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繼三蹦子后,老外瘋搶中國掃地機器人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繼三蹦子后,老外瘋搶中國掃地機器人

掃地機器人在國內持續遇冷,卻在國外被搶瘋了。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范劍磊

文|智谷趨勢

號稱中產懶人家居三件套之一的掃地機器人,正在國內持續遇冷。

調研機構IDC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掃地機器人市場出貨量是1852萬臺,其中中國市場賣了461萬臺排在第一,美國市場賣了440萬臺排在第二,西歐市場賣了352萬臺排在第三,這三個市場加起來占到了全球出貨量的67%以上。

全球第一市場的寶座看似耀眼,實則461萬臺的銷量數據甚至還比不上2018年——這一年,中國的掃地機器人出貨量達613萬臺。

隨著之后兩年增速放緩,掃地機器人的國內銷量從2020年的巔峰一路走低。連帶著一度號稱“掃地茅”的頭部廠商科沃斯也掉了過千億市值。

但正所謂“墻內開花墻外香”,失去中產青睞的掃地機器人廠商們,如今紛紛卷向出海,甚至在大洋彼岸攻陷了昔日的北美巨頭iRobot。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GfK的數據,最早在2022年底,中國掃地機器人已占據海外市場近50%的份額,其中在東南亞和歐洲的市場份額分別達到68%和55%。

與之對比鮮明的是,根據Euromonitor 數據,2012年-2021年iRobot 全球銷量市占率已經從83%左右下降至30%左右。

在國產廠商的圍追堵截之下,這家被稱為掃地機器人“鼻祖”的北美巨頭可謂潰不成軍。

中國的掃地機器人品牌們,究竟贏在哪里?

海外奇襲

國產廠商目前在全球三大市場的地位,一言以蔽之就是:統治中國市場、發力北美市場、攻陷西歐市場。

先說國內市場。目前國內市場基本是中國廠商的自留地,號稱掃地機器人四小龍的科沃斯、石頭科技、云鯨、追覓占到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

掃地機器人領域,具有先發優勢的國際巨頭同樣沒能征服中國市場。

早在2015年,iRobot創始人兼董事長科林·安格爾就曾表示,“除了美國以外,未來5年之內中國將成為iRobot第二大市場”。2017年到訪中國時他又再次強調,iRobot在全球各地的掃地機器人市場都居首位,在中國市場也應該取得與其在全球市場一致的地位。結果卻是市場份額連年下跌,去年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只有不到1%。

中國掃地機器人市場發展的時間并不長。不同于iRobot早在2002年已經進入掃地機器人市場并實現一家獨大,前面提到的掃地機器人四小龍中,科沃斯曾是美國吸塵器品牌的代工廠,2006年才推出首款掃地機器人,石頭科技、云鯨和追覓則分別成立于2014年、2016年、2017年。

2016年,中國市場只賣了174萬臺掃地機器人,第二年就暴漲到了422萬臺,2018年-2020年逐漸到頂,出貨量分別是613萬臺、628萬臺、654萬臺。

再說國產廠商已經成功搶灘登陸的西歐市場。根據亞馬遜德國2023M1~M10數據,石頭科技、科沃斯、追覓、iRobot的銷售額市占率分別為17%、7%、6%、2%,增速分別是+111%、+141%、487%、66%,國產廠商基本在一路高歌猛進。

具體來看,最早出海的科沃斯,把歐洲總部設在了德國,在2017年中一度在德國市場實現登頂,占有率達34.1%。

石頭科技2023年一季度的海外出貨中,48.2%銷往歐洲,根據潮電智庫數據,2023 年1月歐洲電商市場掃地機器人銷量中,石頭科技位居第一。更早在2018年上線的 S5 系列掃地機,曾連續兩年蟬聯 eBay 德國站黑五單品銷售冠軍。

追覓則是在德國和意大利市場,市占率突破37%,位居行業第一,去年黑五期間,追覓在西南歐地區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542%,北美地區的銷售同比增長了450%。

而在兵家必爭之地的美國市場,iRobot一度占有率在80%以上,雖然依舊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但已盡現頹勢。2020年到2022年,iRobot的營收分別為14.3億美元、15.65億美元、11.83億美元,凈利潤分別為1.47億美元、3039萬美元、虧損2.863億美元,收入從巔峰跌落,利潤也由盈轉虧。

