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代財經 郭美婷
編輯|林銘銘
近日,一則“注銷手機號等于出賣自己”的話題發廣泛關注。起因是安徽省銅陵市公安局民警“徐督督”日前在社交媒體賬號發布的科普視頻。
“注銷手機號等于出賣自己,隨手注銷的手機號很可能造成財產損失。當手機號不用或者不想用了,去營業廳注銷,過一陣運營商會重新將手機號投入市場銷售。下一個用你手機號的人,可以用手機驗證碼登錄你的支付寶、微信等各類軟件,后果不堪設想。不妨多做一步將相關綁定此手機號的軟件統統解綁,以及銀行卡預留的手機號也一定要修改,這樣就能做到萬無一失。”“徐督督”在視頻中表示。
近年來,注銷手機號后未及時解綁相關軟件帶來的風險屢見不鮮,早在2016年和2018年,就有法院公布過類似案件,均給受害人帶來了一定財務損失。
4月7日,時代周報就手機號注銷流程、如何被二次售賣等問題咨詢三大運營商客服。
中國電信對此回應稱,回收后的號碼將在90天后再次投入號碼池售賣,中國聯通方面客服則表示注銷后的號碼會在一段時間后投入市場,具體時限以公司處理結果為準。
中國移動相關負責人回應時代周報稱,中國移動號碼在銷戶后存在90天冷凍期,冷凍期內客戶仍可找回本人號碼繼續使用,90天冷凍期后號碼會再次進入號碼庫用于后續向市場投放。
01 “二次號碼”隱患頻現
“經常會陌生電話打進來,偶爾還會有外賣信息、銀行信息發過來。”林女士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表示,她曾飽受“二次號碼”的騷擾。
去年9月前后,林女士開通了一個新的手機號碼,彼時林女士從運營商的可選手機號碼中選取了一個,當時并未被營業廳工作人員告知該手機號為“二次號碼”。
在最初換號的那段時間里,林女生并未在該號碼卡導入手機通訊錄,但經常有陌生電話打進來。有一次她試著接通,對面的外賣小哥卻質疑為什么訂餐后為什么不接電話,可是林女士并未訂購外賣,甚至新手機還沒有裝外賣軟件,溝通之后才發現可能之前號主在平臺綁定的手機號未變更。
時代周報也在社交媒體和投訴平臺上發現,有不少網友反饋使用二次放號號碼后遭遇類似的問題,例如被上一任機主產生的欠費拖累無法使用支付寶,收到非本人的借貸信息,新手機號碼注冊的社交賬號已被其他賬號綁定等。
“二次號碼”不僅可能遭到前任機主的“遺留問題”的騷擾,更有甚者可能會帶來財務上的損失。
早在2016年,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的一起案例稱,原告阿飛(化名)用新辦手機號登錄支付寶賬號,后往該賬號轉賬一萬元。然而,由于無法驗證支付密碼,致使她不能使用賬戶內款項。無奈之下,阿飛報警并求助支付寶公司,竟發現該賬戶是前機主阿華的。
聯系不到前機主,也無法與支付寶公司達成劃扣協議,焦急萬分的阿飛以“支付寶公司的支付功能有缺陷導致其轉賬錯誤,且事發后支付寶公司拒絕將涉案錢財予以劃撥均侵犯了其對涉案款項的所有權”為由,一紙訴狀將支付寶公司告上了法庭,請求支付寶公司承擔償還責任。
法院認為,阿飛的轉賬錯誤,是由于自身操作未盡謹慎注意義務所致。阿飛關于支付寶公司的系統存在缺陷的主張證據不足。法院最終對阿飛的訴求不予支持。
另外,河南省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也曾在2018年公布過一起案例。該案例稱,被害人殷某的女兒曾使用過一手機號碼,并用該手機號注冊了某訂餐平臺賬號,該賬號綁定了殷某的銀行卡,后殷某女兒將該手機號銷號,銷號后沒有將銀行卡解綁。
2016年8月10日,被告人劉某申請辦理了該手機號。后劉某在發現該手機號注冊有該訂餐平臺賬號,已綁定了銀行卡,且只需輸入手機驗證碼即可支付的情況下,多次秘密使用該平臺賬戶消費,致使殷某銀行卡中累計損失人民幣4700余元。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在虛擬的空間如何驗證一個人的真實身份,特別是網上銀行這類應用。久而久之,手機號碼認證就成為了普遍使用的手段,因為它便捷、便利,而且手機號碼已經實現了實名制,這樣就構建了實名驗證的鏈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教授左曉棟告訴時代周報,在某種程度上,上述情況意味著能驗證碼的手機號碼,成為了一個人在網上的真實身份,如果說這個號碼不適用了,而沒有在各大互聯網平臺解綁,那么就會帶來身份仿冒的風險。
02 手機卡的“前世今生”
一張手機卡從銷號到最終二次流入市場,要經過哪些流程?
