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研究室主任金賢東周三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對于產能問題,要從經濟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普遍的,適度的產大于需,有利于市場競爭和優勝劣汰。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3.6%,比上年同期下降0.7個百分點,比上季度下降2.3個百分點,創2020年二季度以來新低。
金賢東說,產能利用率是反映短期內產需關系的一個指標,其高低受到需求、盈利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近幾年來,產能利用率的季度波動比較大,一季度相對低一些,四季度相對高一些。發改委初步分析認為,今后幾個季度產能利用率有望逐步回升。
他還表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國家在各自強項產業的產能大一些,在其他產業的產能小一些,這是由各國的比較優勢決定的。
“有些方面把產能問題與國際貿易掛鉤,認為出口商品多了就是產能過剩了,這是站不住腳的。中國每年大量進口芯片、飛機、大豆、原油等商品,那么這些商品的出口國難道都產能過剩了嗎?”他說。
金賢東特別指出,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是2023年全球銷量的3倍多。在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領域蘊藏著海量市場需求,這是各國發展的共同機遇。中國新能源產業持續發展、持續提供優質產能,不僅滿足自身高質量發展需要,也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重要貢獻。
除了回應產能問題,發改委在當天的發布會上還介紹了穩增長的相關政策安排。發改委副主任劉蘇社表示,截至目前,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已下達超過2000億元,占全年比重超過30%。發改委將進一步加快計劃下達、同時認真抓好項目建設和監管,持續提高中央預算內資金使用效益。
在增發國債方面,劉蘇社表示,2月,發改委完成了去年全部三批共1萬億元增發國債項目清單下達工作,增發國債資金已經落實到約1.5萬個具體項目。周四發改委將組織召開全國2023年增發國債項目實施推進電視電話會議,通報項目進展和督導情況,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糾偏整改,進一步壓實地方主體責任,推動所有增發國債項目于6月底前開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