關鍵變量正是卷向海外的中國廠商。根據魔鏡Oversea數據,2022年的美國掃地機器人銷售額TOP10中,已經開始擠進3個國產品牌,到了2023年,擠進前十的國產品牌達到了5個:分別是占比達14.3%的石頭科技、安克旗下占比達6.9%的Eufy、科沃斯及其子品牌yeedi、Lefant樂帆。

而且這一次,國產廠商并非只靠性價比取勝。以石頭科技為例,根據魔鏡美國亞馬遜數據,2023年1-7月的銷量統計,iRobot在500美元以下的市場份額為30%,石頭科技的市場份額為5%;在500-800美元價格區間中,iRobot、石頭科技市場份額分別為40.40%、23.70%;但到800美元以上市場中,石頭科技市場占有率達到了57.30%,iRobot市場占有率僅為26%。

昔日巨頭抱著舊技術在低價舒適區茍延殘喘,反而是國產品牌成為了美國人眼中來勢洶洶的“洋品牌”,憑借著技術領先實現品牌溢價。

這套路,怎么聽起來這么熟悉?

隕落的巨頭

iRobot如今已經自身難保。

今年1月,在美國和歐洲反壟斷機構先后亮起紅燈后,亞馬遜和老牌家電廠商iRobot發了一份聯合聲明,宣布原定亞馬遜以14億美元收購iRobot的計劃作罷,亞馬遜為此還要付出高達9400萬美元的“分手費”。

亞馬遜總法律顧問大衛·扎波爾斯基 (David Zapolsky) 在聲明中痛心疾首:我們對此次收購未能繼續進行感到失望,合并本可以幫助IRobot更好地與競爭對手進行競爭,這一結果將使消費者無法獲得更快的創新和更具競爭力的價格。

隨后,iRobot又發了一份“降本增效”的方案,宣布裁掉約31%的員工,涉及350個崗位,連創始人科林·安格爾(Colin Angle)也辭掉了旗下Roomba掃地機器人品牌的CEO職務。

更早之前的2022年8月,亞馬遜發起收購計劃的同時,iRobot就宣布了一份裁掉約7%員工的方案。在2021財年結束之后,iRobot已經陸續裁掉了203名員工。

裁員不斷、賣身失敗,iRobot成了下山的神,如今只能徒惹嘲諷。

前英特爾公司高級行銷主管和副總裁威廉·H·達維多曾經提出過一個“達維多定律”:一家企業如果要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就必須第一個開發出新一代產品。換句話說,就是哪怕已經成為行業龍頭的企業,也必須要不斷革新自己的產品,保持技術領先。

手機行業里曾經的蘋果,如今引領風騷的英偉達,成功背后都逃不出這個定律。然而這幾年iRobot卻偏偏在掃地機器人行業錯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風口。

成立于1990年的iRobot最早是一家軍工企業,先后做過太空探索機器人、排雷機器人和戰術移動機器人 iRobot PackBot,直到2002年才開始推出Roomba品牌進軍消費市場,推出自動清潔機器人,開創性地使用“邊刷+滾刷+吸塵口”的三段式清掃結構和隨機碰撞導航技術,成為掃地機器人的“鼻祖”。

然而創始人科林·安格爾對iRobot的定位并非是一家純粹的掃地機器人制造商,是一家高科技機器人企業,因此在視覺識別和導航等技術上投入大量研發費用,其2020年的研發費用就高達1.57億美元,研發費用率達11%。

相較之下,目前科沃斯、石頭、追覓三家的研發費用率均不超過8%。

但iRobot對視覺導航的研發投入,也恰好成為其落后于行業的原因。掃地機器人長期的一大硬傷是清掃不完全與避障能力差,目前行業主要有視覺導航和激光導航兩大路線,前者通過攝像頭獲取環境信息,后者依靠激光雷達建立地圖。

早期iRobot一直依賴隨機碰撞的導航避障技術,后通過收購獲得VSLAM(視覺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專利,便一直專注走視覺導航路線并建立了一定的專利壁壘。

科林·安格爾曾在采訪中表示,采用視覺導航技術是為了控制成本,而且機器人在未來需要真正理解周圍環境,是激光技術所無法實現的。

但國內廠商卻在數年間將激光雷達推成行業主流。2016年,小米推出售價1699元的掃地機器人,首次將激光雷達技術大規模應用,背后正是如今四小龍之一的石頭科技。行業一眾廠商的迅速跟進,不僅繞開了iRobot的視覺導航專利壁壘與技術優勢,也推動了激光導航路線技術快速成熟與成本的降低。

