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翟瑞民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2024年4月8日,河北省人民檢察院發布消息,邯鄲市肥鄉區初一學生王某某被殺害案,最高人民檢察院已對3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核準追訴。此舉凸顯我國正在加大對未成年人嚴重刑事犯罪的追責力度。
消息稱,3月10日,邯鄲市肥鄉區初一學生王某某被殺害。3月11日,涉案的張某某、李某、馬某某3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機關全部抓獲。檢察機關高度重視,依法提前介入公安機關偵查活動。3月21日,邯鄲市肥鄉區公安局對涉嫌故意殺人罪的張某某、李某及馬某某提請檢察機關核準追訴。
檢察機關審查認為,張某某、李某及馬某某3人作案時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故意殺人致被害人王某某死亡,情節惡劣,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第3三款的規定,河北省檢察機關逐級層報最高檢對張某某、李某及馬某某核準追訴。近日,經最高檢審查,依法決定對犯罪嫌疑人張某某、李某及馬某某核準追訴。
未成年人不會被判處死刑
消息顯示,河北三少年殺害同學案發11天后警方已提請檢察機關核準追訴,此后半月多時間內,申請程序歷經河北省檢察院和最高檢兩級審查,并最終由最高檢快速核準。
這是近一個月來最高檢核準追訴的第二起未成年人刑事犯罪追訴案件。
此前,據紅星新聞報道,2022年9月,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某13歲未成年人劉某涉嫌用殘忍的方式殺害8歲女童,2024年2月4日,劉某因涉嫌故意殺人罪一案由甘肅通渭縣人民檢察院向通渭縣人民法院提起公訴,3月20日,該案改由定西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最高檢核準同意追訴其刑事責任。
“以往大多數未成年人犯罪追責案件,基本上實行教育和挽救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這兩起案件的核準追訴,可以看出最高檢對于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追責力度,反映出這兩起致人死亡案件的惡劣程度,同時也是加大力度保護未成年人受害人的體現?!北本┦芯熉蓭熓聞账匣锶艘χ径仿蓭煂缑嫘侣劚硎尽?/span>
“王某某被殺害案發生后,最高檢曾表態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這已表明了最高檢對該案件的基本態度,也就是要嚴懲嚴辦。”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犯罪教研室主任皮藝軍教授對界面新聞表示。
界面新聞日前從最高檢獲悉,2024年3月20日至21日,最高檢黨組書記、檢察長應勇率調研組在寧夏調研時強調,要加強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堅持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對未成年人實施的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等嚴重犯罪,符合核準追訴條件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皮藝軍指出,從法律上來說,最高檢核準追訴以后,12-14周歲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才能被起訴,未來可能會被判處徒刑,但是不會出現死刑,因為我國法律明確規定,18歲以下不能判處死刑。
姚志斗也認為,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國不適用死刑,也不適用死刑緩期兩年執行,所以可以肯定該案犯罪嫌疑人不會被判處死刑,“將來量刑需要法院最后結合案件的證據細節和犯罪事實、情節及嫌疑人的態度等等綜合評判,但可以肯定的是,對于本案中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我國刑法明確規定應當從輕減輕處罰?!?/span>
河北省檢察院4月8日發布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何挺的解讀文章指出,追究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低齡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需要符合下列條件:實施的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犯罪行為;客觀上需要造成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等后果;對行為和行為人進行主客觀相結合的審查后需要達到情節惡劣的標準;程序上需由案發地檢察機關層報最高人民檢察院,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后啟動刑事追訴程序,并最終由人民法院進行判決。
據介紹,自2021年3月以來,最高檢按照刑法規定,對上報的低齡未成年人嚴重暴力犯罪案件依法開展核準追訴工作,對其中犯罪情節惡劣,符合核準追訴條件的案件已依法予以核準追訴,對于未核準的案件也開展了相應的矯治教育和被害人救助保護工作。
亟待建立少年司法制度
最高檢相關負責人2023年6月曾介紹,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總體呈上升趨勢,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占比上升。
據最高檢數據,2018年至2022年,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人犯罪32.7萬人,年均上升7.7%;其中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從2018年4600多人上升至2022年8700多人,年均上升16.7%。檢察機關5年共起訴涉嚴重刑事犯罪未成年人17.9萬人。
其實,刑法有條件下調刑事責任年齡后,對于12-14周歲未成年人犯罪該如何適用核準追訴程序,法律界仍存在諸多爭議。
姚志斗表示,建立核準追訴制度,不僅要考慮到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齡、罪名和犯罪情節等法律層面,還要考慮到社會效果及未成年人的權益保護問題。他指出,針對低齡段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并不能“一刀切”地直接像成年人犯罪一樣判刑懲罰,還是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分層分級的早教育、早干預、早引導,進行預防和治理。
此外,他認為,從目前的犯罪案例來看,低齡段未成年人犯罪暴力性及團伙性等特點較明顯,法律也應繼續完善,有針對性出臺懲治與矯正相關法律法規。對于未成年人犯罪,除已有的兩個追訴條件外,其他惡劣、暴力或對未成年人受害人造成嚴重后果的犯罪,是否有必要納入核準追訴范圍,也值得考慮。
北京師范大學未成年人檢察研究中心主任宋英輝教授和該校博士研究生劉鈴悅2022年5月在《法治研究》雜志發文指出,對于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嚴重危害案件,核準追訴時應當首先從行為人主義角度出發,不僅要考慮犯罪行為的嚴重程度、所造成的危害后果以及社會影響,更要考慮該未成年人的身心狀況、成長環境等因素,關注其復歸社會的需求,需要全面綜合考量,進行專門評估,審慎作出決定。
何挺在上述文章中表示,刑法將我國的刑事責任年齡從之前的14周歲,個別性地、有條件地下調到12周歲,提供了在司法體系內處理低齡未成年人嚴重暴力犯罪的一種路徑。這一調整是在考慮未成年人犯罪新形勢、新特點的前提下,兼顧被害人和社會感受的立法應對,同時也表明,追究刑事責任和施以刑罰是處理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最后的手段,并需要針對每個案件和每個行為人的不同情況進行審查決定。
皮藝軍對界面新聞表示,歸根結底,我國尚未建立獨立的少年司法制度,目前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和審判等程序都是混合在成年人司法體系中。如果不能把少年司法獨立出來的話,有些案件很難按照相應的程序法和實體法來進行判決。
“少年司法和成人司法是兩種不同的體系,少年司法有一套獨有的原則、觀念和制度保障。”皮藝軍說,當前司法實踐中,很多時候還是“頭疼醫頭”,針對單一案件做出司法回應?!氨热玑槍π淌仑熑文挲g,我們總是認為14歲降到12歲,就可以嚴懲一些低齡嚴重犯罪,產生更大的威懾,這基本上還是嚴打式思維?!逼に囓娬f。
界面新聞注意到,最高檢第九檢察廳檢察官王廣聰近日在《東方法學》期刊也發文指出,目前我國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事實上還處于一種結構不清、規則不足、體系不周的初級發展階段。
皮藝軍還表示,對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零容忍”,從犯罪學角度來說,要從預防和控制未成年人越軌行為開始,霸凌、校園暴力等一點都不能發生,必須及時干預嚴肅處理,必須為此實施懲罰,不能等到打傷、打殘入院,犯罪發生后才讓司法部門介入。在未成年人接受教育階段,如果不能給預防犯罪留出時間和空間,問題就沒辦法從根本上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