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李燁
界面新聞編輯 | 牙韓翔
宜家的商場里,有越來越多商品打上了降價的標簽。
從去年8月的2024新財年伊始至今,這一品牌已經向中國消費者推出多輪折扣商品。去年8月29日,宜家中國宣布了未來三年的計劃,這一稱作“生長+”的戰略表示,宜家將在中國市場投資63億元用于包含服務、渠道在內的多項品牌建設,其中一項比較顯著的計劃是對超過300種產品進行長期性降價。
今年初,宜家中國再次宣布投入超一億元擴大降價產品范圍,新年之后它推出了更多低價產品,并預計全財年將累積推出超過500款。截至2月,宜家中國已經推出了累積400余種降價產品。
宜家的整體降價幅度約在20%-30%之間。這樣的大動作在宜家商場里感知尤為明顯,它的降價產品涉及品類,包含了臥室、客廳、廚房等多種場景的家具和家居產品,甚至是餐飲——如今宜家的兒童餐、蝦排等食物價格已經降至9.99元。

基本盤上來說,降價既是宜家對當下消費趨勢的回應,也是行業動向所驅。
由于消費習慣趨于理性,推出更具性價比的產品幾乎成了消費品各行業在2023年的集體動作,也讓那一年堪稱“性價比之年”。從數據上來看,家居市場消費大盤仍未完全復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3月家具類零售總額121億元,同比增長0.2%,1-3月零售總額為342億元,同比增長僅為3%。
家居行業內,除了宜家外,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也皆推出了折扣優惠,去年9月,定制家居品牌歐派也跟進將定制衣柜和櫥柜價格降到了599-699元的歷史新低。
作為家居行業頭部品牌,宜家擁有降價的基本邏輯與優勢。它的方式是放大規模效應,同時通過供應鏈的優化整合進行降本。
如今,中國是宜家除瑞典本土外唯一擁有完整宜家產業鏈的市場,宜家中國高級副總裁弗朗索瓦·勃朗特于4月16日的媒體會上向界面新聞表示,宜家中國銷售的產品有80%產自中國,這也為宜家的規模效應打下基礎。
成本控制方面,宜家決定提升效率來“省錢”。
比如使用平板包裝。消費者不會對宜家的平板包裝陌生,這種包裝方式,是將家居產品拆散成零部件,裝在扁平的盒子里,由消費者買回家后自行組裝,相比組裝完好的整件家居產品,平板包裝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讓運輸車裝載更多,提升了空間利用率,從而節省了運輸成本。
此外,零售運營上宜家加入了自動化技術,弗朗索瓦告訴界面新聞,目前宜家已經采用了部分數字化及人工智能技術,減少了員工的工作時長,人力成本上也得到一定優化。

上述措施已經讓宜家看到了一些成果。
據弗朗索瓦,降價后消費者對宜家的品牌認知度提升了6個點,而宜家一款原價在14.99元,降價20%至9.99元的花瓶,降價后銷量翻了倍。
事實上,宜家的降價不僅發生在中國市場,但從全球范圍看,降價也在過去的2023財年刺激了宜家業績,據宜家特許方英特宜家集團(Inter IKEA)發布的財報,2023財年英特宜家集團零售總額為476億歐元,與2022財年相比增長6.6%。
財報稱,2023年春季開始,原材料及物流運輸等相關成本開始從前兩年的高位趨緩甚至下降,因此在財年的后四個月,宜家推出降價活動。其財報折線圖顯示,開始降價后的宜家銷售額大幅提升。

實際上,相比1998年初入內地市場的時期,當下的宜家在中國有了更多競爭對手。據企查貓與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截至2023年12月,中國家具行業制造企業累計注冊企業245.7萬家,且注冊企業數量逐年攀升。消費者能看到的現象是,目前購買一件家居產品的渠道越來越多,在這之中若論及低價,甚至還有拼多多可選。
但宜家想要在中國市場做更多。
當下,宜家在中國內地一共擁有34家商場與2家體驗店,而它還在加速擴張中,并且想要通過開設小型門店離城市中心更近。
例如去年12月5日,宜家中國啟用了其位于天津寶坻區的京津顧客配送中心,主要負責京津市場的訂單配送;此外臨近開業的項目還有4月18日啟幕的西安薈聚宜家、上海臨空宜家薈聚綜合體,以及位于深圳的小型業態“靈感設計中心”。
此外,宜家也在加大對數字渠道的投入,過去兩年,宜家陸續上線了微信小程序、官方APP和天貓旗艦店,其電商平臺旗艦店顯示,目前宜家已經能配送產品至全國301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