與此同時,iRobot技術革新的緩慢也讓其陸續錯過了兩個風口:一個是自清潔,一個是全基站。

兩者都可以說源于掃拖一體機器人的出現,前者解決了清洗抹布的痛點,后者則通過增加熱風烘干、自動上下水等不同模組的方式提高使用體驗。

(來源:申萬宏源研究)

之所以說是風口,是因為歐美家庭以地毯為主、以吸、掃為主要清潔方式的習慣有了改變的趨勢。中金公司一份研報提到,美國進口的鋪地制品中,PVC地板占比從2014年的20%提升至2018年的38%,地毯則從2014年的46%下滑到2018年的36%;歐洲情況與美國類似,除PVC地板以外,地毯占比從2011年的53.35%降低至43.45%,整體的硬地面結構占比出現提升。

這一點在銷量變化上也有體現。根據開源證券研究所的一份報告,基站型機器人在西歐的滲透率已經達35%。在美國亞馬遜800美元以上的價格市場,石頭、科沃斯、追覓、云鯨等布局的全基站產品在2023年前十個月的合計份額達到85%,并且同比增長39.6%。

目前iRobot的最新市值只剩下2.4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5億元),甚至遠不及經歷暴跌后的科沃斯仍存的近200億市值。

國內卷動了

海外風光無限,國產廠商卻仍難高枕無憂。

一方面,是行業下行期不可避免的行業內卷,正在加劇賽道玩家們的壓力。以行業龍頭科沃斯為例,根據奧維云網的數據,2023年,以零售量為統計口徑,科沃斯在中國掃地機器人線上市場的份額進一步下滑至30.3%,以零售額為統計口徑,在線上市場的份額也下滑到了34.4%。

1月31日,科沃斯在“2023年年度業績預減公告”中指出,2023年,其扣非歸母凈利潤預計同比減少11.1億元至11.9億元,幅度減少68.27%至73.19%。去年上半年的財報中,科沃斯的營收增長4.7%,歸母凈利潤卻大減33.4%。

整個行業而言,2023年上半年,掃地機器人銷額同比下滑了3.66%至約47億元;銷量則下滑了5.39%至145萬臺。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既有前幾年掃地機器人的井噴式爆發太過迅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目標用戶的消費欲望與購買能力都出現危機時,已經漸趨高端的掃地機器人便成了最先被放棄的雞肋。

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掃地機器人的行業均價分別為1687元、2424元和3175元,幾乎在三年間翻了一番。

然而最直接的數據對比是,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年輕用戶線上消費能力在3000元以上的群體占比僅為9.3%。另一份調查結果更直觀展現主流消費者的價格期待:64%的消費者能接受的掃地機器人價位不超過2000元。

一如新能源車們的內卷,掃地機器人廠商也不得不卷起價格。

2023年上半年,自清潔掃地機器人的均價已經來到3124元,較去年同期下降約13%,全能款產品的價格也下滑了19%。按季度劃分的話,2022年三季度以來,自清潔掃地機器人線上銷售均價已錄得三連跌。

與此同時,廠商們的銷售成本也在激增,2023年上半年,科沃斯銷售費用達到22.97億元,同比增長23.66%;2023年前三季度,石頭科技銷售費用11.2億元,同比增長42.13%。

國內低價換不來增量,國外卻能在高端價位碾壓iRobot,海外市場自然成為廠商們競逐的對象。

往好處想,這叫增長潛力巨大。開源證券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意大利、加拿大、英國、西班牙的掃地機每百戶家庭保有量分別為13.6、4.7、3.5、20.0臺,國內的每百戶家庭保有量僅為4.6臺。

IDC就預測,未來五年全球智能掃地機器人市場出貨量將以6%的年復合增長率持續提升,預計2028年全球出貨量將接近2500萬臺。

退一萬步來說,即使中產們失去了向上的想象,開始追求消費降級,不再愿意支持品牌溢價,那也并不奇怪?,F在中產們的人生信條,已經成了“不是始祖鳥穿不起,而是優衣庫更有性價比”。

與其在國內市場互相內卷,倒不如繼續在海外市場對iRobot乘勝追擊,畢竟現在外國人的錢,可能還更好賺。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繼三蹦子后,老外瘋搶中國掃地機器人

