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高瓴加注,微創“拆彈”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高瓴加注,微創“拆彈”

微創醫療能否徹底扭轉局面,仍是一個未知數。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氨基觀察

高懸在微創頭頂的債務利劍,暫時被取了下來。

4月5日,微創醫療在公告中宣布,6月份即將到期的4.48億美元可轉債,通過原可轉債持有人展期債務,加上新申請的貸款,得到了妥善處理。

高瓴資本和Jumbo Glorious(常兆華全資擁有)等原貸款人,同意向公司提供可轉股定期貸款融資1.5億美元,利率為5.75%,轉股價為7.46港幣;為此,其背上了3年扭虧為盈的業績對賭。

公司還通過與多家金融機構溝通,預計將獲得大概3億美元的信貸支持。

微創醫療再一次施展借新還舊。這樣,足以償還2026年可轉債的所有未償還款項。

除此之外,公司年內還有一筆近3億美元的短期貸款需要償還。眼前的可轉債危機得到了緩解,但微創醫療能否徹底扭轉局面,仍是一個未知數。

01 借新還舊

3月28日,微創醫療發布了2023年業績報告,公司營收9.51億美元,同比增長15.8%;虧損額高達6.27億美元。

這已經是微創醫療自2020年以來第四年連續虧損,并且,這是一份非標的年報,微創醫療的審計機構畢馬威在報告中,提示了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因素。

一切源于微創醫療的現金流、債務危機。

2021年6月,在股價節節攀高的風光時刻,微創醫療于2021年6月2日拋出了可轉債融資計劃——發行7億美元可轉債。但這筆可轉債,債券持有人有權要求公司于2024年6月11日贖回全部或部分2021年可換股債券。

去年12月6日,微創醫療發布公告稱計劃贖回6.65億美元可換股債券。贖回的方法是,贖回2.17億美元的可換股債券的同時,發行了一筆2.2億美元(2028年到期)5.75%利息的可轉債。

在美元利率較高的時候,贖回零息利率的舊債不劃算,發新債更不劃算,財務成本較高。但微創醫療沒得選擇,即便如此仍然不夠。

截至2023年底,公司現金及等價物僅10.19億美元,而公司近期需要償還的兩筆資金便高達7.43億美元,最大的一筆是2024年6月到期的4.48億美元可轉換債,另一筆則是2.95億美元的短期貸款。

而截至年報披露之日,留給微創醫療找錢還錢的期限僅剩2個月。要解決燃眉之急,似乎只有兩條,一是繼續尋求融資,二是甩賣資產。

微創醫療選擇了前者。

4月5日,其發布可轉債公告,包括高瓴資本和Jumbo Glorious(常兆華全資擁有)等原貸款人,同意向公司提供可轉股定期貸款融資1.5億美元,利率為5.75%,轉股價為7.46港幣;如果滿足某些條件,高瓴等可能追加5000萬美元(彈性選擇權)。

這一轉股價相比前收盤價溢價10%,如果1.5億美元全部轉股,會稀釋老股東8.5%左右的股份。

與此同時,微創醫療還宣布通過與多家金融機構積極溝通,預計將獲得大概3億美元的信貸支持。這樣,才足以償還2026年可轉債的所有未償還款項。

原可轉債持有人選擇展期債務,加上新申請的貸款,微創債務危機的第一顆雷總算是解除了。

02 高瓴與對賭

高瓴與微創醫療的淵源,還要從2020年說起。3月初,高瓴宣布以每股13.5港元增持微創醫療4773.4萬股,耗資6.45億港元。

這次大手筆增持后,高瓴成為微創醫療第四大股東。這次公開增持后,高瓴旗下另一個基金又通過定增拿到微創醫療6600萬股股份。自此,高瓴和微創醫療深度綁定,前者還直接入股了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微創心律這幾家微創系子公司。

高瓴入局后,微創醫療股價也開始了飆升之路,從2020年3月初的11港元/股,至2021年6月股價最高達到72.85港元/股,一年多的時間股價漲了562%。

資本終究是逐利的,在微創醫療及各子公司長期業績表現低迷的情況下,資本首先考慮的便是退出途徑。

去年5月提交IPO的微創心律在C輪融資中引入了對賭協議。領投方高瓴要求,微創心律如果不能在2025年7月17日前完成上市,或者,微創心律完成首次公開發售市值少于15億美元且公司所得款項總額少于1.5億美元,均會面臨贖回風險。贖回價格為優先股原始購買價的100%,以及8%的應計復合年利率。

