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楊繼云
高瓴最新出手了。
投資界獲悉,微創醫療日前發布公告,宣布獲得來自高瓴等的1.5億美元(超10億人民幣)可換股定期貸款融資——這意味著,公司終于拿到資金來償還即將到期的債務。
微創醫療成立于26年前,2010年在港交所上市,此后曾獲得高瓴大手筆增持。經歷了一段高光時期后,近幾年微創醫療連續虧損,出現了債務高懸的景況。可以說,高瓴相助于微時。
此次此景,讓人不勝感慨。而更多的公司可能就沒有這么幸運了,2024年全球企業破產一幕幕不斷上演,大批公司最終倒在了資金斷裂的漩渦中。
高瓴輸血,這家公司又獲10億元
微創醫療暫時松了一口氣。
根據公告,包括高瓴和常兆華旗下Jumbo Glorious在內的貸款人(投資方),同意向微創醫療提供本金總額為1.5億美元,年利率為5.75%的美元可換股定期貸款融資,轉股價是7.46港幣。預計所得款項凈額約1.45億至1.95億美元,將用于償還債務、支付費用及一般企業用途。
據悉,如果滿足某些條件,貸款人可能追加5千萬美元的彈性選擇權——這意味著,如果該選擇權被全部行使,貸款人的貸款本金總額將達到2億美元。同時,企業也正與多家金融機構溝通,預計將獲得超3億美元信貸支持。
此時正值微創醫療債務危機時刻。短期內,公司將有兩筆需償還的欠債:需在2024年6月到期贖回的本金額為4.48億美元的可換股債券,以及需于2024年到期償還的短期銀行借款2.95億美元。與之相對,截至2023年末,微創醫療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0.20億美元,現金流吃緊。
不難看到,通過此次可換股定期貸款融資,微創醫療將在實質層面緩解公司當前的現金流和債務壓力,并為后續戰略調整提供了財務緩沖,一定程度上解了燃眉之急。
但是,這并非一場無條件的「輸血」。
根據雙方協議,微創醫療承諾在2024年底前虧損不超過2.75億美元,2025年中虧損不超過1億美元,2025年底虧損不超過5500萬美元,2026年中盈利不少于4500萬美元,2026年底盈利不少于9000萬美元。
這意味著微創醫療需要在2024年減虧56%,2025年要在此基礎上,再次大幅減虧80%。如果未能達到承諾的業績,債權人有權要求微創提前償還5000萬美元貸款,并支付利息等等。
顯然,這是高瓴和微創醫療溝通、博弈后的一個結果。背后的邏輯,也許是高瓴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推動公司戰略方向的轉變,由不顧一切投入、擴張導向型向業績利潤導向型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
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一場硬仗
追溯起來,微創醫療于1998年在上海張江成立,是一家高端醫療器械集團,業務覆蓋心血管及結構性心臟病、電生理及心律管理系統、骨骼與軟組織修復科技等12大業務集群。公司于2010年成功登陸港交所,此后曾有過一段輝煌時期。
而高瓴與微創醫療的淵源,還要從2020年說起——
彼時3月,高瓴宣布以每股13.5港元增持微創醫療4773.4萬股,耗資6.45億港元。大手筆增資后,高瓴成為微創醫療第4大股東。
不僅如此,在公開增持后,高瓴旗下另一個基金又通過定增拿到微創醫療6600萬股股份。自此,高瓴和微創醫療深度綁定,還直接入股了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微創心律這幾家微創系子公司。
正是在此信任基礎下,當微創醫療進入償債倒計時,高瓴決定輸血,試圖幫企業渡過難關。而高瓴的這次出手,也客觀上為微創醫療提供了新的流動性。
不過,對于微創醫療來說,挑戰還在后面。
根據微創醫療2023年年報數據,公司公司全年營收9.5億美元,同比增長15.8%;毛利5.3億美元,同比增長6%;年內虧損6.48億美元,虧損程度再擴大10.4%。這已經是微創醫療連續虧損的第四年。
究其原因,提供多元化產品組合的微創醫療,部分業務仍處于投入期,研發投入大、匯報周期長但造血能力有限,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此外,微創醫療近年來一直對旗下子公司進行分拆上市,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微創腦科學、微電生理等均已成功IPO,但部分盈利較差的子公司在合并至公司報表后,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局面。
現在,雖然微創醫療等來了高瓴的援手,但真正的挑戰在于微創醫療能否抓住這次機會,通過改善經營和提升業績,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在此過程中,投資方的“白衣騎士”精神雖然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公司最終能否成功走出虧損的困境,還需要微創醫療自身的努力和市場的驗證。
接下來,依然是一場硬仗。
2024,警惕現金流
微創醫療的困境并非個例。此時此刻,無論一二級市場,一大批昔日明星公司正在經歷著一段至暗時期。
放眼望去,被債務壓垮的公司成批倒下。最新一幕便是新銳運動品牌Outdoor Voices宣布關閉所有線下門店,并裁撤線下門店員工,只保留線上銷售渠道。前員工向媒體透露,Outdoor Voices計劃在未來幾周內申請破產。
無獨有偶,今年3月,曾市值180億的潮牌Superdry被曝瀕臨破產,正在關店大裁員;與此同時,知名潮牌Champion也被母公司掛牌出售,最終以10億美元賣給了ABG集團——這將緩解Champion母公司HanesBrands巨大的財務壓力。
稍早前,今年1月,另一家曾估值130億的明星獨角獸InVision也宣布將在年底停止運營。這曾是創投圈的現象級項目——在融資路上開掛一舉融到F輪,身后集結了包括Tiger Global、Accel、Spark Capital等一眾知名風投機構,但在2018年之后,InVision再也沒有宣布過融資,最終資金鏈斷裂。
細數下來,這一份名單還很長很長。回望這幾年,倒下的企業幾乎都有相同的命運:擁有過鮮花和掌聲,但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燒光了融來的錢,缺少或者失去盈利能力,最后資金流斷裂。
這也給所有創業公司敲響了警鐘。
“現金為王”是企業財務管理重要理念,它強調了現金在企業運營和發展中的重要性——有效的現金流管理是保障企業生存的關鍵。據Intuit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61%的小型企業都面臨現金流問題。
一旦資金斷裂,結果足以壓垮任何一家巨無霸。畢竟,并非誰都能等來“白衣騎士”,自強則萬強。
2024,活下去,便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