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毫末智行的“獨立”大考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毫末智行的“獨立”大考

要獲得更多客戶,取得更多營收,毫末智行必須走出“長城舒適圈”。

文|連線出行 熊逾格

編輯|陳鋒

自動駕駛公司毫末智行,即將迎來一場大考。

近日,晚點Auto報道稱,長城汽車引入了元戎啟行作為智能駕駛供應商,后者將提供端到端的智能駕駛方案,今年計劃落地三款車型。

這意味著,在基于BEV(鳥瞰圖)+Transfromer模型的城市NOA(領航輔助駕駛)規模化落地,以及“端到端”模型加速向行業滲透的背景下,長城汽車正積極向外,一邊規避依靠單一智駕供應商的潛在風險,一邊加速在智能化。

而在這之前,憑借著與長城深度綁定的關系,毫末智行成了長城汽車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智駕供應商。

圖源毫末智行官方微博

雙方的淵源在于,2019年,長城汽車將智能駕駛前瞻部獨立了出來,成立了毫末智行,獨立出來以后,毫末智行從業內頭部智能駕駛公司引入了部分新生力量,組成了以董事長張凱、CEO顧維灝、CIO甄龍豹、COO侯軍為核心的團隊。

不過目前,天眼查顯示,透過層層股權穿透,毫末智行的實控人,仍為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建軍,持股比例為34.9601%。

如此一來,擺在毫末智行面前的一道難題顯而易見:

如何在技術快速迭代的趨勢下,走出長城汽車的舒適圈——它需要規避掉長城汽車這一單一最大客戶的潛在風險,而是在裝機量、拓展客戶、盈利能力等維度上,真正做到獨立,獨自應對市場考驗。

連線出行注意到,毫末智行已經在積極求變。

今年2月,毫末智行完成了超億元的B1輪融資,投資方是成都武發基金,此輪所募得的資金,將主要用在毫末大模型等AI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投入上。此前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上,毫末智行CEO顧維灝也表示,其第二代HPilot無圖NOH智駕產品,也已經陸續進入交付狀態。

圖源毫末智行官網

對毫末智行來說,這場獨立大考才剛剛開始,能否在接下來持續證明自身能力,拿到更多車企的更多訂單,是毫末智行能否長期發展的關鍵。

01 毫末智行,必須學會“獨立行走”

長城汽車引入元戎啟行為第二家智能駕駛供應商,看中的是對方“端到端”的智能駕駛能力。

此前,新能源車企的智能駕駛系統很長一段時間里采用的傳統分治法——將自動駕駛任務切分成感知、預測、規劃這三個獨立模型,再進行系統集成來完成整個自動駕駛任務。

這種模式的弊端在于,基于規則的模塊化模型下,自動駕駛能力上限較低,系統泛化性較差,對于沒有見過的場景、復雜的場景往往處理能力不夠。

“端到端”的技術路徑下,感知、預測、規劃三個模型被融進了一體,不需要再通過冗長的代碼來制定規則,而是通過海量的數據去訓練系統,讓機器擁有自主學習、思考、分析能力,能更好處理復雜駕駛任務。

這也是自動駕駛領域今年以來最炙手可熱的概念。今年年初,特斯拉在北美推送端到端自動駕駛系統FSD V12引發熱潮,國內汽車新勢力“蔚小理”紛紛跟進,喊出端到端智駕量產時間。

元戎啟行成立于2019年,2023年初全面轉向端到端模型,并在8月份完成道路測試。今年3月英偉達的GTC大會上,元戎啟行CEO周光登臺,宣布將于2025年采用NVIDIA下一代的DRIVE Thor芯片適配公司端到端智能駕駛模型。