如今,在微創醫療債務危機的關鍵時刻,高瓴又出手了,債務展期的同時還增加了業績對賭。

根據協議,微創醫療承諾在2024年底前虧損不超過2.75億美元,2025年中虧損不超過1億美元,2025年底虧損不超過5500萬美元,2026年中盈利不少于4500萬美元,2026年底盈利不少于9000萬美元。

這意味著微創醫療需要在2024年減虧56%,2025年要在此基礎上,再次大幅減虧80%。如果未能達到承諾的業績,債權人有權要求微創提前償還5000萬美元貸款,并支付利息等等。

顯然,這是高瓴和微創醫療溝通、博弈后的一個結果,目的無外乎是徹底轉變公司的經營方向,由不顧一切投入、擴張轉向為以利潤為導向,借此“挽救”自己的這筆投資。

但對賭終究是“外力”,一切還是要靠微創醫療自身的“內力”說話。

03 危機“延后”

對于微創醫療來說,危機更像是被延后了,而并非徹底地解決。

如果參考2023年的表現,這份業績對賭顯得十分“苛刻”。

去年,微創醫療的營收增長(15.8%)不及年初指引(25%),成本管控效果不佳,導致毛利率下降,利潤現金流也不及年初指引,減虧表現也不及預期。

當然,費用壓縮明顯。微創醫療在年報中表示,2023年研發、管理、銷售三項費用率之和同比錄得22.1個百分點的大幅下降。這主要是靠裁員完成的。其在年報中表示,報告期內集團組織架構得到有效精簡,運營效率明顯提升,管理費用同比下降18.5%;人員方面,2023年末微創醫療雇員人數是8230人,相比2022年末減少1205人。

要完成業績對賭,大幅減虧以達到2026年順利盈利的承諾,微創醫療只能繼續降本增效、裁員甚至賣資產。而隨著費用的大幅縮減,收入增速能否穩住無疑是市場關心的。虧損能否在短時間完成大幅收窄的同時,營收還不受到影響,這極其考驗公司的經營能力。

這也是微創醫療過去幾年未能證明自己的地方。本質上,其面臨的危機在于償還此前策略過于激進釀下的苦果。

眾所周知,微創醫療有一個“中國美敦力”的夢想。其發展足跡確實與美敦力很相似,只是步伐快了很多。

后者以治療心臟病起家,用40年筑牢主業后,在近30年間通過并購切入骨科、糖尿病、神經、醫療機器人等多個賽道。而創立于1998年的微創醫療,在主攻心臟病10年后就開始多元化布局,覆蓋了骨科、神經、醫療機器人、醫美、康復等12個賽道。

對此,外界詬病、質疑不斷。不過,在2023年股東大會上,微創醫療明確對外表示拆分12家公司獨立上市是公司的長期戰略,目前公司的12個細分板塊,未來都有一家上市公司作為旗艦。

業務、人員迅速擴張,極快的步伐讓微創醫療的經營呈現三大特點:一是能帶來穩定現金流的成熟產品比例小;二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各細分賽道新產品的研發;三是大擴張下,公司的整體效率并沒有得到同等提升。疊加主打產品心臟支架集采,微創醫療的局面一下子嚴峻起來。

如今,不管是被迫,還是主動求變,公司需要回到利潤、現金流導向。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平衡短期業績、長期投入,老產品銷售、新產品研發以及效率的提升,依舊拷問著“中國美敦力”。

盡管微創醫療通過自己的朋友圈成功“續命”,但留給它證明自己的時間,并不寬裕。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微創醫療

214
  • 財說|收入不及指引,微創醫療對賭壓力高懸
  • 港股機器人概念股持續走高,微創機器人漲超7%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高瓴加注,微創“拆彈”

