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刷量和洗歌,這次“卷”到刑法里了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刷量和洗歌,這次“卷”到刑法里了

兩大頑疾,可真刑啊。

文|音樂先聲 李沁予

編輯|范志輝

近期,丹麥東日德蘭地區一名53歲男子因數據欺詐和侵犯版權罪,被判處18個月監禁。

這個案件也許是第一起因音樂流媒體欺詐和侵權被刑事追責的案件。

丹麥版權聯盟首席執行官MARIA FREDENSLUND表示,“我們很高興法院確認流媒體欺詐是嚴重的犯罪,這是一次歷史性的判決,也是一次對流媒體欺詐挑釁的強烈信號。”

這也意味著,刷量和侵權,可能要面臨牢獄之災了。而這一案件的背后,折射的更是整個音樂流媒體經濟的沉疴痼疾。

一個跨越十余年的流媒體欺詐案

這起案件的曝光,源于意外。

從2016年開始,民謠樂隊Trias在Tidal上發現自己的作品被重制,旋律與原曲一致,只是律動和時長做了修改,卻被冠以其他作者的名號,并向表演權組織Koda報告了這一可疑活動。

后來,Koda向丹麥版權聯盟報告了此案,后者負責調查流媒體欺詐行為。據《衛報》報道,被告被判侵犯37首曲目的版權。經丹麥版權聯盟調查發現,從2013年到2019年,被告不僅對原創曲目進行重制修改,還使用機器人人為增加自己Apple Music、Tidal、Spotify和YouSee Music四家流媒體平臺的689首曲目播放次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刷量”。

這一行為不僅侵犯了原創音樂人的權益,也擾亂了市場音樂的公平競爭。

據外媒報道,被告在四家流媒體平臺共創建了69個賬戶,其中僅Spotify站內賬戶就有20個。在案件初審階段,檢方指控被告通過流媒體欺詐行為非法獲利,總計達到438萬丹麥克朗(約合635,000美元)。這意味著6年間,涉案人使用非法手段修改原創曲目、制造虛假播放數據,平均每月非法獲利約8800美元。

檢察官稱,被告名下的244首歌曲在一周內被“收聽”了550萬次,而這幾乎完全是由20個賬戶貢獻的。每個賬戶每天需要產生大約39,000次播放,相當于每小時1600次播放,或者每分鐘大約27次。真正的聽眾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產生如此高的收聽量,因此這些賬戶存在數據作假的嫌疑。

由于該案件目前正處于上訴階段,根據當地政策檢方無法對外透露當事人的真實姓名和身份。但據知情人士透露,當事人的身份在當地是公開的秘密,該男子案發前曾擔任某音樂企業的高管。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曾通過流媒體欺詐的手段登上丹麥流媒體收入最高的音樂人Top50。

丹麥歌曲作者協會主席Anna Lidell說:“這不僅在丹麥國內,在全球范圍內都是獨一無二、前所未有的流媒體欺詐規模。”

而政府監管部門之所以高度重視此案,或許是因為這不僅僅是流量作假,此次事件還涉及多首曲目的篡改,損害了多名原創音樂人的合法權益,被告還可能涉嫌職務侵占。

暴力刷量和花式洗歌,音樂產業的兩大頑疾

事實上,流媒體欺詐(即刷量)和曲目篡改(即洗歌,加速、減慢或以其他方式改變的曲目)早已成為音樂行業的兩大頑疾。

本質上,這兩種行為都是從合法藝術家和權利人的口袋里掏錢,通過將部分版稅從合法藝術家手中轉移到欺詐者手里;在污染平臺數據的過程中,也讓人難以識別曲目背后的真正權利人來操縱曲目。

法國國家音樂中心(CNM)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2021年在該國流媒體播放量中,有1%到3%來自欺詐性流量,大約10 億到 30 億次虛假播放。而數據研究公司Pex則估計,Spotify、Apple Music 和Tidal等流媒體服務上至少有100萬首曲目被篡改、操縱,其中一些曲目的播放量已達到數百萬次。