但也有聲音認為,端到端目前還僅停留在炒作概念階段,能否真正上車還有待驗證。

在城市NOA(高階智能駕駛輔助)布局上,長城已不占先機。2024年1月,小鵬宣布全國243城開通城市XGNP,成為首家將城市NOA大規模落地的車企。

2022年上半年小鵬智駕、蔚來NOP分別宣布累計里程突破1.4億及1.6億公里。截止到3月,毫末HPilot用戶輔助駕駛行駛里程已突破1.3億公里。

這種情況下,長城汽車明顯不想再錯過任何技術出現變革的機會。“元戎和毫末都沒做過端到端量產,長城現在兩條拐棍走路,分擔風險。”一位接近長城的人士對晚點Auto如此說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毫末智行發展中,長城汽車的支持尤為重要。后者不僅是毫末智行的控股股東,也是這家公司最大的客戶,毫末智行旗下智駕產品HPilot主要搭載于長城汽車,相關車型超過20款。

而如今失去“獨供”優勢后,毫末智行尋求獨立變得更加緊迫。

2024年2月發售SUV坦克700 Hi4-T搭載了毫末高階智駕 HP350,圖源長城汽車官網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對于毫末智行來說,過往深度綁定的模式下,對其市場化拓展其實是一種束縛——自動駕駛技術需要海量數據的輸入,然而,因為與長城的關系,很多車企某種程度上懷有“戒心”,不愿將數據開放給毫末智行。

截止今年4月,公開信息來源中,毫末智行旗下產品尚未搭載于長城汽車以外的其他品牌車型。據《晚點Auto》,毫末在2024年新獲得兩家主機廠合同,包含一家頭部主機廠的量產訂單。

這對于毫末智行來說,無疑是拓展客戶關鍵的一步。2023年4月,張凱曾透露毫末智行已與3家主機廠簽署定點合同,項目已在交付中。但到目前為止,這些合作并未有新進展披露。

毫末智行雙百計劃,圖源毫末官網

2024年是毫末智行的關鍵一年,這家公司將迎來自身“雙百計劃”的大考:實現城區NOH(導航智能駕駛)落地100城,實現100萬臺裝機量。但更關鍵的挑戰或許在于,毫末智行必須先學會“獨立”。

02 技術和業務布局,夠成熟了嗎?

對于自動駕駛供應商來說,決定行業地位的變量有兩個,一個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優劣,另一個則是是否擁有量產能力。

背靠長城這一大型車企,“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毫末智行天然有著一定的量產能力優勢,官網上“中國量產自動駕駛第一名”赫然在目。

技術的優劣,則源于管理者的戰略眼光。2021年,來自百度智能駕駛業務部的16年老將顧維灝出任CEO,長城系老將張凱、甄龍豹以及來自華為的侯軍,分別擔任董事長、CIO以及COO,“毫末四兄弟”的組合成型,毫末智行正式走入業界視線。

毫末智行核心管理團隊,圖源毫末智行官網

2021年以前,多數自動駕駛功能實現的基礎是目標物識別技術、前視覺攝像頭感知以及HD高精地圖。硬件上,整合算法、攝像頭的Mobileye芯片是主流選擇。這樣模式下的自動駕駛不僅模塊復雜,標注量需求巨大,而且嚴重依賴高精地圖,最終導致難以規模化。

無法編入自研算法,宛如“黑盒子”的Mobileye芯片逐漸被市場淘汰。2021年,英偉達的Orin芯片成為多數主機廠的新寵。當年8月,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在AI day帶來BEV(鳥瞰圖)+谷歌Transfromer模型在自動駕駛的應用經驗,開啟自動駕駛技術向3D空間感知+深度學習架構預測模式的蛻變。

由此,BEV(鳥瞰圖)+谷歌Transfromer成為智駕供應商沖擊城市NOA的主流選擇。

顧維灝帶領下的毫末智行,也在加速擁抱AI,自2021年中便開始轉向Transfromer,是國內第一家“吃螃蟹”的公司。另一方面,據晚點Auto報道證實,由于毫末智行一開始便選擇了高通Snapdragon Ride芯片,使得毫末智行在適應Transformer架構時耗費了更長時間。

