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董子琪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在春光明媚的四月,人們反而更容易被負面情緒籠罩。有媒體報道,春天是萬物欣欣向榮的季節,然而也是人們情緒最不穩定的季節;曾有過憂郁、焦慮、睡眠障礙癥狀的人,在這個季節也更容易復發。對此有不同的解釋,有專家認為溫度、光照的變化破壞了人體的穩態,也有觀點認為花粉過敏會誘發焦慮、抑郁等情緒,還有研究認為春季里社會活動頻繁和緊張導致了情緒波動。
或許,我們也可以試著從文化的角度理解春季里的憂郁、哀傷和空虛。
無法消除的痛苦
生活為什么充滿了悲劇性?飽受情緒問題困擾的作家伍爾夫在日記中問。事實上,這不僅是一位敏感多思的女作家的個人感受。歷史學家羅伯特·達恩頓在《催眠術與法國啟蒙運動的終結》一書中說,痛苦不會隨著啟蒙時代的到來而終結,一些作家——諸如雨果——就感受到自身的痛苦無法為科學和理性所解釋,最終退回到詩歌和通靈世界以擊退絕望感。
無論在哪個年代,人生都充滿痛苦,英國哲學家羅素如是說。在《無用的知識》一文中,羅素說,為了逃避痛苦,人們往往陷入瑣碎、自欺欺人甚至集體神話之中,可是這都只是臨時的緩解方式,最終還會加重痛苦。生活最佳的狀態不應當是沖鋒陷陣,而是源自于對宇宙和人類命運的深刻理解,而非某種浪漫卻失衡的自信引發的狂熱沖動。羅素將應對痛苦的方式總結為意志加智慧,意志能夠拒絕逃避不幸或接受不切實際的解決方案;智慧則是理解處境,如果有辦法就去補救,如果沒有,就將其放在更大的背景中去思考,接受其不可避免性,看到更多地區、其他時代以及遙遠的星空,“只關注小我的人生或許遲早會苦不堪言,只有步入更廣闊、煩躁較少的宇宙,生活中較為悲傷的部分才會變得能夠忍受。”

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令過去單憑道德紀律去應對的教育問題,可以用更為科學的方法來解決。羅素觀察到,現代斯多葛式的自制力似乎已經過時了,然而它能夠訓練人們抵御辛勞、危險、貧困和許多威脅,因此值得采用。當生活發生不幸時,通常有兩種解決的方法:要么盡可能地避免不幸,要么下定決心堅韌不拔地面對,用前一種方法避開災難無疑令人欽佩,但不愿淪為恐懼奴隸的人還是要用后一種方法應對。不過,他又提示道,不應當讓對意志力、堅韌態度的訓練淪為培養受虐狂。
即使人們好運加持,繞開災難,并取得了世俗的成功,空虛還是在所難免。在《學會悲傷》一書中,英國作家海倫·拉塞爾(Helen Russell)用自己的經歷,引用“抵達謬誤”(arrival fallacy)講述為什么夢想實現反而令人感到空虛。她原本以為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實現目標(孕育一個孩子、出一本書)會獲得幸福,結果卻大失所望,她仍然被莫名其妙的失落感籠罩。由此,她反思道,沖擊目標、追逐成功不會通向世俗許諾的幸福,反而會令人陷入失落。當初設定的目標越是外在于自身(譬如說金錢、權力或名聲),這種失落感就越明顯。
社會學家杜爾凱姆也提示人們,不斷企求超越自我的精神狀態不會引導人們通向幸福,相反,會蒙蔽人們的雙眼,總把希望放在未來,因為與激動人心的夢想相比,現實簡直一文不值,“人們如饑似渴地追求新奇陌生的樂趣和無名的感官刺激,一經獲得便覺得味同嚼蠟。因此,無力承受哪怕最小的挫折。”

[英] 海倫·拉塞爾 著 穆育楓 譯
后浪·九州出版社 2024-1
抑郁和痛苦的益處
活著感覺沒有意義,內心無比空虛,應該如何是好?奧地利神經與精神病學教授弗蘭克爾在《我們活著的理由》中稱,當代人常常感受到的這種意義缺失不被滿足的狀況,并將之命名為“存在的真空”。它的具體癥狀表現為,人們不僅缺乏直覺,還要忍受傳統喪失的痛苦,面對生活茫然無措。

[奧]維克多·弗蘭克爾 著 王琳琳 譯 ????
浦睿文化·岳麓書社 2024-4
對于患者缺乏意義的抱怨,弗蘭克爾提出,人應當看到在世上實現價值的豐富性,也要善于在不同的價值間轉換。他區分了人類生活中的三種價值,一種為通過創造來實現的價值,即創造性價值,還有一種為通過經驗實現的價值,即經驗性價值。在這兩種價值之外,還有一種態度性價值,它的實現在于人們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局限性,“正是人降低了對可能性的預期,才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屬于自己的價值領域,這甚至是最高的價值。”對態度性價值來說,人對自己不可改變的命運所持的態度至關重要。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的命運只能自己承擔,并自己接受時,態度性價值的可能性就會出現,“他會像背負十字架一樣背負命運,勇敢堅強地面對苦難,即使經歷衰落和失敗也保持尊嚴。”這表明,人的生存永遠不可能是無意義的,因為人到最后一刻都承擔著實現價值的任務。
生活的滿足不僅在于創造和愉悅中,還在于痛苦中。弗蘭克爾提醒讀者,人生在世不可能是單純的享受,快樂無法賦予人生命的意義,無論是作為處世態度,還是在理論中,快樂原則都無法令人滿足,所以缺乏快樂也就不會讓生活喪失意義。反而是痛苦,能夠令人們實現態度性價值,使人們深刻地感受到不應該如此,意識到自己處于“存在”與“應該”的張力之中,現實與理想之間存在差距。人們需要的不是一種完全沒有緊張的狀態,而是一定程度的健康的緊張,由要求和意義引發的一定劑量的緊張。

[美] 邁克爾·喬比 著 楊春麗 譯
貝頁 | 文匯出版社 2024-3
哀傷(grief)也是有益的,《壞的哀傷,好的哀傷》一書闡釋道。哀傷指的是對于逝去者的哀悼之情,這種情感難以駕馭、難以預測,令哀悼者難以應對,又讓他們清晰地看到自身的脆弱和處境的偶然。可是,哀傷可以讓人獲得更為深刻的自我認知,可以導致生者自問:逝者究竟是自己的什么人,從而更加清晰地認識過去,在哀傷中經歷的復雜情感,悲傷、焦慮、慍怒都提供了與逝者關系的重要證據。倘若哀傷缺失,人們可能與自己的個人歷史漸行漸遠,無法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