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達財經 李亦輝
編輯|深海
近日,胡潤發布2024年全球富豪榜,鋰礦富豪蔣衛平以325億的身價,位列全球富豪榜第745位。而根據2023年富豪榜,蔣衛平身價為470億元,全球排名為388位。據此計算,蔣衛平身價縮水145億,全球排名下滑357位。
蔣衛平身價下滑背后,其實控的天齊鋰業利潤出現大幅下滑。
3月28日,天齊鋰業披露2023年年報,去年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72.97億元,同比下降69.75%。相比2022年的凈利潤水平,過去一年天齊鋰業足足少賺了168.28億元。
天齊鋰業主營鋰礦資源的開發、鋰精礦加工銷售以及鋰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回顧來看,2022年受益于鋰鹽價格大漲及產能釋放加速,天齊鋰業賺得盆滿缽滿。
但進入2023年,鋰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價格波動,一番“過山車”式行情下來,碳酸鋰價格從超50萬元/噸降至10萬元/噸下方。這一背景下,天齊鋰業全年凈利潤大跌,甚至在四季度陷入虧損。
除了鋰價的波動,那些在行業上行周期里豪賭而來的上游鋰資源儲備,目前也面臨著存貨減值的壓力。早在2004年,天齊鋰業就在創始人蔣衛平主導下,通過收購射洪縣鋰鹽廠進入鋰資源領域,如今公司已控股著全球儲量最大的澳大利亞格林布什鋰輝石礦等諸多核心資源。
但隨著下行周期開始,難熬的日子開始到來。2023年,天齊鋰業計提了7.3億元的資產減值,而這主要系存貨跌價損失 。
公司坦言,鋰價格的大幅或持續下跌可能導致鋰產品價值下跌,其可能導致對資產的減值。
蔣衛平豪賭造就“鋰王”
蔣衛平是恢復高考的首批受益者。1977年,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22歲的蔣衛平考入了四川農業機械學院農機專業(現西華大學),成為了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
畢業后,蔣衛平先后在成都機械廠、四川省九三學社和中國農業機械西南公司工作,直至1997年辭職創業,主要從事礦物的進出口業務。
這期間,隨著鋰電池進入消費電子市場,1996年四川遂寧市有一個縣屬企業“射洪鋰鹽廠”建成投產,但由于諸多因素,公司連年虧損。至2004年改制前,公司已資不抵債,成為射洪縣里一個沉重包袱。
20年前,“鋰”對于很多人還是一個陌生的字眼。1991年,索尼公司推出鋰離子可充電電池后,鋰電池才首次進入多數人視野。
彼時,學工科出身的蔣衛平,在研究元素周期表后發現,鋰在核爆炸里起到控制速度的作用。由此他篤定地認為,鋰的前景廣闊,人類利用這個元素的可能性非常大。
2004年,蔣衛平通過其控股的天齊集團將射洪縣鹽鋰廠買下,隨后更名為天齊鋰業。
在蔣衛平的經營下,2010年天齊鋰業在深交所上市。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上市當年公司營收才近3億元,凈利潤不足4000萬元,在眾多上市公司中顯得平平無奇。
雷達財經回顧發現,天齊鋰業在后來的發展中崛起成為行業巨頭,離不開蔣衛平的兩次“豪賭”。
一直以來,全球鋰業市場素有“三湖一礦”的說法,“一礦”是指由澳大利亞泰利森鋰業有限公司(下稱“泰利森”)控制的全球品位最高、儲量最大的固體鋰輝石礦“格林布什礦”。
2012年,礦業巨頭美國雅寶控制的洛克伍德宣布將收購泰利森,報有“中國的鋰業不能受制于人”想法的蔣衛平,決定發起對泰利森的收購。
最終,2013年總資產僅16.79億元的天齊鋰業,通過定向增發募資40億元,最終以30.41億元的價格收購了上游供應商泰利森51%股權。
這場頗有前瞻性的收購,讓天齊鋰業恰好趕上了下游新能源汽車銷量攀升帶來鋰價的暴漲。資料顯示,碳酸鋰價格也從2014年的不足4萬元/噸飆升至2017年最高時的17.5萬元/噸。
在這輪鋰市場上升周期里,公司年營收從2013年的4.15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62.44億元,凈利潤則從虧損1.3億元暴增至22億元,同期股價也大幅上漲。
有了上次的成功經驗,2018年蔣衛平決心如法炮制另一場“蛇吞象”式并購,但這次豪賭卻讓天齊鋰業一度陷入困境。
2018年5月31日,天齊鋰業發布公告,擬以65美元/股,從Nutrien 集團手中收購SQM公司23.77%的A類股股權,總交易價款為40.66億美元。
然而,2017年末,天齊鋰業賬面貨幣資金僅55.24億元,面臨較大缺口。但蔣衛平并沒有退縮,天齊鋰業通過從金融機構獲得35億美元并購貸款,在2018年底完成價款支付。
從戰略角度看,這次收購徹底奠定了天齊鋰業在世界鋰行業的地位。根據Roskill報告,按2017年產量計算,SQM是世界最大的鋰化工產品生產商。
不過,這次躍進式的擴張,也給天齊鋰業的財務帶來巨大壓力。財報顯示,2019年天齊鋰業出現凈虧損59.83億元,同比大幅下跌371.96%。2020年凈虧損18.34億元。
與此同時,天齊鋰業資產負債率也在2019年、2020年突破80%,一度陷入債務危機。
直到2021年引進澳大利亞礦業巨頭IGO戰投、2022年H股上市、鋰價景氣周期來臨等事件接連發生,天齊鋰業才徹底爬出泥潭,逐步回歸“鋰王”寶座。
投資下游是好生意嗎?