這樣的技術路線選擇鋪就了毫末智行2024年最重要的戰役——“千元級無圖NOH智駕產品“的交付。去年10月,毫末智行推出第二代城市NOH智能駕駛產品,HP170、HP370和 HP570,定價分別為3000元、5000元和 7000元。

毫末智行第二代HPilot產品,圖源毫末智行官方微信公眾號

毫末智行的城市NOH體現著這家公司在技術路線上鮮明的選擇。由于率先入局Transfromer模型,毫末智行的城市NOH得以率先提出“重感知,輕地圖”以解決高精度地圖審批慢、成本高、迭代周期長的問題,引領隨后廠商對于“無圖”方案的認可。

2022年的第一代城市NOH是國內首個“重感知”且可大規模量產的城市NOA產品,而第二代城市NOH則完成了性價比的突破,在拋棄高精度地圖需要的激光雷達等部件后,它改變了人們對智駕系統萬元級別的印象,打出了千元級別的性價比口號。

第二代HPilot三個方案都可不選用激光雷達。這或許可以視作毫末智行對另一業界課題“自動駕駛最終需不需要激光雷達”的前沿探索。長久來看,千元級別的智駕方案有助于向更低價格區間的車型滲透,也可能改變智駕方案的成本計算方式。

由此來看,從量產、技術、價格等多個維度來看,毫末智行都不算弱,但問題的關鍵是,基于這些產品的商業化前景能否有保障?

今年1月,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發文總結小鵬汽車十年發展史,提到自動駕駛領域的經驗:智駕最難的部分第一是技術路線選擇,沒有哪家公司敢斷定那條路能成功;第二是智駕技術量產實踐存在太多“不確定”。

當前,在毫末智行面前有兩個挑戰。

首先,毫末智行在2024年城市NOA落地的競爭中,需要給出成績,擺脫單一“長城系”的標簽,才能真正樹立起品牌影響力;

其次,更關乎未來的是,業界已經開始對端到端模型幫助實現城市無圖NOA的討論,面對新一輪技術演進,毫末也在做技術判斷。

3月,顧維灝公開表示:“端到端一定是未來很重要的方向,但它不會這么快到來,我認為還是需要幾年的發展”。近日,媒體報道稱毫末智行正在進行端到端的研發。

當前,行業內自動駕駛仍然“群雄割據”,主機廠在探索自研,供應商搶山頭。技術路線的選擇失誤,不僅會浪費大量資金,也會失去坐上牌桌的機會,智駕供應商必須謹慎選擇。

目前,毫末智行的業務布局漸進成熟。隨著技術演進,當算力、數據變得愈發重要,毫末智行可能還要在技術和商業化上繼續探索。

03 靠融資前進的局面,還要持續到何時?

自動駕駛技術發展離不開“燒錢”。成立至今,毫末智行已完成5輪融資,公開融資金額為13億元左右,其余金額未披露。

最近的一次融資發生在今年2月,毫末智行獲得成都武發基金的超億元B輪融資。武侯區國投表示,“以投促招”是以資本賦能新質生產力,毫末則表示將在武侯區打造機器人示范區。針對募得的資金,毫末方面稱將主要用于毫末大模型等AI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投入。

此前,除長城汽車的天使輪投資外,毫末在2021年2月Pre-A輪獲得美團首程高瓴京西等投資3億元,2021年12月A輪再獲得近10億元,2022年4月獲得數億元。

不難發現,毫末智行最近的兩輪融資已經相隔兩年。2021年的火熱后,業界逐漸形成共識,面對技術難題及量產難關,自動駕駛供應商數年內盈利可能性渺茫,自動駕駛產業的投資熱情隨即驟減。