然而,除了國內外普遍存在的流量欺詐,相較于國內某些從業者在曲目操縱上的花樣,前述案件中的“變速”、“裁剪時長”這樣的欺詐手段,在當下看來多少有點小兒科了。

這里不得不提起曾因“洗歌”在業界走紅的宋孟君,早年被稱僅需4小時即可完成從寫歌到上線的一系列操作,而今在Suno等AI音樂工具的支持下,恐怕產能會進一步提高,40分鐘上架也未必不行。當然,盡管身背罵名,但人家已經悄咪咪拿到了平臺投資,深藏功與名,管他誰罵呢。

隨著國內流媒體曲目操縱產業鏈的逐漸成熟,“洗歌”手法也在迭代,梳理看來大概分這么幾個階段:

1.0階段——仿寫式洗歌:在原本和弦套子、旋律動態的基礎上,改編幾個無關緊要的音符,歌詞在“記憶點”不變的情況下重新填詞,套上簡易的編曲;

2.0階段——歌名后綴:相比之前的手法更加便捷,原曲的旋律和歌詞基本不變,加上千篇一律的remix,或更改伴奏,歌名只需添加后綴,如《xxx》(DJ版)、(深情版)、(吉他版)、(煙嗓班)、(男生版)、(女生版)等;

3.0階段——批量化冒名:沒有任何體面可言,洗歌還是有點麻煩,干脆原曲直接拿來用,洗“人”就好了。如熱門歌手隔壁老樊,在另一平臺被改名隔壁老攀,誘導用戶點擊收聽。

一邊是洗歌的迭代,一邊是現實的荒誕。

比如在2022年綜藝《最好的舞臺》就著了洗歌的道,表演者朱正廷和許佳琪的舞臺作品《再見莫妮卡》字幕標注都是作詞作曲為弗蘭奇的正版,但表演呈現卻是山寨版本的《再見莫妮卡》。B站UP主“路哥會寫歌”在短視頻中透露:“節目組已經花錢購買過正版的版權了,用山寨版的原因可能是節目組的工作人員一直聽的就是山寨版。“

而2023年末抖音話題播放量超過11.6億的《Everywhere We Go》也未能逃過一劫。

剔除掉看似情有可原的標注原唱和主創的版本,截止4月7日,我們整理了30版牛鬼蛇神,其中21首為獨立發行,剩下9首都是各式各樣的野雞唱片公司,而這也僅僅只是搜索頁面的冰山一角。

回溯近幾年音樂流媒體平臺上涌現出的諸多問題,如果有心對其背后錯綜復雜的股權結構與兄弟公司進行排查,不難發現,這場貓鼠游戲,早已如丹麥事件一般無二。

而在冰山之下的,甚至還有著令人倒吸涼氣的難以揣測的產業規模。

面對冗長復雜的維權之路,頭部音樂人無意回應,中腰部被抄襲的音樂人當下也只能咽下蒼蠅,將希望寄托于多年之后才有可能到來的正義審判。

音樂行業如何有效“刮骨療毒”?

2001年,iTunes開拓出流媒體音樂平臺的藍海,彼時,時代華納的老板Barry Schuler正在為盜版CD的猖獗而頭痛,第一時間與iTunes合作,6天賣掉100萬首歌曲,有效地遏制了盜版音樂,給音樂產業打上了一劑強心針。

作為以抵制盜版音樂、保護音樂人權益為初衷的流媒體平臺,可能并沒有想到,短短二十余年,流媒體平臺竟成為滋生音樂侵權事件的溫床。而流媒體平臺龐大的版稅池,也成為流量操縱者和侵權者光明正大的覬覦之物。