微創醫療能否徹底扭轉局面,仍是一個未知數。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氨基觀察

高懸在微創頭頂的債務利劍,暫時被取了下來。

4月5日,微創醫療在公告中宣布,6月份即將到期的4.48億美元可轉債,通過原可轉債持有人展期債務,加上新申請的貸款,得到了妥善處理。

高瓴資本和Jumbo Glorious(常兆華全資擁有)等原貸款人,同意向公司提供可轉股定期貸款融資1.5億美元,利率為5.75%,轉股價為7.46港幣;為此,其背上了3年扭虧為盈的業績對賭。

公司還通過與多家金融機構溝通,預計將獲得大概3億美元的信貸支持。

微創醫療再一次施展借新還舊。這樣,足以償還2026年可轉債的所有未償還款項。

除此之外,公司年內還有一筆近3億美元的短期貸款需要償還。眼前的可轉債危機得到了緩解,但微創醫療能否徹底扭轉局面,仍是一個未知數。

01 借新還舊

3月28日,微創醫療發布了2023年業績報告,公司營收9.51億美元,同比增長15.8%;虧損額高達6.27億美元。

這已經是微創醫療自2020年以來第四年連續虧損,并且,這是一份非標的年報,微創醫療的審計機構畢馬威在報告中,提示了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因素。

一切源于微創醫療的現金流、債務危機。

2021年6月,在股價節節攀高的風光時刻,微創醫療于2021年6月2日拋出了可轉債融資計劃——發行7億美元可轉債。但這筆可轉債,債券持有人有權要求公司于2024年6月11日贖回全部或部分2021年可換股債券。

去年12月6日,微創醫療發布公告稱計劃贖回6.65億美元可換股債券。贖回的方法是,贖回2.17億美元的可換股債券的同時,發行了一筆2.2億美元(2028年到期)5.75%利息的可轉債。

在美元利率較高的時候,贖回零息利率的舊債不劃算,發新債更不劃算,財務成本較高。但微創醫療沒得選擇,即便如此仍然不夠。

截至2023年底,公司現金及等價物僅10.19億美元,而公司近期需要償還的兩筆資金便高達7.43億美元,最大的一筆是2024年6月到期的4.48億美元可轉換債,另一筆則是2.95億美元的短期貸款。

而截至年報披露之日,留給微創醫療找錢還錢的期限僅剩2個月。要解決燃眉之急,似乎只有兩條,一是繼續尋求融資,二是甩賣資產。

微創醫療選擇了前者。

4月5日,其發布可轉債公告,包括高瓴資本和Jumbo Glorious(常兆華全資擁有)等原貸款人,同意向公司提供可轉股定期貸款融資1.5億美元,利率為5.75%,轉股價為7.46港幣;如果滿足某些條件,高瓴等可能追加5000萬美元(彈性選擇權)。

這一轉股價相比前收盤價溢價10%,如果1.5億美元全部轉股,會稀釋老股東8.5%左右的股份。

與此同時,微創醫療還宣布通過與多家金融機構積極溝通,預計將獲得大概3億美元的信貸支持。這樣,才足以償還2026年可轉債的所有未償還款項。

原可轉債持有人選擇展期債務,加上新申請的貸款,微創債務危機的第一顆雷總算是解除了。

02 高瓴與對賭

高瓴與微創醫療的淵源,還要從2020年說起。3月初,高瓴宣布以每股13.5港元增持微創醫療4773.4萬股,耗資6.45億港元。

這次大手筆增持后,高瓴成為微創醫療第四大股東。這次公開增持后,高瓴旗下另一個基金又通過定增拿到微創醫療6600萬股股份。自此,高瓴和微創醫療深度綁定,前者還直接入股了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微創心律這幾家微創系子公司。

高瓴入局后,微創醫療股價也開始了飆升之路,從2020年3月初的11港元/股,至2021年6月股價最高達到72.85港元/股,一年多的時間股價漲了562%。

資本終究是逐利的,在微創醫療及各子公司長期業績表現低迷的情況下,資本首先考慮的便是退出途徑。

去年5月提交IPO的微創心律在C輪融資中引入了對賭協議。領投方高瓴要求,微創心律如果不能在2025年7月17日前完成上市,或者,微創心律完成首次公開發售市值少于15億美元且公司所得款項總額少于1.5億美元,均會面臨贖回風險。贖回價格為優先股原始購買價的100%,以及8%的應計復合年利率。