IT桔子數據顯示,2022年自動駕駛賽道投資數量較2021年下滑近一半,2023年仍持續減少。

自動駕駛投資近年數量,來源IT桔子

2021年,毫末智行曾透露當年獲得億級營收,但后續對盈利情況及資金投入并無更多披露。

針對盈虧方面的問題,毫末出行向連線出行回應稱:“毫末的營收情況不方便對外披露。毫末在智駕賽道屬于量產落地非常快的,商業落地領先,毫末會堅持技術的長期主義”。

成立之初,毫末智行便提出“風車戰略”,以乘用車、低速無人車和智能硬件三條業務線為“三葉片”,從而收集數據驅動公司自動駕駛能力的演進,最終形成反哺的循環。

目前來看,在乘用車智駕產品外,最有希望擔起一部分盈利壓力的業務,是毫末智行自2023年四季度實現盈虧平衡的末端物流無人車配送業務。美團作為毫末的投資方,此前就讓毫末成為美團新一代無人配送車的唯一生產合作方,毫末此前便成為美團新一代無人配送車的唯一生產合作方。此外,毫末也與物美多點、達達快送等達成合作。

關于低速無人車業務的未來商業化前景,毫末智行向連線出行表示,在末端物流配送領域,毫末首先聚焦在商超履約場景,一是商超履約的規模在持續擴大,二是配送單價足夠高,“這一模式完成驗證完成驗證后,會和客戶一起將這一模式復制到國內主要城市的成熟區域,擴大規模,增加營收”。

不過長遠來看,毫末智行能不能早日實現自我造血,核心還是要看,能不能抓住自動駕駛領域的機會。

2022年上半年,我國國內L2級別功能乘用車滲透率達到32.4%,同比增長46.2%,預計2025年各級別自動駕駛滲透率達到80%——換言之,接下來幾年,這仍是一片藍海市場。

對必須走向獨立的毫末智行來說,這是它現在最好的機會,但能不能抓住這一關鍵窗口期,早日實現自我造血,還要看毫末自身的探索和運營。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毫末智行

  • 毫末智行:用戶智能駕駛里程已突破2.5億公里
  • 已啟動裁員?毫末智行回應稱“正常組織調整”,端到端相關崗位招聘已開啟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毫末智行的“獨立”大考

要獲得更多客戶,取得更多營收,毫末智行必須走出“長城舒適圈”。

文|連線出行 熊逾格

編輯|陳鋒

自動駕駛公司毫末智行,即將迎來一場大考。

近日,晚點Auto報道稱,長城汽車引入了元戎啟行作為智能駕駛供應商,后者將提供端到端的智能駕駛方案,今年計劃落地三款車型。

這意味著,在基于BEV(鳥瞰圖)+Transfromer模型的城市NOA(領航輔助駕駛)規模化落地,以及“端到端”模型加速向行業滲透的背景下,長城汽車正積極向外,一邊規避依靠單一智駕供應商的潛在風險,一邊加速在智能化。

而在這之前,憑借著與長城深度綁定的關系,毫末智行成了長城汽車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智駕供應商。

圖源毫末智行官方微博

雙方的淵源在于,2019年,長城汽車將智能駕駛前瞻部獨立了出來,成立了毫末智行,獨立出來以后,毫末智行從業內頭部智能駕駛公司引入了部分新生力量,組成了以董事長張凱、CEO顧維灝、CIO甄龍豹、COO侯軍為核心的團隊。

不過目前,天眼查顯示,透過層層股權穿透,毫末智行的實控人,仍為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建軍,持股比例為34.9601%。

如此一來,擺在毫末智行面前的一道難題顯而易見:

如何在技術快速迭代的趨勢下,走出長城汽車的舒適圈——它需要規避掉長城汽車這一單一最大客戶的潛在風險,而是在裝機量、拓展客戶、盈利能力等維度上,真正做到獨立,獨自應對市場考驗。

連線出行注意到,毫末智行已經在積極求變。

今年2月,毫末智行完成了超億元的B1輪融資,投資方是成都武發基金,此輪所募得的資金,將主要用在毫末大模型等AI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投入上。此前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上,毫末智行CEO顧維灝也表示,其第二代HPilot無圖NOH智駕產品,也已經陸續進入交付狀態。

圖源毫末智行官網

對毫末智行來說,這場獨立大考才剛剛開始,能否在接下來持續證明自身能力,拿到更多車企的更多訂單,是毫末智行能否長期發展的關鍵。

01 毫末智行,必須學會“獨立行走”

