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龐宇
資本市場新“國九條”出臺后,部分正在沖刺創業板IPO的公司或被沒收“入場券”。
近期,深交所發布《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2024年修訂征求意見稿)》,擬提高創業板第一套、第二套上市標準,將第一套上市標準中的最近兩年凈利潤指標由5000萬元提高至1億元,并新增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于6000萬元的要求;將第二套上市標準中的預計市值由10億元提高至15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由1億元提高至4億元(凈利潤均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的孰低者為準)。
更新后,創業板第一套上市標準為“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累計凈利潤不低于1億元,且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于6000萬元”;第二套上市標準為“預計市值不低于15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4億元”。
一直以來,創業板吸引了眾多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業績尚未嶄露頭角的公司前來上市,隨著新規的發布,正在創業板排隊的公司中,誰能繼續“闖關”、誰可能被新規攔下,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

據Wind數據,截至2024年4月19日,已披露待審核的創業板IPO公司有81家,其中73家選擇了創業板第一套上市標準,另外8家選擇的是第二套。
界面新聞統計發現,這些正在排隊的公司僅有少數幾家已更新了2023年財務數據且均符合上述要求,而剩余的大多數目前正處于更新財務資料的“中止”狀態。參考2021年、2022年業績來看,有個別公司面臨較大的“闖關”壓力。
6000萬元凈利潤門檻攔住了誰?
據界面新聞統計,目前,選擇創業板第一套上市標準的73家公司2022年凈利潤均在4000萬元之上,也就是說,這些公司只要2023年實現凈利潤不低于6000萬元,便可達到新規要求,繼續“闖關”。
而這其中,大部分公司2022年凈利潤已達到6000萬元,沒有什么壓力,但有些公司卻面臨不小的挑戰。

有些公司2023年凈利潤只需要完成不到10%的同比增長,如深圳市斯比特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斯比特)、賽爾通信服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賽爾股份)、基因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基因科技)等。
- 斯比特專注于工業級、車規級磁性元件和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電源模塊研產銷,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公司受益于新能源行業的東風,業績急速增長。2020年其扣非凈利潤還處于虧損狀態,2021年則逆轉頹勢,凈利潤同比大漲超22倍達到3095萬元,扣非凈利潤飆升64倍達到3091萬元。2022年,其凈利潤繼續增長超95%后突破6000萬元大關,扣非凈利潤同比漲超87%后為5790萬元,距離6000萬元也僅剩約200萬元的差距。2023年扣非凈利潤僅需繼續增長3.63%即可達標。
- 賽爾股份是一家專業從事通信網絡技術服務和智能化運維產品、無線網絡深度覆蓋產品及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背靠三大運營商令公司過去幾年業績保持增長,2021年、2022年該公司扣非凈利潤連續兩年漲超50%后,分別達到3550萬元、5777萬元。也就是說,2023年其扣非凈利潤僅需同比增長3.86%,便可達到6000萬元。
有些公司要完成10%~20%的凈利潤增長,如蘇州元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元澄科技)、北京易誠互動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易誠互動)、上海百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百英生物)。
- 元澄科技是一家智慧城市服務商,其2022年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幾乎原地踏步,分別為5272萬元、5066萬元。2023年其凈利潤、扣非凈利潤需正向增長,且同比增幅達到13.82%、18.45%,才可突破6000萬元。
- 易誠互動是一家銀行IT解決方案供應商,2022年表現較弱的扣非凈利潤為5434萬元,同比下滑了4.85%,2023年扣非凈利潤需同比正增長10.42%才可觸及6000萬元。
- 百英生物是一家CRO(醫藥研發外包)企業,2022年表現較弱的扣非凈利潤為5441萬元,同比增長18%,2023年繼續再增長10.27%便可達到6000萬元。
還有一家公司——安徽兆尹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兆尹科技)則要在2022年凈利潤的基礎上增長超35%,才能拿到“入場券”。
作為銀行投資管理業務IT解決方案提供商之一,兆尹科技向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提供軟件開發和技術服務,主要應用于銀行的理財資管、投資銀行、自營資金投資等相關領域。
根據兆尹科技2023年12月底最新披露的招股說明書,2020年,該公司扣非凈利潤約7萬元,主業僅實現盈虧平衡;2021年扣非凈利潤同比大增616倍后達到4329萬元;2022年扣非凈利潤幾乎原地踏步,同比僅增長2.33%,為4430萬元。
也就是說,2023年,兆尹科技的扣非凈利潤至少要較2022年增長35.45%,才能夠到6000萬元的門檻。
兆尹科技自2017年從股轉系統摘牌后,于去年5月正式踏上了創業板IPO之路。今年1月,深交所對其發出第二輪審核問詢函。此前,深交所共向兆尹科技提了16個方面的問題,包括關于行業發展、業務模式及相關信息披露、創業板定位、主營業務收入及其變動情況、項目驗收及收入確認政策、主要客戶合作情況、應收賬款及合同資產等。
4億元營收門檻攔住了誰?
從創業板第二套標準來看,有2家公司年收入尚未達到4億元。一家是山東百諾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百諾醫藥),2022年營業收入為3.66億元,另一家是南京海納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納醫藥),2022年營收為2.71億元。

據了解,百諾醫藥位于濟南市高新區,是一家為客戶提供醫藥研發和生產服務的企業,主要從事CRO業務和原料藥業務。
招股書顯示,百諾醫藥在過去的幾年里內實現了營收凈利雙增長,不過公司也在風險提示中表示,隨著近年來我國仿制藥申請、獲批數量增長率呈放緩趨勢,未來行業可能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公司經營可能受到不利影響,無法保持業績高速增長。
2020年-2022年,百諾醫藥營業收入分別為1.27億元、2.33億元、3.6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1%、83%、57%。這意味著,2023年,百諾醫藥營收要達到4億元僅需同比再增長9.40%,參考前期營收增幅來看,難度不大。2023年上半年,其已實現營業收入2.39億元,同比增長47.74%。
相較于百諾醫藥,海納醫藥則顯得壓力倍增。
海納醫藥同樣是一家醫藥研發企業,研發品種以化學仿制藥為主,兼顧改良型創新藥。對于運營模式,海納醫藥特別強調,有別于傳統CXO(醫藥外包)行業,其形成了"CXO+MAH(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業務模式,主要業務可分為醫藥研發服務、自持品種銷售兩大類。
基于這一模式,海納醫藥在短短幾年內獲得了快速成長,2020年-2022年,該公司實現營收分別為0.57億元、1.68億元、2.71億元,后兩年同比增長率為195%、62%。從盈利能力看,2020年該公司凈利潤虧損2871萬元,2021年開始扭虧為盈,2021年和2022年凈利潤分別為1157萬元和6802萬元。
對于海納醫藥來說,2023年營收要突破4億元,意味著同比增長率要達到48%。在仿制藥行業激烈的紅海競爭下,公司能否實現這一目標,答案還有待揭曉。
目前,百諾醫藥IPO也處于更新財務資料的中止狀態,去年11月,公司收到第2輪審核問詢函。在此前的首輪問詢中,深交所共向百諾醫藥提問了16個方面的問題,包括持續經營能力、業務模式、競爭格局及相關信息披露、外購研發服務及自研能力、業務合規性及內控有效性;募投項目、同業競爭及關聯交易、毛利率較高的合理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