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治邦
作為算力概念股的鴻博股份(002229.SZ)卻算不清自己的業績,公司的一紙業績變臉公告,讓公司的市值出現連續跌停的走勢,直至4月17日才借著大盤上漲打開跌停板。4月15日,公司及相關人員先是收到福建證監局警示函。同日,深交所也就業績變臉一事發出關注函。
最新的鴻博股份業績預告顯示,公司2023年全年預計虧損5000萬元-5800萬元,而此前的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2023年全年盈利3740萬元–5610萬元。之所以會出現業績變臉,主要系公司部分合作項目的收入未被年審會計師事務所確認,涉及的金額5億元。上會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認為,公司應在該項目所有設備交付并完成最終部署后方可確認收入,相關收入在營業收入中予以扣除。
一個是凈利潤為正,后來變臉為負數,如此大的反差無疑誤導了一眾投資者。正是對業績變化的心理落差,公司股票也遭投資者用腳投票。需要指出的是,公司2023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發布的時間點也非常微妙,距離預約披露年報的時間已不足兩周。常理而言,公司財報的審計工作早已開始,當前也已經進入至最后沖刺階段,但盈虧性質卻出現根本性的變化,其中的蹊蹺耐人尋味。
作為公司續聘多年的年審會計師事務所,難道會臨到最后關頭才跟公司溝通此事?如果公司說早已經知曉審計機構對此筆5億元收入的分歧,為何遲遲未予披露,公司到底在隱瞞什么?
鴻博股份二級市場的走勢顯示,公司因子公司沾上算力和英偉達概念,股價一路飆升,最高至45.29元/股,而截止4月17日收盤,公司股價僅為18.4元/股。2023年期間,公司前控股股東的持股已經出現了兩次被動減持。進入至2024年1月份,公司控股股東也多次出現被動減持。此外,大宗交易信息顯示,自2024年1月份起,多次出現金額超乎尋常的大宗交易,累計高達22.33億元,這對市值不超200億元的中盤股而言,自然顯得格外顯眼。如1月10日大宗交易金額高達2.67億元、1月16日大宗交易金額高達2.82億元、1月17日連著有兩筆6575.52萬元、8512萬元的大宗交易。
當然,外界不能僅憑大宗交易金額大來懷疑存在不可言說的隱情,只要是正常的市場行為都不應當被惡意揣測。不過,結合公司業績預告更正公告的姍姍來遲,外界不由得懷疑兩者是否存在著某種潛在聯系,這中間到底有哪些股東在高位大量兌現籌碼?又是哪路資金在承接上述籌碼?這些高位交易出來的籌碼是否最終甩給了中小散戶?考慮到大量機構席位承接賣出的籌碼,如1月16日-1月17日數筆億元至千萬不等的交易買入席位均為機構專用席位,部分機構投資者又充當了協議接盤的角色。雖然處罰應當遵從疑罪從無的原則,但種種可疑之處無疑給監管提供的調查線索,執法部門應當順著可疑之處調查其中的內情。如有違規,則應當給與處罰;如確系正常交易,也可以及時回應市場關切。
回到鴻博股份本次自身的業績更正一事,既然公司才交付了部分設備并取得階段性設備驗收確認單,并未將所有設備交付并完成最終部署,公司又為何理直氣壯的將其草率的提前確認收入,公司財務負責人的專業性又是否跟得上監管日益趨緊的審計要求,讓人不由得擔憂起公司日常的會計處理。
如同開頭所提及的那樣,作為算力概念股的鴻博股份,在追求業績和市值提振的同時,應當多關注自身的規范性,至少應當把公司的賬算對。以此次業績變臉來說,公司無疑有信息披露違規的嫌疑,應當對投資者的損失承擔相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