鋰價景氣周期來臨后,利潤大增的天齊鋰業,開始進入下游電池、整車制造等環節。
2023 年 9 月,天齊鋰業通過官微宣布,全資子公司天齊鋰業香港擬以認購新增注冊資本的方式參與新能源汽車公司 smart Mobility Pte. Ltd. (下稱“smart”)A 輪股權融資。
根據協議,天齊鋰業將向smart投資1.5億美元,且合作不止于財務投資層面。蔣衛平認為,投資smart品牌是天齊鋰業首次和產業鏈最下游汽車端建立聯系,將進一步加深公司對新能源產業鏈的理解。
7月份的一則公告中,天齊鋰業披露稱,smart現有主要股東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及梅賽德斯-奔馳股份公司。而在2023年年報顯示,截至本報告披露日,上述項目已實施完畢。
在此之前,天齊鋰業更多參股與電池環節有關。例如2022年以來,公司以不同形式與北京衛藍、中創新航、LGChemLtd、德方納米等企業展開合作,拓展自身在鋰電材料研發、電池等上中下游環節的布局。
最新年報中,天齊鋰業也表示將進一步戰略布局固態電池等技術廠家,并關注電動汽車和儲能應用領域的投資機會,擇機參與下游的投資布局。
無獨有偶,2022年10月、11月,贛鋒鋰業先后參與了廣汽埃安和嵐圖汽車的A輪融資。這也不難理解,隨著碳酸鋰價格下跌,鋰礦企業盈利下滑,需要拓展新業務來彌補利潤。
但是,鋰電產業鏈下游的錢就好賺嗎?一些觀點認為并非如此。在財經評論員張雪峰看來,相較鋰電上游,下游毛利率更低,入局也更難。這是因為鋰電池下游產業鏈包括電池組裝和電動車制造,這些環節面臨激烈的競爭和價格壓力,往往需要對產品進行降價以爭取市場份額,因此毛利率相對較低。
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天齊鋰業想通過“滲透下游”的戰略來應對鋰價波動帶來的風險,短期內恐難以見效。
行業不景氣凈利潤下滑近7成
2023年,鋰價迎來不景氣周期,受碳酸鋰價格大幅下滑影響,鋰礦板塊企業業績普遍下滑,鋰業巨頭天齊鋰業也未能幸免。
3月27日晚,天齊鋰業發布了2023年年報。據披露,公司2023年實現營收405.03億元,同比增長0.13%;凈利潤72.97億元,同比下滑69.75%。
分季度來看,一季度貢獻了大部分的利潤,利潤占比為67%。四季度由盈轉虧,該季度營業收入約71億元,同比下降55.04%;凈虧損8.01億元,上年同期凈利潤81.43億元。
年報中,天齊鋰業提示了公司上市以來主營業務的變化情況。隨著公司業務擴張,公司主營業務從碳酸鋰等鋰化工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擴展到鋰精礦及鋰化工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
2023年,公司鋰礦業務營收達272.04億元,同比增長76.2%,營收占比達67.16%。同時,去年鋰礦毛利率高達90.44%,而2022年為83.95%。
平安證券認為,該業務毛利率提升,一方面由于2023年礦企基本以”Q-1”(上季度均價為基準)簽署長協,因此礦端價格下調滯后于鋰鹽價,但2024年開始海外頭部礦企將定價期調整為”M+1”(按原料交付后的下月鋰鹽價為基準結算),礦冶兩端價格的聯動性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鋰優質資源仍具一定稀缺性,價格更具韌性。
天齊鋰業生產的鋰化工產品包括電池級和工業級氫氧化鋰、電池級和工業級碳酸鋰、氯化鋰和金屬鋰。
2023年,公司的鋰化合物及衍生品營收約132.9億元,同比下降46.86%,營收占比約32.81%。對應的,過去一年,該公司的鋰化合物及衍生品業務的毛利率為73.85%,而2022年為85.85%。
綜上所述,受鋰價下跌影響,2023年天齊鋰業綜合毛利率、凈利率分別為84.99%、63.36%,同比分別下降0.13百分點和13.55百分點,導致公司整體盈利能力下滑。相比2022年的241億凈利潤,2023年公司少賺168.28億元,除了受鋰化工產品銷售價格較上年下降影響,還受一些財務項目的影響。
比如,由于鋰精礦售價較上年上漲導致公司控股子公司文菲爾德(Windfield Holdings Pty Ltd)凈利潤增加,所得稅費用增加,少數股東損益增加。
根據天齊鋰業合并利潤表,公司少數股東損益由2022年的69.8億元大增至去年的183.7億元。
此外,SQM 2023 年度業績同比下降約 48%,公司在 2023 年度確認的對該聯營公司的投資收益較 2022 年度也同比下降。
2022 年度內,公司參股公司 SES Holdings Pte.Ltd (以下簡稱“SES”)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因被動稀釋所持 SES 股權導致失去對 SES 的重大影響,產生由長期股權投資變為其他權益工具投資的投資收益,2023 年度內無此事項,導致投資收益同比減少約 12 億元。上述因被動稀釋導致長期股權投資被動處置產生的投資收益為非經常性損益。
結合市場狀況、公司經營預測等情況,根據相關會計政策規定,公司針對在 2023 年資產負債表日存在減值跡象的資產進行了減值測試,并對出現減值的資產確認了減值損失。
天齊鋰業何時翻身?蔣衛平身價能否創新高?雷達財經將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