掃地機器人在國內持續遇冷,卻在國外被搶瘋了。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范劍磊

文|智谷趨勢

號稱中產懶人家居三件套之一的掃地機器人,正在國內持續遇冷。

調研機構IDC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掃地機器人市場出貨量是1852萬臺,其中中國市場賣了461萬臺排在第一,美國市場賣了440萬臺排在第二,西歐市場賣了352萬臺排在第三,這三個市場加起來占到了全球出貨量的67%以上。

全球第一市場的寶座看似耀眼,實則461萬臺的銷量數據甚至還比不上2018年——這一年,中國的掃地機器人出貨量達613萬臺。

隨著之后兩年增速放緩,掃地機器人的國內銷量從2020年的巔峰一路走低。連帶著一度號稱“掃地茅”的頭部廠商科沃斯也掉了過千億市值。

但正所謂“墻內開花墻外香”,失去中產青睞的掃地機器人廠商們,如今紛紛卷向出海,甚至在大洋彼岸攻陷了昔日的北美巨頭iRobot。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GfK的數據,最早在2022年底,中國掃地機器人已占據海外市場近50%的份額,其中在東南亞和歐洲的市場份額分別達到68%和55%。

與之對比鮮明的是,根據Euromonitor 數據,2012年-2021年iRobot 全球銷量市占率已經從83%左右下降至30%左右。

在國產廠商的圍追堵截之下,這家被稱為掃地機器人“鼻祖”的北美巨頭可謂潰不成軍。

中國的掃地機器人品牌們,究竟贏在哪里?

海外奇襲

國產廠商目前在全球三大市場的地位,一言以蔽之就是:統治中國市場、發力北美市場、攻陷西歐市場。

先說國內市場。目前國內市場基本是中國廠商的自留地,號稱掃地機器人四小龍的科沃斯、石頭科技、云鯨、追覓占到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

掃地機器人領域,具有先發優勢的國際巨頭同樣沒能征服中國市場。

早在2015年,iRobot創始人兼董事長科林·安格爾就曾表示,“除了美國以外,未來5年之內中國將成為iRobot第二大市場”。2017年到訪中國時他又再次強調,iRobot在全球各地的掃地機器人市場都居首位,在中國市場也應該取得與其在全球市場一致的地位。結果卻是市場份額連年下跌,去年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只有不到1%。

中國掃地機器人市場發展的時間并不長。不同于iRobot早在2002年已經進入掃地機器人市場并實現一家獨大,前面提到的掃地機器人四小龍中,科沃斯曾是美國吸塵器品牌的代工廠,2006年才推出首款掃地機器人,石頭科技、云鯨和追覓則分別成立于2014年、2016年、2017年。

2016年,中國市場只賣了174萬臺掃地機器人,第二年就暴漲到了422萬臺,2018年-2020年逐漸到頂,出貨量分別是613萬臺、628萬臺、654萬臺。

再說國產廠商已經成功搶灘登陸的西歐市場。根據亞馬遜德國2023M1~M10數據,石頭科技、科沃斯、追覓、iRobot的銷售額市占率分別為17%、7%、6%、2%,增速分別是+111%、+141%、487%、66%,國產廠商基本在一路高歌猛進。

具體來看,最早出海的科沃斯,把歐洲總部設在了德國,在2017年中一度在德國市場實現登頂,占有率達34.1%。

石頭科技2023年一季度的海外出貨中,48.2%銷往歐洲,根據潮電智庫數據,2023 年1月歐洲電商市場掃地機器人銷量中,石頭科技位居第一。更早在2018年上線的 S5 系列掃地機,曾連續兩年蟬聯 eBay 德國站黑五單品銷售冠軍。

追覓則是在德國和意大利市場,市占率突破37%,位居行業第一,去年黑五期間,追覓在西南歐地區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542%,北美地區的銷售同比增長了450%。

而在兵家必爭之地的美國市場,iRobot一度占有率在80%以上,雖然依舊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但已盡現頹勢。2020年到2022年,iRobot的營收分別為14.3億美元、15.65億美元、11.83億美元,凈利潤分別為1.47億美元、3039萬美元、虧損2.863億美元,收入從巔峰跌落,利潤也由盈轉虧。

關鍵變量正是卷向海外的中國廠商。根據魔鏡Oversea數據,2022年的美國掃地機器人銷售額TOP10中,已經開始擠進3個國產品牌,到了2023年,擠進前十的國產品牌達到了5個:分別是占比達14.3%的石頭科技、安克旗下占比達6.9%的Eufy、科沃斯及其子品牌yeedi、Lefant樂帆。

而且這一次,國產廠商并非只靠性價比取勝。以石頭科技為例,根據魔鏡美國亞馬遜數據,2023年1-7月的銷量統計,iRobot在500美元以下的市場份額為30%,石頭科技的市場份額為5%;在500-800美元價格區間中,iRobot、石頭科技市場份額分別為40.40%、23.70%;但到800美元以上市場中,石頭科技市場占有率達到了57.30%,iRobot市場占有率僅為26%。

昔日巨頭抱著舊技術在低價舒適區茍延殘喘,反而是國產品牌成為了美國人眼中來勢洶洶的“洋品牌”,憑借著技術領先實現品牌溢價。

這套路,怎么聽起來這么熟悉?

