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戴晶晶
五大電力核心上市公司去年業績出爐。
4月15日晚,國家能源集團旗下國電電力(600795.SH)公告稱,2023年實現營收約1810億元,同比減少7.02%;歸母凈利潤56.09億元,同比增加104.41%。
至此,五大發電集團旗下核心上市公司均發布了2023年財報,均實現了凈利增長,累計賺取了超230億元,為2016年以來最高。
其中, 中國華能集團旗下華能國際(600011.SH) 終止了連續兩年的虧損,獲得84.46億元的凈利,排名第一;國電電力排名第二;中國華電集團的華電國際(600027.SH)實現凈利45.22億元,同比增近40倍,排名第三。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的中國電力(02380.HK)和中國大唐集團旗下的大唐發電(601991.SH/00991.HK),分別獲得凈利30.84億元、13.65億元。

煤炭價格下行增強火電板塊盈利能力,推動發電公司整體業績向好。
去年國內煤炭供應保持高位、進口煤大增,煤炭價格下行。2023年全年,北方港5500大卡動力煤現貨均價為968元/噸,雖仍處高位,但比2022年降低25.3%。
例如,華能國際年報顯示,2023年,境內火電廠售電單位燃料成本為326.43元/兆瓦時,同比下降12.38%。
此外,新能源業務成為各公司重要的利潤貢獻板塊。
華能國際去年燃煤業務板塊實現利潤4.33億元,但其風電板塊通過11.4%占比的裝機容量,獲得59.13億元的利潤,光伏板塊的稅前利潤也達到 了20.44億元。
大唐發電的煤機發電業務在去年仍虧損1.33億元,但虧損額已大幅減少近60億元。同期,該公司風力和光伏發電分別實現利潤25.56億元和4.8億元。
中國電力稱,2023年,其清潔能源板塊的產能和盈利能力持續釋放,其中風電及光伏發電利潤同比增加約18.9億元。
根據財報,國電電力去年的火電、水電和風光板塊的凈利潤分別為85.25億元、24.89億元和22.3億元。
華電國際并沒有直接布局新能源業務,而是通過投資的形式持有華電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電新能)31.03%的股權,將其作為聯營企業。2023年,華電國際獲得華電新能投資收益29.5億元,占全部投資收益的78%。
除了華電國際,其他發電公司均在去年大幅提高了新能源裝機規模。
從資產總額和營收來看,華能國際是五家上市公司中體量最大的一家,截至去年年末可控發電裝機容量約1.36億千瓦。
2023年,華能國際新增基建并網可控發電裝機容量1000.39萬千瓦,其中新增并網火電、風電和太陽能裝機容量占比分別為11.45%、20.32%和68.23%。
國電電力在財報中稱,2023年“新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截至當年年末,該公司控股裝機容量1.06億千瓦,較2022年增加819.87萬千瓦。其中風電增加183.40萬千瓦,太陽能光伏增加541.17萬千瓦。
截至去年年末,中國電力合并裝機容量為4501.9萬千瓦,同比增加約1342萬千瓦,其中913.8萬千瓦來自清潔能源收購。
大唐發電新增裝機在去年相對較少,為479.9萬千瓦,其中火電燃機新增47.7萬千瓦、風電新增204.8萬千瓦、光伏新增160.5萬千瓦。截至2023年年末,大唐發電總裝機容量突破7000萬千瓦。
通常來說,新能源資產投資大,會暫時推高企業負債率。除了未直接持有新能源資產的華電國際,其余四家發電上市公司去年負債率均在68%以上。
其中,國電電力資產負債率73.92%,較2022年上升了0.53個百分點。華能國際和大唐發電的的資產負債率則有所好轉,分別同比下降了8.67個百分點和4.09個百分點。
今年,國務院國資委將在堅持“一利五率”基礎上,統籌共性量化指標與個體企業差異性,對中央企業全面實施“一企一策”考核。
“一利五率”分別為利潤總額、凈資產收益率、營業現金比率、資產負債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
根據國資委數據,截至去年底,央企整體資產負債率64.8%,有效管控在65%左右,實現了總體穩定。
截至4月17日A股收盤,國電電力漲1.16%,每股報5.22元;大唐發電漲2.96%,報3.13元/股;華能國際漲1.31%,報10.05元/股;華電國際漲2.21%,報7.39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