長城汽車引入元戎啟行為第二家智能駕駛供應商,看中的是對方“端到端”的智能駕駛能力。

此前,新能源車企的智能駕駛系統很長一段時間里采用的傳統分治法——將自動駕駛任務切分成感知、預測、規劃這三個獨立模型,再進行系統集成來完成整個自動駕駛任務。

這種模式的弊端在于,基于規則的模塊化模型下,自動駕駛能力上限較低,系統泛化性較差,對于沒有見過的場景、復雜的場景往往處理能力不夠。

“端到端”的技術路徑下,感知、預測、規劃三個模型被融進了一體,不需要再通過冗長的代碼來制定規則,而是通過海量的數據去訓練系統,讓機器擁有自主學習、思考、分析能力,能更好處理復雜駕駛任務。

這也是自動駕駛領域今年以來最炙手可熱的概念。今年年初,特斯拉在北美推送端到端自動駕駛系統FSD V12引發熱潮,國內汽車新勢力“蔚小理”紛紛跟進,喊出端到端智駕量產時間。

元戎啟行成立于2019年,2023年初全面轉向端到端模型,并在8月份完成道路測試。今年3月英偉達的GTC大會上,元戎啟行CEO周光登臺,宣布將于2025年采用NVIDIA下一代的DRIVE Thor芯片適配公司端到端智能駕駛模型。

但也有聲音認為,端到端目前還僅停留在炒作概念階段,能否真正上車還有待驗證。

在城市NOA(高階智能駕駛輔助)布局上,長城已不占先機。2024年1月,小鵬宣布全國243城開通城市XGNP,成為首家將城市NOA大規模落地的車企。

2022年上半年小鵬智駕、蔚來NOP分別宣布累計里程突破1.4億及1.6億公里。截止到3月,毫末HPilot用戶輔助駕駛行駛里程已突破1.3億公里。

這種情況下,長城汽車明顯不想再錯過任何技術出現變革的機會。“元戎和毫末都沒做過端到端量產,長城現在兩條拐棍走路,分擔風險。”一位接近長城的人士對晚點Auto如此說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毫末智行發展中,長城汽車的支持尤為重要。后者不僅是毫末智行的控股股東,也是這家公司最大的客戶,毫末智行旗下智駕產品HPilot主要搭載于長城汽車,相關車型超過20款。

而如今失去“獨供”優勢后,毫末智行尋求獨立變得更加緊迫。

2024年2月發售SUV坦克700 Hi4-T搭載了毫末高階智駕 HP350,圖源長城汽車官網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對于毫末智行來說,過往深度綁定的模式下,對其市場化拓展其實是一種束縛——自動駕駛技術需要海量數據的輸入,然而,因為與長城的關系,很多車企某種程度上懷有“戒心”,不愿將數據開放給毫末智行。

截止今年4月,公開信息來源中,毫末智行旗下產品尚未搭載于長城汽車以外的其他品牌車型。據《晚點Auto》,毫末在2024年新獲得兩家主機廠合同,包含一家頭部主機廠的量產訂單。

這對于毫末智行來說,無疑是拓展客戶關鍵的一步。2023年4月,張凱曾透露毫末智行已與3家主機廠簽署定點合同,項目已在交付中。但到目前為止,這些合作并未有新進展披露。

毫末智行雙百計劃,圖源毫末官網

2024年是毫末智行的關鍵一年,這家公司將迎來自身“雙百計劃”的大考:實現城區NOH(導航智能駕駛)落地100城,實現100萬臺裝機量。但更關鍵的挑戰或許在于,毫末智行必須先學會“獨立”。

02 技術和業務布局,夠成熟了嗎?