隕落的巨頭

iRobot如今已經自身難保。

今年1月,在美國和歐洲反壟斷機構先后亮起紅燈后,亞馬遜和老牌家電廠商iRobot發了一份聯合聲明,宣布原定亞馬遜以14億美元收購iRobot的計劃作罷,亞馬遜為此還要付出高達9400萬美元的“分手費”。

亞馬遜總法律顧問大衛·扎波爾斯基 (David Zapolsky) 在聲明中痛心疾首:我們對此次收購未能繼續進行感到失望,合并本可以幫助IRobot更好地與競爭對手進行競爭,這一結果將使消費者無法獲得更快的創新和更具競爭力的價格。

隨后,iRobot又發了一份“降本增效”的方案,宣布裁掉約31%的員工,涉及350個崗位,連創始人科林·安格爾(Colin Angle)也辭掉了旗下Roomba掃地機器人品牌的CEO職務。

更早之前的2022年8月,亞馬遜發起收購計劃的同時,iRobot就宣布了一份裁掉約7%員工的方案。在2021財年結束之后,iRobot已經陸續裁掉了203名員工。

裁員不斷、賣身失敗,iRobot成了下山的神,如今只能徒惹嘲諷。

前英特爾公司高級行銷主管和副總裁威廉·H·達維多曾經提出過一個“達維多定律”:一家企業如果要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就必須第一個開發出新一代產品。換句話說,就是哪怕已經成為行業龍頭的企業,也必須要不斷革新自己的產品,保持技術領先。

手機行業里曾經的蘋果,如今引領風騷的英偉達,成功背后都逃不出這個定律。然而這幾年iRobot卻偏偏在掃地機器人行業錯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風口。

成立于1990年的iRobot最早是一家軍工企業,先后做過太空探索機器人、排雷機器人和戰術移動機器人 iRobot PackBot,直到2002年才開始推出Roomba品牌進軍消費市場,推出自動清潔機器人,開創性地使用“邊刷+滾刷+吸塵口”的三段式清掃結構和隨機碰撞導航技術,成為掃地機器人的“鼻祖”。

然而創始人科林·安格爾對iRobot的定位并非是一家純粹的掃地機器人制造商,是一家高科技機器人企業,因此在視覺識別和導航等技術上投入大量研發費用,其2020年的研發費用就高達1.57億美元,研發費用率達11%。

相較之下,目前科沃斯、石頭、追覓三家的研發費用率均不超過8%。

但iRobot對視覺導航的研發投入,也恰好成為其落后于行業的原因。掃地機器人長期的一大硬傷是清掃不完全與避障能力差,目前行業主要有視覺導航和激光導航兩大路線,前者通過攝像頭獲取環境信息,后者依靠激光雷達建立地圖。

早期iRobot一直依賴隨機碰撞的導航避障技術,后通過收購獲得VSLAM(視覺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專利,便一直專注走視覺導航路線并建立了一定的專利壁壘。

科林·安格爾曾在采訪中表示,采用視覺導航技術是為了控制成本,而且機器人在未來需要真正理解周圍環境,是激光技術所無法實現的。

但國內廠商卻在數年間將激光雷達推成行業主流。2016年,小米推出售價1699元的掃地機器人,首次將激光雷達技術大規模應用,背后正是如今四小龍之一的石頭科技。行業一眾廠商的迅速跟進,不僅繞開了iRobot的視覺導航專利壁壘與技術優勢,也推動了激光導航路線技術快速成熟與成本的降低。

與此同時,iRobot技術革新的緩慢也讓其陸續錯過了兩個風口:一個是自清潔,一個是全基站。

兩者都可以說源于掃拖一體機器人的出現,前者解決了清洗抹布的痛點,后者則通過增加熱風烘干、自動上下水等不同模組的方式提高使用體驗。

(來源:申萬宏源研究)