當然,面對刷量和“洗歌”這兩大頑疾,音樂行業也沒有坐以待斃。

就在3月18日,加拿大關閉了9個流媒體操縱網站。全球唱片業協會(IFPI)和三大唱片的加拿大音樂協會Music Canada對這些非法網站提起了訴訟,指控其虛假播放行為。IFPI首席法律官Lauri Rechardt表示:“流媒體操縱在音樂領域沒有立足之地。我們不能允許操縱者繼續從創作音樂的藝術家手中挪用收入。”

與此同時,為了讓更多收入流入真正的藝術家手中,各大平臺也從版稅計算方式的源頭去扼制流媒體欺詐。

自去年9月起上線全新的“以藝術家為中心(artist-centric)”的版稅結算模式以來,一方面專業音樂人的雙倍激勵、用戶檢索優于算法推薦、白噪音自制并全面免費以及用戶收聽上限;另一方面,Deezer已刪除了2600萬首曲目,包括白噪音、單曲專輯、虛假藝術家以及過去一年沒有被收聽過的曲目,以改善整體用戶體驗,平臺超過13%的內容被刪除。

Spotify也緊隨其后,在去年11月的一份聲明中表示,正在與行業合作伙伴——包括獨立廠牌、大型唱片公司、音樂發行商以及藝術家及其團隊密切合作,推出政策以進一步阻止流媒體欺詐。比如,Spotify投入了大量資金來監控、預防和消除人工流媒體對版稅的影響,對于違規行為,唱片公司和發行商也會受到相應的罰款。

不論是Deezer還是Spotify,線上流媒體版稅分配機制的調整,都將從根源上遏制單個機器人用戶多次刷量,以及非專業音樂人、同質化功能型音樂內容對版權收益的分流,也向著保護藝術家權益的目標更進一步。

同時,由于用戶自主搜索的加權比重提升,也就意味著,作為職業音樂人,不僅要在作品上努力,也需要在非流媒體平臺持續保持曝光、提升影響力,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使自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

結語

回過頭來看,丹麥對流媒體欺詐和侵權事件的被告的懲罰,不僅是對投機取巧分子的警示,更是政策法律層面整治版權亂象的信號。流媒體音樂領域將再不是難以規制的灰色地帶,而平臺需要以更加嚴格的監管和技術手段來檢測和防止欺詐行為。

當然,作為音樂產業鏈上的各個角色,音樂人、唱片公司、發行商和流媒體平臺等,都應為流媒體音樂的健康發展共同努力,建立更加透明和公正的版稅分配機制,倘使監守自盜只會加速整個音樂產業的衰敗。

可以料想,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或許會有更多難以識別的流媒體欺詐、曲目操縱案件出現。因此,各方的合作和努力對于打擊流媒體欺詐和侵權行為至關重要。

屠龍的少年也切記珍惜羽翼,莫要被短期利益蒙了心智終成惡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刷量和洗歌,這次“卷”到刑法里了

兩大頑疾,可真刑啊。

文|音樂先聲 李沁予

編輯|范志輝

近期,丹麥東日德蘭地區一名53歲男子因數據欺詐和侵犯版權罪,被判處18個月監禁。

這個案件也許是第一起因音樂流媒體欺詐和侵權被刑事追責的案件。

丹麥版權聯盟首席執行官MARIA FREDENSLUND表示,“我們很高興法院確認流媒體欺詐是嚴重的犯罪,這是一次歷史性的判決,也是一次對流媒體欺詐挑釁的強烈信號。”

這也意味著,刷量和侵權,可能要面臨牢獄之災了。而這一案件的背后,折射的更是整個音樂流媒體經濟的沉疴痼疾。

一個跨越十余年的流媒體欺詐案

這起案件的曝光,源于意外。

從2016年開始,民謠樂隊Trias在Tidal上發現自己的作品被重制,旋律與原曲一致,只是律動和時長做了修改,卻被冠以其他作者的名號,并向表演權組織Koda報告了這一可疑活動。

