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慧東
德新科技(603032.SH)2023年年度報告顯示,公司去年實現營收5.62億元,同比減少3.45%;歸母凈利潤1.08億元,同比減少34%。
這一業績表現大幅低于機構此前預期。天風證券研報顯示,考慮到比亞迪等下游需求相對較弱,將公司2023、2024年的歸母凈利潤預測由5.60億元、8.19億元調整為4.18億元、6.32億元,預計2025年歸母凈利潤為8.91億元。
與此同時,德新科技今年一季度業績也在大幅下滑。公司同日披露的一季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虧損1100萬元到1600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1.18億元到1.13億元,同比下降115.74%到110.82%。
公司稱,本期業績預虧的主要原因系目前所處行業正處于周期底部。受行業周期及下游價格戰的影響,公司與供應鏈中大部分企業一樣,業績均處于逐季遞減的困境中,下游電池廠庫存水平居高不下,開工率持續低迷,公司出貨量隨下游市場波動較上年出現下降。疊加業內產能過剩、競爭加劇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公司業務規模、訂單價格以及訂單量均出現一定程度下滑,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利潤空間,導致公司盈利能力下降。
德新科技原名為德新交運,主營道路運輸業務。2021年,德新交運以超6億元價格收購東莞致宏精密100%股權,從而新增鋰電池裁切精密模具業務,目前形成了以動力電池中刀片電池切刀產品和消費電子電池中疊片電池裁切模具為代表的核心產品。2021年至2022年,公司業績曾現大幅增長,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0.71億元和1.63億元。
德新科技的支柱業務鋰電池裁切業務利潤空間承壓深重。2022年,上市公司核心子公司東莞致宏精密實現營收5.42億元、凈利潤2.17億元,2023年則分別為5.06億元、1.84億元。
從毛利率來看,2023年,占比上市公司總營收九成的精密制造業務不但營收規模同比萎縮6.79%至5.05億元,營業成本卻上升34.9%至2.36億元,毛利率比上年減少14.47個百分點至53.22%。
整個2023年,鋰電產業鏈都處于去庫周期。但目前從企業排產的數據來看,鋰電池去庫周期即將結束。根據自媒體“數說新能源”數據,3月份,全球主要電池企業排產合計82.08GWh,環比增長38.74%。國內TOP3企業排產同比增速均在29%以上,環比增速均在38%以上。不過,產能過剩造成的鋰電價格戰,已經使產業回暖紅利進一步向頭部企業聚集。
另外,天風證券2023年7月發布的研報提出,公司基于裁切磨具所累積的技術及客戶優勢,積極拓展涂布模頭業務,開發出多款高精密擠壓涂布模頭,并已實現狹縫式擠壓式模頭的批量供貨,新客戶持續拓展中。考慮到涂布模頭存在國產替代趨勢,新增+替換需求未來有望給予公司廣闊的業績增長空間。
雖然涂布模頭行業前景較好,龍頭企業曼恩斯特(301325.SZ)去年凈利預增最高超77%。但該行業技術門檻也較高,而德新科技2023年的研發投入合計0.32億元,占總營收的5.63%,尚不及2022年的研發投入額0.37億元。
股東戶數方面。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股東戶數為3.14萬戶,較上期(2023年12月31日)增加4160戶,增幅達15.30%。德新科技股東戶數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根據Choice數據,截至2024年3月31日電力設備行業上市公司平均股東戶數為4.53萬戶。其中,公司股東戶數處于1.5萬~3.5萬區間占比最高,為28.02%,德新科技也處在該區間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