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下財道 儲燕
興銀基金公司正在吞咽凈值明顯調整帶來的苦果。
天天基金網顯示,截至4月12日,興銀基金旗下興銀匯泓一年定開基金的同類排名為2038|3093,較4月2日1018|2687的排名大幅下滑。

這要歸因于該基金被大額贖回后,基金份額凈值調整帶來的變化。
4月2日,興銀基金公司發布公告稱,旗下興銀匯泓一年定開基金發生大額贖回,為保護投資者利益,對份額凈值精度進行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公司今年第三次發布凈值精度調整公告,調整的原因都是遭遇大額贖回。

債券型基金是興銀基金拳頭產品,規模占比接近一半,如今卻接連遭遇尷尬局面,公司到底遇到了什么問題?
大額贖回
種種跡象表明,支撐興銀匯泓一年定開基金整個規模的機構正在跑路。
該基金成立于2022年2月,截至2023年末,總規模約為20億元。

別看規模可觀,但從基金成立合同和財報來看,興銀匯泓一年定開自成立以來,從始至終就只有2個投資者,其中包括興銀基金公司作為管理人,成立發起式基金時必須出資的1000萬元。

也就是說,興銀匯泓一年定開基金這么大的規模,其實只靠一家機構投資者“撐面子”。
興銀基金作為管理人,其當初的投入有3年的鎖定期,因此該基金此次發生大額贖回,只能是這家機構投資者造成的。
雖然具體金額還有待正式報告披露,但機構投資者開始跑路已成事實。
這或許與該基金近期表現有關。
天天基金網顯示,截至4月12日,興銀匯泓一年定開近1月業績表現不佳,排名較為靠后,近1周、近1月的排名分別為3125|3197、2512|3150。
放長時間線看,該基金今年業績也表現一般,截至4月12日,同類排名為1870|3061。

與興銀匯泓一年定開基金情況相似,3月23日,興銀長樂半年定開基金同樣因大額贖回進行凈值精度調整,該基金近期表現同樣不佳。
截至4月12日,興銀長樂半年定開近1月、近3月、年內以來的業績排名同樣較為靠后,分別為2187 | 3179、1945 | 3093、1649 | 3089。

不同的是,興銀長樂半年定開成立于2015年6月,截至2023年末,總規模已達到約51億元。

因興銀長樂半年定開不是發起式基金,興銀基金公司并未在首次募資中參與,持有人戶數也從2015年報中的306戶增至375戶。因此該基金發生大額贖回,可能有更多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參與其中。

相比以上兩只債券型基金,2月份被公告遭遇大額贖回的興銀豐盈靈活混合C類基金,2023年6月剛成立,該基金成立后規模長期在300多萬元徘徊。

這只基金在2023年報中這樣總結:“整體維持權益偏高倉位,并將逢低擇機加倉。”并稱,“盡力為投資者創造合理收益”。

乍看說得挺好,但從業績來看,該基金卻未能為投資者帶來什么收益。
截至4月12日,興銀豐盈靈活混合C類基金自2023年6月底就開始大幅跑輸同類平均和滬深300,成立以來虧損已接近22%。這只基金目前單位凈值1.6元、累計凈值1.73元,看似好像賺錢了,其實成立時單位凈值和累計凈值都為2.18元。

權益“羸弱”
興銀基金公司的前身是華福基金,成立于2013年10月,并于2016年10月更名,注冊地在福建省平潭市,辦公場所在上海。
興銀基金由華福證券與國脈科技(002093.SZ)共同出資設立,持股比例分別為76%、24%。
興銀基金的股東從未變過,帶來的周邊風險不少。天眼查顯示,興銀基金目前周邊風險已達400余條,涉及的問題包括股權被股東質押、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票據追索權糾紛等多個方面。


截至2023年末,興銀基金總規模1252億元,在基金公司中排在48位,看上去也說得過去。

但讓興銀基金突破千億元關口的主要是旗下的貨幣型基金,其管理規模從2023年三季度末的約258億元增至2023年末的614億元,增加356億元。

進一步看,規模增加主要來源于興銀現金增利貨幣一只基金,其規模從2023年三季度末的約250億元增至2023年末的475億元,增加225億元。

但是,另一方面,興銀基金目前共86只基金,其中有54只不足2億元,占比高達63%。在這54只小基金中,還有35只不足5000萬元,堪稱迷你基金,面臨清盤風險。
興銀基金旗下固收類和權益類產品規模極不均衡,其中固收類產品規模占比近97%。

相比之下,興銀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自2023年三季度末就已不足10億元,且呈現進一步下滑趨勢。

混合型基金規模略高,但截至2023年底,也只有32億元。

近幾年來,管理層一直倡導公募基金多增加權益類產品規模,興銀基金產品結構顯然有悖政策趨勢。


業績堪憂
興銀基金權益類產品不僅規模低,整體業績表現也不理想。
截至目前,興銀基金共有42只(各類分開計算)主動權益類產品,年內以來,公司旗下虧損最為嚴重的是興銀中證港股通科技ETF,截至4月12日,虧損已超10%。

也不僅僅是今年以來業績表現較差。2023年,興銀基金旗下33只權益類產品中,僅3只取得正收益。
2022年,興銀基金可統計年度收益的24只權益類產品更是全軍覆沒,都是虧損,其中超過一半虧損在20%以上。
其它千億級別基金公司,許多權益類產品動輒都達到上百億元甚至更大的規模,但目前,袁作棟作為興銀基金權益類產品的“頂梁柱”,其管理規模也只有30億元左右。
袁作棟2019年6月加入興銀基金,自2020年2月開始管理基金,如今是公司權益投資部總經理、基金經理,兼研究發展部指定負責人。

然而,袁作棟的總體收益表現卻并不樂觀,任職期間最佳回報僅為23%。
袁作棟目前管理著16只基金,除了14只混合型基金,還有2只債券型基金。
截至4月12日,袁作棟管理產品中有近一年可比數據的9只基金中,有4只基金虧損在20%左右,同類排名也比較靠后。
其中一只債券型基金興銀收益增強A虧損接近6%,作為一只債券型基金,這個虧損幅度著實有點兒大。

袁作棟管理的混合型產品還有重倉股非常集中的現象,其中,撫順特鋼、國聯證券、公牛集團、桐昆股份、潔雅股份、華峰化學、新和成、新銳股份等多只個股頻繁出現在多只基金前十大重倉中。





有分析人士對《天下財道》表示,基金遭遇大額贖回是一個必須嚴肅認真對待的現象,涉及市場情緒、基金業績、管理策略、投資者結構等多方面因素。
對于投資者而言,也應密切關注基金的業績表現,以及基金公司的策略調整情況,以便做出更為明智的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