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張曉迪
年報連續三年出錯,在A股市場并不多見。
4月8日晚,金達威(002626,SZ)發布公告稱,公司在對定期報告進行復核、檢查中發現,2020年和2021年年度報告中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計算錯誤,2022年年度報告中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計算錯誤。
更令人意外的是,4月9日,金達威股價收漲4.28%,報收14.86元。
根據公告,2020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由28.32%更正為30.22%;2021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由19.69%更正為21.67%;2022年基本每股收益由0.43元/股更正為0.42元/股,稀釋每股收益由0.43元/股更正為0.42元/股,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由6.27%更正為6.56%。
此事并沒逃過監管處罰。4月9日晚,金達威公告稱,收到證監會廈門監管局警示函。
據警示函,上交所指出,金威達以前年度定期報告披露的相關財務指標不準確,違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相關條例, 根據這些條例規定,廈門監管局決定對金威達及實控人洪航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督管理措施,并根據《證券期貨市場誠信監督管理辦法》將相關情況記入誠信檔案。
廈門監管局要求,金達威及相關責任人員應認真汲取教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信息披露質量,杜絕此類行為再次發生,并在收到本決定書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向其提交書面報告。
官網介紹,金達威成立于1997年11月,2011年10月28日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其業務主要為保健品、運動營養品制造、銷售。
年報連續三年出錯,在A股市場并不多見。知名財稅審專家、江蘇四維咨詢集團首席咨詢師劉志耕對界面新聞分析,出現這樣的差錯,說明該公對信披工作可能缺乏一套規范有效、切實可行的信披內控流程;
即便該公司即使制定了相關書面的內控制度,但實際執行過程中沒有真正依據制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約定俗成的規范流程,相關內控制度及流程要求僅是形式主義的擺設;
即使制定了書面制度,也有了規范的流程要求,但在實際執行中可能未能保持始終如一認真執行。如在時間緊迫時因倉促而不再全面認真履行復核、審核、審批等程序,或因領導任性或時間緊迫直接通知先對外披露,后補簽字,從而導致出錯。
此外,劉志耕稱,在具體環節上,可能是各環節相關人員形式主義、敷衍應付、不負責任,只要第一環節的經辦人員起草好相關信披文稿,其后的復核、審核、審批等都僅是履行簽字程序,讓簽字儀式認認真真走過場,而復核、審核、審批等程序則不再履行,從而導致出錯。這種情況較常發生。
劉志耕還指出了另外兩種可能,一是從制度設計開始,就沒有對信息披露出現差錯予以處理處罰的規定,或雖有,但處理處罰太輕或根本沒有執行,導致相關人員對信披沒有責任心和嚴肅性;
二是相關經辦人員對信披業務不熟練或專業能力不足,不能勝任信披工作,導致容易出錯。
那么,上市公司信批出現這樣的問題,具體應由誰來承擔責任?對此,劉志耕稱,這種情況下出現的錯誤,既有會計責任也有審計責任。由于相關會計報表最終經過了審計人員的審核,所以,從該意義上講,審計責任似乎應該大一些;但從該公司是會計報表編制主體的角度來看,該公司的責任似乎又大一些。事實上,由于兩者責任的性質不同,所以,很難比較兩者責任的大小。
此事雖不重大,但連續三年持續犯同一錯誤,令人費解。劉志耕稱,作為上市公司,對不復雜且很小的財務事項都做不好,說明公司的內部管理和控制存在問題,或說明該公司相關人員的水平、能力或責任心有問題,影響公司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金威達業績扭轉下滑頹勢,增速明顯。
據其4月8日披露2023年業績快報,2023年,金威達實現營業收入31.03億元,同比增長3.10%;實現歸母凈利潤2.77億元,同比增長7.50%。
而此前的2021年、2022年,金達威均出現凈利潤下滑的情況。2021年,因全球供應鏈嚴重瓶頸、原材料價格上漲、運費飆升等多種外部挑戰,金達威實現凈利潤7.89億元,同比下降17.76%。2022年,金達威業績進一步下滑,營收下滑16.78%;凈利潤大幅下滑67.44%。
金達威表示,受益于全球保健品市場的增長,公司保健品成品銷售收入和效益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雖然輔酶Q10原料產品市場價格有所回落,但產品銷量創歷史新高;維生素A產品市場需求下降,供給增加,產業處于去庫存過程,市場價格大幅下跌、產品銷量減少。與此同時,2023年度金威達未計提商譽減值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