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一詞,此后又在多個重要場合作了深入論述,不斷拓展和深化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龍泉驛區向“新”而行、以“質”致遠,強化科技創新賦能,精準發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中不斷形成新動能新優勢。

近日,區委書記邱向東先后前往成都虹波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美奢銳新材料有限公司、成都和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專精特新企業,專題調研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工作推進情況,與企業負責人深入交流,詳細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科技創新、市場拓展等情況。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抓好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建設,深入實施創新企業培育計劃,不斷引導資源、技術、人才、資本向創新型企業集聚,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要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結合產業發展現狀和經濟發展階段,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構建創新平臺和消費場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新質產能建設,不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從高頻熱詞到實踐熱度,這個春天,一幕幕“熱辣滾燙”的發展圖景,涌動著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熱潮——
龍泉山上,精品民宿、特色餐飲等多元消費場景,托起了火熱的“春日經濟”;東安湖畔,明星演唱會、各類文體活動、主題研學活動方興未艾;經開區里,德賽西威等多個項目開工起跑,建設如火如荼;孵化園中,一家家企業加快技術攻關,捷報頻傳……



科技創新 點燃“新”引擎
成都美奢銳新材料有限公司,園林般優美的廠區內,誕生了最“硬核”的技術。

這是一家專注金屬陶瓷新材料研發、生產、營銷、售后為一體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落地成都經開區12年,從“名不見經傳”,逐漸成長為行業“頭部”“頂流”。目前,公司已成為國內金屬陶瓷第一品牌,擁有授權專利60余項,鈦基金屬陶瓷材料固氮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

“我們已經建成了年產5000萬件硬質材料低碳、智能生產線,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通用機械、精密電子、汽車制造、模具加工等多個領域,業務范圍遍及全球多個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國內金屬陶瓷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公司負責人介紹。

成果斐然,步履不停。目前,美奢銳的研發技術人員占比超25%,科研投入還在持續加大。去年,公司通過技術攻堅,研發的航空航天難加工材料用硬質新材料及高效切削工具取得關鍵進展,該技術成果對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國內航空航天加工用高端刀具自主制造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成都經開區內,像美奢銳一樣的“高精尖”企業還有很多。以孵化美奢銳的成都經開科技產業孵化園為例,該園區自2012年開園以來,已累計孵化企業1100余家。目前在園的450多家企業中,就有高企53家、科技型企業410余家,園區企業知識產權擁有量達3500余件。現在,孵化園二期大健康智能裝備產業園項目也正在火熱建設中。

一家家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歷程,也是龍泉驛區以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歷程。近年來,龍泉驛區著力在政策、機制、平臺、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同步發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思路清晰,措施具體——組建由18個區級部門組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專班,制定出臺“科創10條”“博士創新站建設管理辦法”“區級制造業創新平臺認定管理辦法”等專項政策,圍繞智能制造、航天裝備、儲能制造三大產業鏈編制技術創新圖譜和創新資源清單,開展“校企雙進·找礦挖寶”活動……
推進有力,成績亮眼——2023年,全區有效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450家,國家和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總量達97家,規上工業高新技術企業比重提升至35%,“四上”企業研發投入增長18.7%,高新技術產業營收突破450億元,新增市級以上創新平臺23家,建成市級中試平臺、概念驗證中心4家,新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4個,新增博士創新站4家,簽約落戶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吉林大學成都技轉中心……

“我們將繼續聚焦產業建圈強鏈,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強化技術創新、要素集聚、平臺打造、成果轉化,加快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為區域經濟發展增添更多活力。”區新經濟和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多元共興 培育“新”優勢
減速、轉向、躲避行人與非機動車、自動停車等候紅燈……4月10日,中德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四川試驗基地內,一輛輛汽車正在進行全方位自動駕駛測試。經過23個大項、113個小項、不低于1000公里的場景測試,一輛自動駕駛汽車才能成功“拿證”。

中德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四川試驗基地是經工信部批復,國內唯一具有國際合作背景、測試場景齊全、設施設備先進的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示范基地,可滿足L1至L4級別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該基地的投用,釋放出強勁的產業集聚效應,德賽西威、西門子、騰訊、大華、東風悅享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機構陸續落戶龍泉驛,為區域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建圈強鏈注入強勁動能。

將視線放到整個龍泉驛,目前,有越來越多“聰明的車”行駛在“智慧的路”上:區域內,擁有四川首例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示范線,成都首條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在東安湖公園,無人清掃車、無人售賣車、智能觀光車往來穿梭,應用場景日趨多元……集整車制造、智能零部件生產、仿真測試驗證、標準制定、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于一體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正在龍泉驛不斷完善。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突破發展,是龍泉驛區搶灘汽車產業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其中一環。

過去一年,龍泉驛區堅持整零并重,推動汽車產業加快轉型發展。實施“一汽生根”“吉利高端”“東風活力”和商用車提升攻堅行動,推動捷達銷售總部和研發中心落地運營,加快豐田全新SUV、極星3等車型下線,推動盤載動力等落戶發展……全年整車產量達82.5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實現翻倍增長。

新興產業發展同樣亮點紛呈:中電能源、得力總部等重大項目簽約落戶,中電高新建成投運,中創新航一期爬產上量,億緯鋰能開工建設,與航天七院五院共建軍民融合產業園,搭建“材料研發+小試+中試+生產”的新材料全生命周期發展鏈條……2023年,綠色環保、航天裝備、新材料等產業蓬勃發展,實現產值452億元。

此外,龍泉驛區還積極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新賽道,深入推進“上云用數賦智”,引導傳統制造業企業智改數轉。其中,在數智園區建設方面,龍泉驛區已累計培育8個智能工廠、16個數字化車間,總量位居全市第一。
“兩業”融合 構筑“新”支點
今年3月,隨著小米汽車SU7發布上市,位于成都經開區的小米汽車交付中心(成都龍泉驛店)人流爆棚。

這里是四川省首個小米汽車交付中心,可以為消費者提供零售咨詢、試駕體驗、賞車購車、車輛交付、售后維修、保養升級等全流程“一站式”服務。除小米外,經開區還聚集了多個品牌汽車交付中心,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增強。

同樣“熱”的,還有正在收尾“沖刺”的龍湖東安天街。這個周末,天街即將正式開業。

龍湖東安天街建筑面積約14萬平方米,已甄選近300家品牌入駐,包括多個區域首進品牌。“東安天街將為廣大消費者呈現多個特色消費場景,如屋頂滑板公園、外場寵物公園等。開業運營后,將成為龍泉驛地標性的商業建筑。”東安天街運營部負責人鄭琪說。


近年來,龍泉驛區持續深化“兩業”融合,成都經開區獲批國家首批、省內唯一的“兩業”融合發展試點園區,現代服務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果,多個項目有力推進:生產性服務業方面,建成投運國家機動車污染控制實驗室,大華西南智慧基地、深業泰富汽車綜合體等項目將在今年投用,國泰新點軟件、斜杠汽車廣場等重大項目簽約落戶;生活性服務業方面,杉杉奧特萊斯等大型商業綜合體、中鴻溫德姆至尊酒店等高端星級酒店全力推進,均將于年內開業,東安湖體育公園“一場三館”賽事、演唱會活動不斷,拉動效應持續凸顯,東安湖品質商圈加快聚勢成型。



隨著新場景、新動能、新活力的不斷涌現,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正邁出更快步伐。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