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星船知造 夏雪
編輯 | 李云云
判斷一個行業的未來,需要把它放入更大的視角中去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勃發正是因為其嵌套進了一個巨大的能源產業系統工程中。這個工程的背景,就是全球新舊能源變革。
舊能源時代:石油、煤炭的時代。我國“貧油、少氣、相對富煤”。更沒有金融話語權。
新能源時代:風、光、鋰、氫的時代。我國擁有從儲能、發電到輸電端的絕對產業優勢。
所以看起來只是車企間的比拼,但其實電車不是你想玩,想玩就能玩的。比的是從路況基建到充電站等一系列產業配套。
比如中國基建帶來的電價優勢——充電樁屬于工業用電,2023年各國工業用電平均電價為每千瓦時0.151美元,中國平均電價為0.088美元,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新能源汽車是能源產業鏈下游——電子產業最重要的終端應用領域之一,并在近年率先爆發。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星船知造》本文聚焦新質生產力時代下,新能源汽車下游充電樁企業如何和中國云計算產業融合,并為中國車主帶來多贏。
充電樁運營商在智能網聯時代的角色定位已經改變:靠低價爭市場的階段即將過去,未來通過和云計算的產業融合,運營整合力才是新的核心競爭場域。
下文展開三點來看:
●昨天已逝:跑馬圈地的時代即將結束
●未來已來: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下的高地之爭
●贏得明天的關鍵:整合數據的運營能力
昨天已逝:跑馬圈地時代的終結
跌跌不休的新能源汽車價格戰中,充電收費卻在上漲。
去年6月,上海、武漢、青島、重慶、深圳和廣州等地均出現新能源汽車充電費上調情況,部分地區高峰漲幅甚至達到87%,個別地區沖破2元/度;春運期間,江西等地充電費達到2.98元/度,其百公里53.6元的費用高于一般情況下92號汽油車一百公里所需的53.2元油費。
質疑充電樁“電比油貴割韭菜”的聲音,與比亞迪“電比油低”的降價口號同在。
同時充電樁巨頭特來電母公司特銳德2023年財報顯示,其九年來首次扭虧為盈。這就有點反直覺了——一直以來,充電樁運營商跑馬圈地、靠燒錢建樁的營業模式難道已經邁向“樁在錢在”的好日子了嗎?
先說結論:我們判斷,低價爭市場的階段已經過去,但行業會進入更漫長的競爭調整期。此時對充電費用的競爭不再是核心部分,運營整合力才是未來充電樁運營企業的競爭場域。
中國充電樁運營這門生意,從2009年上海市電力公司投資國內第一座商業運營充電站開始萌芽。伴隨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爆發式增長和國家的補貼政策成為一樁“熱生意”。
我們以2013年國家、地方對新能源汽車實施兩級財政補貼,減免購置稅開始算起——11年時間里,產業上下大致可以總結為:
車企高歌猛進、鋰電廠生意興隆、充電樁制造商歡歌笑語,然而由于“卡位(充電樁要搶灘優勢地理位置)”需要砸大量金幣且回血周期長,充電樁運營商們大多在虧損中哭泣。
現在,充電樁運營商們的圈地戰役已經臨近尾聲——《星船知造》根據數個城市數據看,城市區位、用車場景都已基本覆蓋,充電樁運營商搶灘卡位的第一輪戰役已基本結束
入場
2014年11月《關于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獎勵的通知》出臺,首次將新能源汽車購置環節與充電設施補貼掛鉤,特來電、星星充電等民間資本加入市場,打破了充電市場由國家電網主導大規模建設的局面,2015年、2016年充電樁增速分別達到743%、233%。
2016年,充電樁產業鏈玩家基本到齊。
充電樁產業鏈上游為充電樁設備制造,由充電設備、配電設備和管理輔助設備組成;中游是充電樁建設和運營,分建設和運營兩大板塊;下游為終端用戶,即新能源汽車企業和個人用戶。