對于自動駕駛供應商來說,決定行業地位的變量有兩個,一個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優劣,另一個則是是否擁有量產能力。

背靠長城這一大型車企,“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毫末智行天然有著一定的量產能力優勢,官網上“中國量產自動駕駛第一名”赫然在目。

技術的優劣,則源于管理者的戰略眼光。2021年,來自百度智能駕駛業務部的16年老將顧維灝出任CEO,長城系老將張凱、甄龍豹以及來自華為的侯軍,分別擔任董事長、CIO以及COO,“毫末四兄弟”的組合成型,毫末智行正式走入業界視線。

毫末智行核心管理團隊,圖源毫末智行官網

2021年以前,多數自動駕駛功能實現的基礎是目標物識別技術、前視覺攝像頭感知以及HD高精地圖。硬件上,整合算法、攝像頭的Mobileye芯片是主流選擇。這樣模式下的自動駕駛不僅模塊復雜,標注量需求巨大,而且嚴重依賴高精地圖,最終導致難以規模化。

無法編入自研算法,宛如“黑盒子”的Mobileye芯片逐漸被市場淘汰。2021年,英偉達的Orin芯片成為多數主機廠的新寵。當年8月,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在AI day帶來BEV(鳥瞰圖)+谷歌Transfromer模型在自動駕駛的應用經驗,開啟自動駕駛技術向3D空間感知+深度學習架構預測模式的蛻變。

由此,BEV(鳥瞰圖)+谷歌Transfromer成為智駕供應商沖擊城市NOA的主流選擇。

顧維灝帶領下的毫末智行,也在加速擁抱AI,自2021年中便開始轉向Transfromer,是國內第一家“吃螃蟹”的公司。另一方面,據晚點Auto報道證實,由于毫末智行一開始便選擇了高通Snapdragon Ride芯片,使得毫末智行在適應Transformer架構時耗費了更長時間。

這樣的技術路線選擇鋪就了毫末智行2024年最重要的戰役——“千元級無圖NOH智駕產品“的交付。去年10月,毫末智行推出第二代城市NOH智能駕駛產品,HP170、HP370和 HP570,定價分別為3000元、5000元和 7000元。

毫末智行第二代HPilot產品,圖源毫末智行官方微信公眾號

毫末智行的城市NOH體現著這家公司在技術路線上鮮明的選擇。由于率先入局Transfromer模型,毫末智行的城市NOH得以率先提出“重感知,輕地圖”以解決高精度地圖審批慢、成本高、迭代周期長的問題,引領隨后廠商對于“無圖”方案的認可。

2022年的第一代城市NOH是國內首個“重感知”且可大規模量產的城市NOA產品,而第二代城市NOH則完成了性價比的突破,在拋棄高精度地圖需要的激光雷達等部件后,它改變了人們對智駕系統萬元級別的印象,打出了千元級別的性價比口號。

第二代HPilot三個方案都可不選用激光雷達。這或許可以視作毫末智行對另一業界課題“自動駕駛最終需不需要激光雷達”的前沿探索。長久來看,千元級別的智駕方案有助于向更低價格區間的車型滲透,也可能改變智駕方案的成本計算方式。

由此來看,從量產、技術、價格等多個維度來看,毫末智行都不算弱,但問題的關鍵是,基于這些產品的商業化前景能否有保障?

今年1月,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發文總結小鵬汽車十年發展史,提到自動駕駛領域的經驗:智駕最難的部分第一是技術路線選擇,沒有哪家公司敢斷定那條路能成功;第二是智駕技術量產實踐存在太多“不確定”。

當前,在毫末智行面前有兩個挑戰。

首先,毫末智行在2024年城市NOA落地的競爭中,需要給出成績,擺脫單一“長城系”的標簽,才能真正樹立起品牌影響力;

其次,更關乎未來的是,業界已經開始對端到端模型幫助實現城市無圖NOA的討論,面對新一輪技術演進,毫末也在做技術判斷。

3月,顧維灝公開表示:“端到端一定是未來很重要的方向,但它不會這么快到來,我認為還是需要幾年的發展”。近日,媒體報道稱毫末智行正在進行端到端的研發。

當前,行業內自動駕駛仍然“群雄割據”,主機廠在探索自研,供應商搶山頭。技術路線的選擇失誤,不僅會浪費大量資金,也會失去坐上牌桌的機會,智駕供應商必須謹慎選擇。

目前,毫末智行的業務布局漸進成熟。隨著技術演進,當算力、數據變得愈發重要,毫末智行可能還要在技術和商業化上繼續探索。

03 靠融資前進的局面,還要持續到何時?