4月7日,時代周報通過電話咨詢三大運營商客服得知,用戶注銷手機號碼,可以先取消與號碼綁定的寬帶服務、購機合約等,隨后線上直接辦理注銷或后續由注銷專員聯系辦理即可。
“屆時我們會清空您的號碼數據,經過3個月左右(90天)的冷凍期后,重新再放出來售賣。”中國電信客服表示。
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官方客服也回復稱,注銷后的號碼會在一段時間后投入市場,但問及具體期限時,兩家客服均表示以公司處理結果為準。
時代周報將自己幾年前注銷過的中國移動的號碼交給客服查詢,發現該號碼目前已經有其他人在使用。
但事實上,由于人口基數巨大和號碼資源有限,“二次放號”其實是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和《電信服務規范》規定:用戶在欠費30日內未交費的,電信服務商可暫停相關服務,即“停機”;在停機后60日內仍未交費的,可終止服務,即號碼注銷;號碼注銷后至重新啟用(二次放號)的時間至少為90日,稱為“凍結時限”,時限過后號碼即可再次放出。
運營商客服提醒,如果有用戶使用手機號碼綁定了部分平臺賬戶,運營商是無法獲取到這方面信息的,需要客戶自行將綁定手機號碼的賬號一一解綁。
“一般而言,現在很難單純地通過驗證碼登錄銀行等APP,需要身份證驗證、人臉識別等信息。因此,號碼雖是相同的,但身份信息不一致也很難實現登錄。”中國移動客服回應稱,若是用戶注銷了手機號卻忘記將平臺解綁,無法收到驗證碼登錄平臺,則可嘗試向平臺尋求幫助。
時代周報就此詢問了淘寶、美團等平臺客服。淘寶客服表示,遇到相關情況的用戶可通過提供淘寶賬戶名稱、賬戶實名驗證等方式找回賬號。美團則提供了“無需驗證碼換綁”的渠道。
清律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熊定中向時代周報分析,由“二次號碼”導致的麻煩,理論上運營商和互聯網平臺都沒有責任,前者是依法依規地處理注銷后的號碼,后者則一般在用戶協議中會要求用戶如果更換手機號碼需及時解除關聯。消費者確實應當把自己所有關聯的互聯網平臺的賬號給解除掉。
“當然,出現這種情況的實際原因可能是現在注冊賬號非常容易,但注銷賬號比較難,而且確實現在用戶們使用了太多的APP,導致用戶難以在更換手機號時一一解除。”熊定中表示,從法律的角度來說,可能還是要靠用戶做好自我管理。
但世輝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新銳認為,這并不意味著電信運營商和第三方平臺理應放任用戶作為消費者獨自承擔這一困局。同樣基于《電信服務規范》的要求,用戶申請辦理電信業務時,電信業務經營者應當向用戶提供該項業務的說明。電信業務宣傳資料應針對業務全過程,通俗易懂,真實準確。即電信運營商理應事先向用戶說明該號碼為二次放號,以幫助消費者明確并規避該號碼潛在的風險。
03 如何防范?