本文聚焦在產業鏈中游的充電樁運營方,也是上輪戰役中跑馬圈地的主力選手。
開戰
以運樁企業與建樁的關系劃分,充電樁運營又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自建自運的重資產模式,二是共建自營的輕資產模式。
這些玩家又可大致分為三類——
●國家樁企隊玩家代表:國家電網、中石化、中石油、南方電網。身軀龐大,血量厚重,堪稱“坦克”。
●整車車企隊玩家代表:蔚來、特斯拉。車企建樁做運營是為了更好賣車,相對不在意虧損。
●民間樁企隊代表玩家:星星充電、特來電等。第三方運營商走以點換面路線,大力鋪開渠道搶點位,回血主要靠資本。就像是游戲中的“刺客”,短時間內爆發力極強。
2016年,新國標實施,充電樁大規模投資建設進入高潮,市場競爭加劇,各企業跑馬圈地的同時開始打價格戰。
新能源充電樁充電費用主要由兩部分構成,電價主要由市場形成,“平進平出”、充電樁運營企業不得加價,在不同季節以及每天峰段、波段、平段等幾個時段價格有所差異;服務費是根據市場情況,由各個充電樁運營企業自行決定。
也就是說,各運營商能克扣自己的也就是這點“服務費”的余糧。
先提一句電價組成。充電樁屬工業用電,2023年世界各國工業用電平均電價為每千瓦時0.151美元,中國平均電價為0.088美元,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得益于我國統一規劃與建設電網帶來的規模經濟性、以及成本管控較好,單位電量運維費較低、加之近年來電網市場化改革和中央國務院減稅降費決策落實,如下圖,中國的電價才是讓充電樁運營商們打漂亮價格戰的基礎
回到“服務費”。民間樁企隊身段靈活、但巨虧不止:曾推出“服務費1折起”、“全部樁、全時段、零服務費”“1分錢充電”等補貼活動快速搶占市場。星絡充電平臺、特來電都曾遭遇巨額虧損。
國家隊則在收購上從不眨眼,承擔“大哥大”的角色試圖呼吁停止惡性競爭。
中國石油豪擲15億,收購普天新能源100%股權,后者公共充電樁數量為2.4萬臺,位居全國充電運營企業第15名。
國網(山東)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21年在青島發布聲明,“強烈抵制個別充電運營商引入野蠻資本大搞1分錢充電、零服務費等低價促銷和惡意競爭行為”。
整車車企隊則將目光放到超充站的布局,邊虧邊修,問及其心情,它深呼吸說重在用戶生態建設。
玩家算盤各異,不變的是從2016年開始,充電樁企業以低價補貼的手段吸引車主、搶占市場的“燒錢式”擴張的戰火燒了很久。
如今注冊數量眾多的充電樁運營商企業,最終可能只會形成幾家巨頭。其他企業無法熬過周期。
結算
目前戰局已經基本明朗。結算分三個方面來看。
一是寡頭已成。
《星船知造》查詢中國充電聯盟最新數據,截止到2024年3月,全國充電運營企業所運營充電樁數量TOP15
特來電運營55.2萬臺、
星星充電運營51.0萬臺、
云快充運營49.2萬臺、
國家電網運營19.6萬臺、
蔚景云運營15.3萬臺、
達克云運營14.5萬臺、
小桔充電運營13.7萬臺、
南方電網運營9.0萬臺、
深圳車電網運營8.4萬臺、
依威能源運營7.5萬臺、
匯充電運營7.4萬臺、
萬城萬充運營5.3萬臺、
蔚藍快充運營4.9萬臺、
萬馬愛充運營3.3萬臺、
昆侖網電運營3.0萬臺。
這15家運營商占總量的91.9%,其余的運營商占總量的8.1%。
二是區位布局:一二線城市搶灘完成。
2016年到2020年五年間,公共充電樁保有量Top5的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的充電樁數量平均增速為47.71%,而其他城市的平均增速在66.06%。
2022年,32座城市公用樁的平均密度超過21臺/平方公里,其中深圳、上海、廣州、長沙、南京和海口等城市的公用樁密度超過30臺/平方公里。
32座城市中心城區公用樁的平均覆蓋率為73.3%,上海、深圳、西安、天津、廣州和長沙等一二線城市中心城區公用樁覆蓋率超過90%。
三是場景布局:覆蓋多元全面。
