中國和德國共同關心的話題。2020年,科思創將實現循環經濟確立為企業愿景。
雷煥麗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循環經濟與中國經濟轉型十分契合,中國正在提倡高質量和綠色發展,并著手淘汰落后產能?!霸谘h經濟愿景的框架下,科思創在中國擁有非常多的機會,可以提供公司的各類創新材料方案。過去幾年,科思創在新能源等領域也抓住了這些機會。”她表示。

科思創及其前身拜耳材料科技在中國開展業務已有數十年歷史。上海是科思創在中國的綜合性地區總部所在地。除了亞太創新中心外,上海還聚集了科思創工程塑料事業部全球總部、涂料與膠粘劑事業部和彈性體事業部的亞太總部,以及眾多職能部門的亞太總部。
去年,科思創在中國區的銷售額為30.76億歐元(約合237億元人民幣),占集團總銷售額的五分之一以上,是其第二大單一市場。排名首位的美國市場,去年銷售額為31.28億歐元(約合241億元人民幣)。
雷煥麗向界面新聞透露,針對中國這一重要市場,公司管理層計劃在未來三年,將科思創在亞太區四分之三的投資落地中國。
科思創在全球范圍內劃分為亞太、EMLA(歐洲中東非洲和拉美)和北美三大區域。除中國外,亞太區還包括日本、韓國、泰國、印度、澳大利亞等主要國家。
雷煥麗稱,未來三年的投資規劃,表明了科思創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她同時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科思創將跟隨產業鏈的需求,決定未來在中國的主要投資方向。
截至目前,科思創在中國的投資額累計已超過40億歐元(約合308億元人民幣),這些投資主要流向始建于2001年的上海一體化基地。這座工廠占地1.5平方公里,擁有約170萬噸化工材料的年生產能力,是科思創在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
上海一體化基地仍在不斷擴大其產品種類。僅在去年一年,一體化基地內,就有包括水性聚氨酯分散體、彈性體、以及機械回收聚碳酸酯在內的三座新工廠投產。
科思創去年2月對外披露了最新一筆在華投資,其將在廣東珠海建造該公司全球最大的熱塑性聚氨酯生產基地。2033年全面竣工后,這座工廠每年將擁有近12萬噸的熱塑性聚氨酯產能。
這一化工材料的下游應用包括運動鞋、掃地機器人、智能音箱和手機殼等電子設備等。雷煥麗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在中國乃至亞太市場,對于熱塑性聚氨酯的需求非常強勁,科思創希望能擁有一個更現代化、產能更大且貼近客戶的生產基地。
談及中國化工市場的未來前景時,雷煥麗稱,受到歐洲能源危機等因素影響,全球化工行業最近幾年都較為困難,中國化工市場目前也處于調整階段。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國內石化行業化工板塊實現營業收入9.27萬億元,同比下降2.7%;利潤4862.6億元,也下滑了31.2%。
雷煥麗同時提及,將力爭讓中國市場再次成為科思創在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她透露,就今年一季度而言,盡管產品價格承受了一定壓力,但科思創在中國的銷量仍保持了較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