時代周報從多名專家處了解到,目前,個人仍然是防范“二次號碼”帶來風險的“第一道防線”,一旦手機號碼不再使用,必須及時解綁。
另一方面,運營商也能提前對這類現象做一定防范舉措。
據了解,為解決注銷手機號可能帶來的風險,目前行業主管部門和通信企業已著手建立數據互通平臺,協調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間的信息互通和賬號管理。
此前,工業和信息化部推出了“一證通查”服務,并在去年底升級為“一證通查2.0”,可以實現全國互聯網賬號“一證通查”。
據了解,用戶可以通過“工信微報”“工信部反詐專班”“中國信通院”等微信公眾號,以及支付寶“一證通查”小程序等方式找到查詢入口,填寫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后六位和驗證碼后,即可查詢。查詢結果在48小時內通過統一的短信端口回復。目前,“一證通查”可以查詢16個互聯網應用賬號注冊情況,包括微信、QQ、淘寶、閑魚、釘釘、支付寶、百度、快手、抖音、京東、美團等。
截圖自“一證通差”小程序
另外,中國聯通相關人士對時代周報表示,中國聯通手機號碼投放、注銷、回收等相關管理均按照國家有關管理規范要求開展。
中國聯通方面表示,當用戶注銷號碼時,中國聯通營業廳服務人員和業務受理單(免填單)上會提醒用戶及時解除相關互聯網應用(APP)綁定,避免個人信息泄露。同時,中國聯通在工信部碼號服務推進組指導下,與部分主流互聯網企業建立了信息共享通道,為遺忘注冊APP情況的用戶提供免費查詢和清理服務。用戶可登錄中國聯通APP,通過“一號通查”服務,申請注冊清理。未來,中國聯通希望能有更多的互聯網企業可以加入到此服務機制中,共同保障用戶信息與財產的安全。
中國移動相關人士則告訴時代周報,在工信部指導下,中國移動開發了二次號碼解綁服務,一是在號碼再次投入市場前,會通知已接入的互聯網應用廠商,對之前的賬號進行解綁,目前已覆蓋支付寶、淘寶、抖音、頭條、美團、大眾、B站、唯品會、珍愛網、拍拍貸、快手11個應用。二是在用戶開卡后還可自助解綁,目前已覆蓋淘寶、美團/大眾點評、抖音、今日頭條、小米商城、微博、京東、支付寶、愛奇藝、知乎、360安全衛士、貝殼/鏈家、小紅書15個應用,自助解綁功能即將上線中國移動app。
后續中國移動將在工信部的指導下繼續擴大二次號碼解綁服務覆蓋的應用范圍,力爭全面覆蓋生活、社交、金融、工作等領域,為客戶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服務。同時,中國移動也將進一步加強客戶營業廳銷號前的解綁提醒,也請廣大用戶在注銷號碼前主動解綁、更換各類應用關聯的手機號碼,尤其是社交、金融等應用,以免影響個人使用與信息、資產安全。
中國移動方面還表示,如果不明原因收到自己目前未使用的App、銀行發來的短信,請提高警惕,及時聯系相關企業、銀行等查詢個人信息情況。
王新銳認為,除了電信運營商的提前告知外,還可以加大電信運營商與各行業應用間信息的互聯互通建設,以期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號碼注銷與應用解綁的同步性;另外,利用目前已有第三方技術可以幫助互聯網平臺對二次號碼進行驗證,在客觀存在二次放號信息泄露風險的背景下,理解如第三方平臺盡合理努力采取相應措施,區分二次號碼,對二次號碼進行新的賬戶注冊,亦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信息泄露;同時,加強宣傳提醒力度,提醒廣大用戶在更換手機號碼前,應將與原手機號碼綁定的銀行、社保、互聯網等服務以及原號碼注冊支付、社交、郵箱等賬號進行解綁、注銷或者變更,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最后,用戶個人在使用新號碼前,應與電信企業確認號碼是否曾被他人使用,強化風險意識。
“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寄希望于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身份驗證方案,來替代手機身份驗證,這需要各方繼續努力。”左曉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