充電樁的身影出現在包括但不限于公共地下停車場、住宅區以及辦公區域的停車場所、加油站或者高速公路服務區、學校、醫院。
全國已建成充電停車位的服務區共計 6257 個,占高速公路服務區總數的 94%。此外,全國高速公路服務區累計建成充電樁 2 萬個,覆蓋 4.9 萬個小型客車停車位。北京、遼寧、吉林、上海、浙江等 11 個省份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設施覆蓋率達到 100%。
這一階段玩家各顯神通,但主打策略還是“虧錢”。
2022年平均每個充電樁每日使用率僅為5.2%。第一波熱鬧的潮水退去,許多連變電箱都沒安裝的僵尸樁的樁前草已半米高。
虧錢運營才能獲得入場券的充電樁行業更新換代很快,截止目前,企查查顯示已有14188家涉獵充電樁運營企業注銷倒閉。
在長期的價格戰之后,政府入場規范競爭。
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政府定價的經營服務性收費目錄清單(2023版)》,對政府定價的經營服務性收費進行了調整,其中明確了部分省市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收費標準。如上海市規定充電服務費不高于1.3元/千瓦時;山西省規定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費為0.45元/千瓦時。
所以在過去的十年里,充電樁運營商們靠著砸金幣貼錢圈地,在一二線城市占好位置、在用車場景提前布局。
雖然農村尚有二輪卡位,但土地復雜屬性帶來的建樁審批問題、線下運維人員的緊缺問題,也預示著運營商會更加謹慎地選擇農村卡位戰略,那是另一個討論的話題。
卡位的結束、政府從補貼到規范市場的轉變,都彰顯著跑馬圈地接近尾聲。更重要的變化是,中國正加速向新型電力系統沖刺,在邁向智慧電網的時代進程中,對所有充電樁玩家來說,誰能更好掌握新的生產要素,誰才能在明天脫穎而出。
如何理解明天:智能網聯時代
第一次能源革命實現了從柴薪到煤炭的跨越;
第二次能源革命實現了從煤炭到油氣的跨越;
全球正在經歷第三次能源革命,人類社會走向可再生能源時代。
在此背景下,“光伏+儲能+充電站”的光儲充系統正與智慧電網、虛擬電廠一起改變著新能源充電行業的競爭方向。
系統
在這一輪全球新舊能源的結構變革中,我國的電力行業正向新型電力系統全線沖刺。
健步往前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則同時卡位于用電端和儲能終端。
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2024年3月全國充電總電量約37.9億度,較上月增加1.4億度,同比增長52.3%,環比增長3.9%。
預計到2030年,國內電動汽車保有量將達到8000萬輛,充電站將達到150萬座,公用充電樁充電量預計為3370億度電,單場站的日平均充電量700度左右,相當于1個空調日夜不停吹上35天。
新能源汽車一方面會成為用電端的新增負荷,另一方面也會成為儲能終端——一個移動充電寶,可反向供電。
新能源汽車就是儲能的一種形式。其一是可以利用夜間用電低谷為電動汽車充電,削峰填谷,也就是V2G(車網互動);二是動力電池報廢之后可回收作為儲能配套,應用于分布式或集中式風電光伏電站。
光伏資源正在成為充電樁建樁企業的新考慮因素。利用屋頂和停車場雨棚等鋪設的太陽能光伏板,光伏發電站能夠實現自發自用、削峰填谷的目的。中國光伏電站地圖分布走勢也與部分企業的充電站布局基本一致。
充電樁與儲能的結合方式是“光、儲、充”一體的充電站。
調度層根據車輛的充電行為和光伏出力,制定日前運行策略。
一體站內,光伏發電系統所發電能首先滿足充電站需求,當不滿足負荷需求時,儲能系統放電,若仍不能滿足,則從電網購電;當光伏出力過剩時,可將過剩的電能給儲能系統充電,也可以向國網售電。
角色:不只是供電
行文至此,中國充電樁在新電網中的角色愈發明晰:一個將電網側的電供給用電側的、同時還能自當發電側的角色。但充電樁能做到的還遠不只是供電。
它同時是虛擬電廠的重要一環。
