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4月9日,廣州第十屆國際投資年會舉辦。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此次投資年會各區分會場共簽約266個項目,金額超過4700億元。低空經濟及現代物流、汽車及智能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數字經濟、智能制造均是未來重點布局的賽道。
數據顯示,2024年1-2月,廣州新設外商投資企業1000家,增長56.7%。全市實際使用外資73.56億元人民幣,其中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23.02億元,增長1.4倍。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44.54億元,增長12.4%;反映新質生產力(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經濟活動)實際使用外資64.59億元,增長31.5%。
作為廣州第一大支柱產業,汽車是吸引外資巨頭加碼的重頭戲。2023年以來,采埃孚廣州技術中心總部一期全面竣工,具備核心工程技術研發能力;現代汽車海外首家氫燃料電池系統基地“HTWO廣州”全面量產,規劃年產氫燃料電池系統達6500套。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一路領先的外資供應商,不會坐視中國汽車電氣化和智能化的紅利,投入資金資源的同時,也加大了智力資源的投入,進一步凸顯核心研發本地化和全面供應鏈本地化特點。2023年,廣州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實際外資近170億元,占全市35%;高技術產業實際外資255億元,增長11.9%。
截至4月,共有340多萬戶經營主體、4萬多家外資企業、345家世界500強企業在穗投資發展。
核心研發本地化
戴德梁行環球董事、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趙錦權告訴界面新聞,疫情之后,全球供應鏈有很大的變化,“經歷了疫情期間的斷鏈之后,產業布局也有所改變。以前會集中在成本低的地方,現在會分拆成不同的板塊,放到不同的國家里面,這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有越來越多核心研發板塊放到了廣州。2023年8月,采埃孚華南地區首個研發中心(中國第四個研發中心)在廣州開業,并在廣州開建了中國第二家汽車電子工廠。
汽車電氣化和機械智能化是采埃孚當前面臨的關卡。今年1月,為向電動化轉型,采埃孚宣布裁掉德國總部1/4員工。
采埃孚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汪潤怡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指出,研發中心注重于軟件和系統的開發,涵蓋了乘用車各方面的研發,包括制動、轉向、底盤零部件、車身運動控制系統。此外,也涵蓋電驅動、自動駕駛、主動安全系統、被動安全系統等核心技術。
電驅動是采埃孚的核心技術支柱之一。此前,采埃孚集團董事、亞太區負責人斯蒂芬·馮·舒克曼受訪時提到,在中國的目標是為主機廠提供完全本地化的電氣化動力總成系統,且已經成功實現采埃孚首個800伏碳化硅電驅動系統的量產。他形容在中國市場的機遇是“電驅動、智能底盤和自動駕駛領域”。
汪潤怡進一步指出,廣州電子工廠主要面向道路高級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預計明年年初可以達到量產,“2020年到2023年,我們已經在廣州落戶了好幾百個工程師。”
銷售、生產到研發
80年代開始,汽車外企開始進入廣州市場。彼時,廣州更多是一個銷售和生產的角色。
1985年,法國標致汽車于成立了廣州標致汽車公司,廣州嘗試通過合資合作方式發展汽車制造業。但當時標致汽車公司對廣州及國內汽車市場發展前景期望不高,汽車零部件大部分采用進口組裝生產方式,未能帶動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集聚發展。
自1998年本田汽車進入廣州以來,日系汽車企業的相繼入駐使得廣州快速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之一,但也導致廣州汽車零部件供應鏈形成較為封閉的體系,不利于非日系汽車零部件企業進入廣州,對內資汽車零部件企業的輻射帶動亦不明顯。這一狀況隨著廣汽乘用車、北汽乘用車、廣汽比亞迪等自主品牌的發展而有所改善。
汪潤怡告訴界面新聞,跨國企業經歷了一個在中國銷售、在中國生產、在中國研發的變化:“過去5-10年,很多外企開始在中國研發,但一般集中在運用研發上,而明天的發展應該是在核心研發上。中國消費者對高新技術的需求極其旺盛,我們也發現很多高新技術都會首發出現在中國,就意味著我們的核心研發也應該逐漸進入中國,或者由中國來研發出這些新產品再推銷世界。”
本土供應鏈優勢
在研發之外,采埃孚也在廣州拓展了采購中心,加強全面供應鏈的本地化。據介紹,這是全球供應鏈的采購中心,“為了運用好華南地區在電子、半導體、軟件方面供應鏈的優勢,是額外的一個建設。”
某種程度上,外資在廣州的投資格局,是基于傳統制造優勢和新產業增長風口的融合。汪潤怡指出,產業鏈上游,廣州具備廣汽和日系合資企業的基礎,近年來汽車電子、半導體、軟件和系統方面也有相對完善的供應鏈。
2023年6月,現代汽車集團“HTWO廣州”開始全面量產。這是集團海外首家氫燃料電池系統研發/生產/銷售基地。這幾年來,現代汽車集團同樣也在開發和銷售全品類的新能源汽車,包括BEV、FCEV、PHEV、HEV。
現代汽車集團中國區總裁李赫埈指出,HTWO廣州計劃今年與廣州本地氫能上下游企業合作,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試點運營。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跨行業選手加碼智能汽車的投資。2022年,松下集團發布了健康智能住空間、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和智能制造三大在華重點事業領域。日本松下集團中國區總裁趙炳弟向界面新聞指出,這也對標廣東處于轉型發展期、工業轉型升級的課題,近年不斷加強在中國的本地研發力度。
2020年之后,松下對中國18個事業基地進行了新建和擴建,其中就包括廣州番禺區和黃埔區的工廠。
2023年9月,松下電子材料(廣州)有限公司新增的第四工廠在廣州開發區開工投產。據介紹,該工廠主要生產的是應用于5G等通訊行業的雙面敷銅板,產品可應用于通訊、汽車、手機等行業,這家工廠還是松下集團該領域唯一擁有研發中心的海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