之所以說是風口,是因為歐美家庭以地毯為主、以吸、掃為主要清潔方式的習慣有了改變的趨勢。中金公司一份研報提到,美國進口的鋪地制品中,PVC地板占比從2014年的20%提升至2018年的38%,地毯則從2014年的46%下滑到2018年的36%;歐洲情況與美國類似,除PVC地板以外,地毯占比從2011年的53.35%降低至43.45%,整體的硬地面結構占比出現提升。

這一點在銷量變化上也有體現。根據開源證券研究所的一份報告,基站型機器人在西歐的滲透率已經達35%。在美國亞馬遜800美元以上的價格市場,石頭、科沃斯、追覓、云鯨等布局的全基站產品在2023年前十個月的合計份額達到85%,并且同比增長39.6%。

目前iRobot的最新市值只剩下2.4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5億元),甚至遠不及經歷暴跌后的科沃斯仍存的近200億市值。

國內卷動了

海外風光無限,國產廠商卻仍難高枕無憂。

一方面,是行業下行期不可避免的行業內卷,正在加劇賽道玩家們的壓力。以行業龍頭科沃斯為例,根據奧維云網的數據,2023年,以零售量為統計口徑,科沃斯在中國掃地機器人線上市場的份額進一步下滑至30.3%,以零售額為統計口徑,在線上市場的份額也下滑到了34.4%。

1月31日,科沃斯在“2023年年度業績預減公告”中指出,2023年,其扣非歸母凈利潤預計同比減少11.1億元至11.9億元,幅度減少68.27%至73.19%。去年上半年的財報中,科沃斯的營收增長4.7%,歸母凈利潤卻大減33.4%。

整個行業而言,2023年上半年,掃地機器人銷額同比下滑了3.66%至約47億元;銷量則下滑了5.39%至145萬臺。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既有前幾年掃地機器人的井噴式爆發太過迅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目標用戶的消費欲望與購買能力都出現危機時,已經漸趨高端的掃地機器人便成了最先被放棄的雞肋。

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掃地機器人的行業均價分別為1687元、2424元和3175元,幾乎在三年間翻了一番。

然而最直接的數據對比是,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年輕用戶線上消費能力在3000元以上的群體占比僅為9.3%。另一份調查結果更直觀展現主流消費者的價格期待:64%的消費者能接受的掃地機器人價位不超過2000元。

一如新能源車們的內卷,掃地機器人廠商也不得不卷起價格。

2023年上半年,自清潔掃地機器人的均價已經來到3124元,較去年同期下降約13%,全能款產品的價格也下滑了19%。按季度劃分的話,2022年三季度以來,自清潔掃地機器人線上銷售均價已錄得三連跌。

與此同時,廠商們的銷售成本也在激增,2023年上半年,科沃斯銷售費用達到22.97億元,同比增長23.66%;2023年前三季度,石頭科技銷售費用11.2億元,同比增長42.13%。

國內低價換不來增量,國外卻能在高端價位碾壓iRobot,海外市場自然成為廠商們競逐的對象。

往好處想,這叫增長潛力巨大。開源證券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意大利、加拿大、英國、西班牙的掃地機每百戶家庭保有量分別為13.6、4.7、3.5、20.0臺,國內的每百戶家庭保有量僅為4.6臺。

IDC就預測,未來五年全球智能掃地機器人市場出貨量將以6%的年復合增長率持續提升,預計2028年全球出貨量將接近2500萬臺。

退一萬步來說,即使中產們失去了向上的想象,開始追求消費降級,不再愿意支持品牌溢價,那也并不奇怪?,F在中產們的人生信條,已經成了“不是始祖鳥穿不起,而是優衣庫更有性價比”。

與其在國內市場互相內卷,倒不如繼續在海外市場對iRobot乘勝追擊,畢竟現在外國人的錢,可能還更好賺。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远县| 广平县| 察哈| 苍山县| 隆尧县| 手游| 安康市| 内江市| 无极县| 福清市| 冕宁县| 抚顺市| 海城市| 伽师县| 岳普湖县| 忻州市| 东丰县| 凌源市| 建德市| 铁力市| 兰西县| 鄂尔多斯市| 灌阳县| 丹寨县| 雅安市| 云梦县| 余姚市| 舟曲县| 仁寿县| 澄迈县| 项城市| 无锡市| 邮箱| 宁陵县| 江源县| 大英县| 齐河县| 当雄县| 新乡县| 苏尼特右旗| 嘉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