如果將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作為儲能終端,我們就有了削峰填谷的調控能力——用電高峰時,新能源汽車向電網供電。用電低谷時,電流向新能源汽車——具備V2G技術的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將成為未來靈活調控電網的手段之一。如下圖,虛擬電廠通過5G、AI、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化手段把分散的電源、負荷和儲能打通,統一調度管理。
充電樁就這樣成為了撬動車主、車企、充電樁運營商三方共贏的支點——電網緩解了用電壓力、充電樁企業獲得更多商業模式、新能源車主靠賣“電”,賺“零花錢”。
充電樁運營企業的機會,就在“光儲充”充電站的運行中。
在光儲充充電站里,光伏發電作為一種手段,儲能技術作為一個外殼,最終能讓一切運轉起來的是智能化、數字化AI算法驅動的網儲充運營方案。
智能化的運營方案就像“大管家”一樣,前期根據充電站負荷曲線、能源需求特征,以及所在城市的峰谷分時電價,篩選配儲經濟性較好的場站,投后運營期,則根據實際情況,“修復”之前制定的用電最優、配儲利潤最大化運營方案。
比如尖峰時段電價較高,當充電車輛負荷不足以消納儲能放電電量時,就可以通過充電APP發券等實時激勵措施,調度車輛,消納儲能放電量,實現兩充兩放,放大儲能收益。
數據:贏得明天的關鍵
充電樁產業憑借1、解決新能源汽車補能難題、解決用戶“里程焦慮” 2、結合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未來深度接入“虛擬電廠”從而成為中國七大新基建之一。
我們重點看充電樁企業如何與人工智能、虛擬電廠進行深度融合——國內的充電樁運營商和云計算企業都做了哪些準備?
●升級充電設施
中國充電站正從傳統的快充/慢充劃分向“配儲能”充電站轉向。特來電、星星充電都已布局儲能系統。
特來電的梯次電池儲能系統、星星充電的eBox-215工商儲能系統、M100/125儲能逆變器,目的在于:移峰填谷,降低用電成本;余電存儲提高新能源消納比例;參與電力輔助服務緩解地區供電壓力。
●學習處理數據
此前特來電表示其云平臺服務用戶數已達1800萬,日均產生的數據量約為8TB,——相當于傳統制造企業幾年甚至20余年的數據總量。
運用用戶充電行為數據,運營商能夠繪制出用戶畫像,從而優化運營策略,提高整體的運營效率。
數據帶來的還有能夠復用的場景遷移。通過收集用戶行為數據(常去站點、時段等)、車輛數據(車型、電池容量等)、充電數據(頻率、時長、功率等)、故障數據(運行情況、維護狀態等)、反饋/評價等,充電樁運營商可以基于大數據分析優化充電站的布局、運營時間和充電樁數量。
需要注意的是,充電平臺也面臨一定的泄露用戶信息風險。去年5月6日,我國工信部就通報了10家企業11款APP涉及新能源汽車充換電運營相關的平臺存在侵害用戶權益的行為。
●云計算廠商、科技企業共同加快產業融合
星星充電:星星充電在阿里云全球數據中心的基礎上,構建了新一代分布式的充電業務平臺。該充電業務中心平臺分布式地部署在阿里云的多個中心云節點上,在阿里云邊緣云節點上建設充電樁IoT接入平臺。這種分級的分布式架構,可以更就近覆蓋本地市場,實現了終端用戶就近訪問。
特來電:特來電在華為云、阿里云和世紀互聯三大云平臺上構建智能云服務應用。運用大數據平臺解決海量數據的存儲、分析與應用難題。
達摩院:在全球AI頂會NeurIPS 2022的虛擬電廠國際競賽中,達摩院研究團隊獲得冠軍。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發電功率預測、電力優化調度等方面正發揮作用:
一是功率預測。大數據和神經網絡的算法應用,將提升氣象預報的準確性,減少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的誤差。