自動駕駛技術發展離不開“燒錢”。成立至今,毫末智行已完成5輪融資,公開融資金額為13億元左右,其余金額未披露。

最近的一次融資發生在今年2月,毫末智行獲得成都武發基金的超億元B輪融資。武侯區國投表示,“以投促招”是以資本賦能新質生產力,毫末則表示將在武侯區打造機器人示范區。針對募得的資金,毫末方面稱將主要用于毫末大模型等AI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投入。

此前,除長城汽車的天使輪投資外,毫末在2021年2月Pre-A輪獲得美團首程高瓴京西等投資3億元,2021年12月A輪再獲得近10億元,2022年4月獲得數億元。

不難發現,毫末智行最近的兩輪融資已經相隔兩年。2021年的火熱后,業界逐漸形成共識,面對技術難題及量產難關,自動駕駛供應商數年內盈利可能性渺茫,自動駕駛產業的投資熱情隨即驟減。

IT桔子數據顯示,2022年自動駕駛賽道投資數量較2021年下滑近一半,2023年仍持續減少。

自動駕駛投資近年數量,來源IT桔子

2021年,毫末智行曾透露當年獲得億級營收,但后續對盈利情況及資金投入并無更多披露。

針對盈虧方面的問題,毫末出行向連線出行回應稱:“毫末的營收情況不方便對外披露。毫末在智駕賽道屬于量產落地非常快的,商業落地領先,毫末會堅持技術的長期主義”。

成立之初,毫末智行便提出“風車戰略”,以乘用車、低速無人車和智能硬件三條業務線為“三葉片”,從而收集數據驅動公司自動駕駛能力的演進,最終形成反哺的循環。

目前來看,在乘用車智駕產品外,最有希望擔起一部分盈利壓力的業務,是毫末智行自2023年四季度實現盈虧平衡的末端物流無人車配送業務。美團作為毫末的投資方,此前就讓毫末成為美團新一代無人配送車的唯一生產合作方,毫末此前便成為美團新一代無人配送車的唯一生產合作方。此外,毫末也與物美多點、達達快送等達成合作。

關于低速無人車業務的未來商業化前景,毫末智行向連線出行表示,在末端物流配送領域,毫末首先聚焦在商超履約場景,一是商超履約的規模在持續擴大,二是配送單價足夠高,“這一模式完成驗證完成驗證后,會和客戶一起將這一模式復制到國內主要城市的成熟區域,擴大規模,增加營收”。

不過長遠來看,毫末智行能不能早日實現自我造血,核心還是要看,能不能抓住自動駕駛領域的機會。

2022年上半年,我國國內L2級別功能乘用車滲透率達到32.4%,同比增長46.2%,預計2025年各級別自動駕駛滲透率達到80%——換言之,接下來幾年,這仍是一片藍海市場。

對必須走向獨立的毫末智行來說,這是它現在最好的機會,但能不能抓住這一關鍵窗口期,早日實現自我造血,還要看毫末自身的探索和運營。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旌德县| 东丰县| 霍州市| 巴楚县| 黔东| 峨边| 当涂县| 兴海县| 新竹县| 札达县| 滦南县| 大竹县| 连山| 铜山县| 丽水市| 金湖县| 舒兰市| 博野县| 财经| 静宁县| 赤城县| 雷波县| 丰原市| 南阳市| 吉安县| 孙吴县| 元朗区| 琼海市| 栾川县| 当雄县| 清涧县| 额敏县| 安化县| 锡林浩特市| 盘山县| 苗栗县| 定南县| 沙雅县| 商河县| 西乡县| 潍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