如今,在微創醫療債務危機的關鍵時刻,高瓴又出手了,債務展期的同時還增加了業績對賭。

根據協議,微創醫療承諾在2024年底前虧損不超過2.75億美元,2025年中虧損不超過1億美元,2025年底虧損不超過5500萬美元,2026年中盈利不少于4500萬美元,2026年底盈利不少于9000萬美元。

這意味著微創醫療需要在2024年減虧56%,2025年要在此基礎上,再次大幅減虧80%。如果未能達到承諾的業績,債權人有權要求微創提前償還5000萬美元貸款,并支付利息等等。

顯然,這是高瓴和微創醫療溝通、博弈后的一個結果,目的無外乎是徹底轉變公司的經營方向,由不顧一切投入、擴張轉向為以利潤為導向,借此“挽救”自己的這筆投資。

但對賭終究是“外力”,一切還是要靠微創醫療自身的“內力”說話。

03 危機“延后”

對于微創醫療來說,危機更像是被延后了,而并非徹底地解決。

如果參考2023年的表現,這份業績對賭顯得十分“苛刻”。

去年,微創醫療的營收增長(15.8%)不及年初指引(25%),成本管控效果不佳,導致毛利率下降,利潤現金流也不及年初指引,減虧表現也不及預期。

當然,費用壓縮明顯。微創醫療在年報中表示,2023年研發、管理、銷售三項費用率之和同比錄得22.1個百分點的大幅下降。這主要是靠裁員完成的。其在年報中表示,報告期內集團組織架構得到有效精簡,運營效率明顯提升,管理費用同比下降18.5%;人員方面,2023年末微創醫療雇員人數是8230人,相比2022年末減少1205人。

要完成業績對賭,大幅減虧以達到2026年順利盈利的承諾,微創醫療只能繼續降本增效、裁員甚至賣資產。而隨著費用的大幅縮減,收入增速能否穩住無疑是市場關心的。虧損能否在短時間完成大幅收窄的同時,營收還不受到影響,這極其考驗公司的經營能力。

這也是微創醫療過去幾年未能證明自己的地方。本質上,其面臨的危機在于償還此前策略過于激進釀下的苦果。

眾所周知,微創醫療有一個“中國美敦力”的夢想。其發展足跡確實與美敦力很相似,只是步伐快了很多。

后者以治療心臟病起家,用40年筑牢主業后,在近30年間通過并購切入骨科、糖尿病、神經、醫療機器人等多個賽道。而創立于1998年的微創醫療,在主攻心臟病10年后就開始多元化布局,覆蓋了骨科、神經、醫療機器人、醫美、康復等12個賽道。

對此,外界詬病、質疑不斷。不過,在2023年股東大會上,微創醫療明確對外表示拆分12家公司獨立上市是公司的長期戰略,目前公司的12個細分板塊,未來都有一家上市公司作為旗艦。

業務、人員迅速擴張,極快的步伐讓微創醫療的經營呈現三大特點:一是能帶來穩定現金流的成熟產品比例小;二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各細分賽道新產品的研發;三是大擴張下,公司的整體效率并沒有得到同等提升。疊加主打產品心臟支架集采,微創醫療的局面一下子嚴峻起來。

如今,不管是被迫,還是主動求變,公司需要回到利潤、現金流導向。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平衡短期業績、長期投入,老產品銷售、新產品研發以及效率的提升,依舊拷問著“中國美敦力”。

盡管微創醫療通過自己的朋友圈成功“續命”,但留給它證明自己的時間,并不寬裕。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荆门市| 丹凤县| 江陵县| 河源市| 民权县| 栖霞市| 五寨县| 金湖县| 宜君县| 平潭县| 广州市| 钟山县| 三穗县| 喀喇沁旗| 龙泉市| 汤阴县| 烟台市| 获嘉县| 荥阳市| 通山县| 莱芜市| 鹤壁市| 鄂伦春自治旗| 藁城市| 许昌市| 沽源县| 莫力| 太谷县| 崇州市| 甘肃省| 蒙阴县| 吉木萨尔县| 应用必备| 德令哈市| 龙陵县| 中牟县| 房山区| 方城县| 沙田区| 濉溪县| 新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