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楊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4月12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共分9部分,是資本市場第三個“國九條”。這也是繼2004年、2014年兩個“國九條”之后,又時隔10年,國務院再次出臺資本市場指導性文件。
醫藥行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近年來,國內醫藥產業快速發展壯大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因而,本次“國九條”同樣會對醫藥行業產生影響。
印發“國九條”同日,中國證監會、滬深交易所同時制定修訂了一系列配套制度規則,公開征求意見,內容涉及上市、減持、分紅、退市、重組等多項制度安排。
上市門檻方面,主板和創業板均提高了對擬上市公司財務指標的要求。科創板在這點上沒有變化,但更強調企業的科創屬性。
據證監會本次修改《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下稱“《指引》”)的征求意見稿,《指引》第一條第一項“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由“累計在6000萬元以上”調整為“累計在8000萬元以上”,第三項“應用于公司主營業務的發明專利”數量由“5項以上”調整為“7項以上”,第四項“最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由“達到20%”調整為“達到25%”。而滿足該條的四項指標是公司登陸科創板的必要條件。
實際上,2019年7月,科創板開板,為國內生物醫藥公司提供了港交所以外的又一融資選擇,生物科技公司在此的上市節奏也逐漸加快。據統計,2019年和2020年,科創板上市生物科技公司分別為16家、34家。
這一過程直到2021年下半年被踩下剎車,典型事件即依靠“license-in(授權引進)”模式的海和藥物IPO被否。到2023年,成功登陸科創板的生物醫藥公司只有智翔金泰一家。
在此之前,科創板IPO也已有提高門檻、要求趨嚴之勢。2021年4月,中國證監會修訂《指引》,科創板項目申報要求由“3+5”調整為“4+5”。
其中,“3+5”是指從研發投入、發明專利、收入增長3個方面,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特別突出的5種情形來綜合評價企業的科創屬性。“4+5”增加的一項則是“研發人員占當年員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10%”。
對比本次修訂,研發投入、發明專利、收入增長3個方面的要求被進一步提高,也意味著監管希望篩選出真正具有關鍵核心技術的優質科技企業,因此公司在科創板上市的難度或將加大。
退市方面,本次政策擴大了重大違法強制退市適用范圍,將嚴重資金占用且不予整改納入規范類退市,提高了財務類退市指標,新增財務造假ST情形、多年內控非標意見退市、控制權無序爭奪的重大缺陷退市情形。
實際上,2023年就有多家醫藥上市公司摘牌。其中,澤達易盛、和佳醫療存在財務造假問題,輔仁藥業、延安必康的2021年、2022年財務報告被審計機構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今年以來,也已有景峰醫藥、大理藥業、龍津藥業發布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提示公告。后三者無一不是受到近年來的行業政策影響,經營承壓。這也意味著后續醫藥上市公司在醫保控費、帶量集采等行業政策下,需要加速創新轉型,保障業績。
分紅方面,配套政策提出,對于主板上市公司,對符合分紅基本條件,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現金分紅總額低于年均凈利潤的30%,且累計分紅金額低于5000萬元的公司,實施ST。對于科創板和創業板,分紅金額絕對值標準調低為3000萬元。此外,回購注銷金額納入現金分紅金額計算。
同時,控股股東、實控人在上市公司破發、破凈、分紅不達標等情形下,不得披露減持計劃。換而言之,未來以圈錢套利、而非做好公司為目的上市將越來越困難。
不過,對于不少創新生物醫藥公司而言,即使有大單品獲批上市,產品銷售爬坡以至盈利也需要一定時間。因而,政策提出,科創板、創業板公司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研發投入占累計營收比例15%以上,或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在3億元以上的公司,可豁免實施ST。
減持方面,本次政策還提高了大股東減持門檻、協議轉讓、非交易過戶監管要求,嚴防繞道減持,并優化了信披要求。
重組方面,本次政策修訂了重組上市條件,加大對重組上市的監管力度,削減“殼資源”價值,對照主板上市條件的修改,提高主板重組上市條件,并完善了重組小額快速審核機制、支持上市公司之間吸收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