雖然還沒學會“御劍飛行”,但達摩院掌握了一定“馭風之術”。最新的AI算法可預報平原、山地、海岸等不同地形的風速,并預測該區域內風電場的發電量,為電網調度提供數據支撐,提升風電消納率。目前已在內蒙古、湖南等多地風電場服務。
二是智能的調度控制。在電力調度端,深度學習、大數據驅動技術和機理仿真技術融合,將幫助電力調度系統持續優化控制策略,增強風電、光伏、水電和儲能的多能源協調能力,實現多能互補,解決用電高峰期和低谷期電力輸出不平衡的問題。
三是自動化的故障響應,基于大數據和深度學習做電網設備的實時監測,有助于快速提取故障特征,大幅提升電力系統的故障識別能力和響應速度。隨著技術融合的加深,未來有望實現毫秒級的自動化預警監測和控制。
天翼云:上海電信的天翼云眼產品——在小區公共充電樁區域安裝天翼云眼AI攝像頭,可對充電樁充電情況進行火災監測。同時支持歷史回看、視頻云端存儲等功能,可確保發生意外情況后,能夠有效取證、責任到人,守護居民的人身與財產安全。
目前武漢全市六十余個充電樁場站的一千多路監控攝像頭也已全部接入中國電信天翼視聯網。
國家電網:自主打造云架構。國家電網智慧車聯網云架構由國網團隊自創。2022年開始,國網車網技術公司融合“人、車、樁、電網”數據,完成了從滿足用戶基礎的充電需求到提供智能化服務的升級。
企業微信提供的數據支持:《星船知造》從企業微信處了解到,星星充電、特來電、國家電網都和企微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包括:選址——通過企業微信可以更好了解到單個充電樁可覆蓋的人數,有更豐富的指標去判斷選址。以及通過小程序及時了解充電樁的使用情況和數量,這一切都可在微信生態內完成閉環。
3月4日,江蘇建成電動汽車智慧充換電示范區。示范區通過對充電基礎設施軟硬件升級改造,實現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站、城市電網三方高效互動,提升充電樁使用效率。目前示范區覆蓋江蘇蘇州、無錫、常州三地,將新建21座充換電站、近300個充電樁。
汽車技術、信息技術、能源技術成為三條并軌的路線。充電樁未來的答案,就寫在當下運營商們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整合運營能力的競爭中。
尾聲
1882年7月26日晚上7點,沿外灘到虹口招商局碼頭,上海外灘6.4公里長的供電線上15盞弧光電燈被點亮。
點亮這幾盞燈靠的是一臺16馬力蒸汽引擎發電機,工人將煤炭送進燃燒器,蒸汽發生器內的有機液體變為蒸汽,依靠蒸汽的膨脹力推動渦輪葉輪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
也是在上海,國家電網投資建設了國內第一座商業運營充電站:漕溪電動汽車充電站,至今已是第十五個年頭。
這座充電站的電來自千里外位于中國西部的葛洲壩水電站,穿過超高壓直流輸電線路,跨越三級階梯的崇山峻嶺,0.0038秒后抵達上海。
未來的電,來源會更加廣泛,電量供應更加可控。能源革命的進程中,你的座駕正連接現實與數字的世界,讓生活更美好。
參考資料:
[1] 2024年3月全國電動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運行情況.中國充電聯盟
[2] 2022年度《中國主要城市充電基礎設施監測報告》 - 中青在線
[3] 2022年中國主要城市公用樁報告中心城區公用樁解析 未來智庫
[4] 高速公路沿線充電設施加快建設 服務區累計建成2萬個充電樁 人民日報
[5] 特來電充電網50多萬終端均可實現車網互動-中國能源報
[6] 131%直接業務增長,星星充電×觀遠數據BI+AI數據賦能實戰案例 觀遠數據
[7] 新能源產業升級步入關鍵期,星星充電以數智探路 《云棲戰略參考》
[8] 上海電信發揮AI人工智能自動監控作用 上海安防網
[9] 踐行低碳,讓我們AI上綠色 達摩院
[10] 充電平臺泄露個人信息,信息安全已成充電樁面臨的主要問題 北京日報
[11] 《中國電力工業》、《國家電網》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