后來,Koda向丹麥版權聯盟報告了此案,后者負責調查流媒體欺詐行為。據《衛報》報道,被告被判侵犯37首曲目的版權。經丹麥版權聯盟調查發現,從2013年到2019年,被告不僅對原創曲目進行重制修改,還使用機器人人為增加自己Apple Music、Tidal、Spotify和YouSee Music四家流媒體平臺的689首曲目播放次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刷量”。

這一行為不僅侵犯了原創音樂人的權益,也擾亂了市場音樂的公平競爭。

據外媒報道,被告在四家流媒體平臺共創建了69個賬戶,其中僅Spotify站內賬戶就有20個。在案件初審階段,檢方指控被告通過流媒體欺詐行為非法獲利,總計達到438萬丹麥克朗(約合635,000美元)。這意味著6年間,涉案人使用非法手段修改原創曲目、制造虛假播放數據,平均每月非法獲利約8800美元。

檢察官稱,被告名下的244首歌曲在一周內被“收聽”了550萬次,而這幾乎完全是由20個賬戶貢獻的。每個賬戶每天需要產生大約39,000次播放,相當于每小時1600次播放,或者每分鐘大約27次。真正的聽眾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產生如此高的收聽量,因此這些賬戶存在數據作假的嫌疑。

由于該案件目前正處于上訴階段,根據當地政策檢方無法對外透露當事人的真實姓名和身份。但據知情人士透露,當事人的身份在當地是公開的秘密,該男子案發前曾擔任某音樂企業的高管。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曾通過流媒體欺詐的手段登上丹麥流媒體收入最高的音樂人Top50。

丹麥歌曲作者協會主席Anna Lidell說:“這不僅在丹麥國內,在全球范圍內都是獨一無二、前所未有的流媒體欺詐規模。”

而政府監管部門之所以高度重視此案,或許是因為這不僅僅是流量作假,此次事件還涉及多首曲目的篡改,損害了多名原創音樂人的合法權益,被告還可能涉嫌職務侵占。

暴力刷量和花式洗歌,音樂產業的兩大頑疾

事實上,流媒體欺詐(即刷量)和曲目篡改(即洗歌,加速、減慢或以其他方式改變的曲目)早已成為音樂行業的兩大頑疾。

本質上,這兩種行為都是從合法藝術家和權利人的口袋里掏錢,通過將部分版稅從合法藝術家手中轉移到欺詐者手里;在污染平臺數據的過程中,也讓人難以識別曲目背后的真正權利人來操縱曲目。

法國國家音樂中心(CNM)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2021年在該國流媒體播放量中,有1%到3%來自欺詐性流量,大約10 億到 30 億次虛假播放。而數據研究公司Pex則估計,Spotify、Apple Music 和Tidal等流媒體服務上至少有100萬首曲目被篡改、操縱,其中一些曲目的播放量已達到數百萬次。

然而,除了國內外普遍存在的流量欺詐,相較于國內某些從業者在曲目操縱上的花樣,前述案件中的“變速”、“裁剪時長”這樣的欺詐手段,在當下看來多少有點小兒科了。

這里不得不提起曾因“洗歌”在業界走紅的宋孟君,早年被稱僅需4小時即可完成從寫歌到上線的一系列操作,而今在Suno等AI音樂工具的支持下,恐怕產能會進一步提高,40分鐘上架也未必不行。當然,盡管身背罵名,但人家已經悄咪咪拿到了平臺投資,深藏功與名,管他誰罵呢。

隨著國內流媒體曲目操縱產業鏈的逐漸成熟,“洗歌”手法也在迭代,梳理看來大概分這么幾個階段:

1.0階段——仿寫式洗歌:在原本和弦套子、旋律動態的基礎上,改編幾個無關緊要的音符,歌詞在“記憶點”不變的情況下重新填詞,套上簡易的編曲;

2.0階段——歌名后綴:相比之前的手法更加便捷,原曲的旋律和歌詞基本不變,加上千篇一律的remix,或更改伴奏,歌名只需添加后綴,如《xxx》(DJ版)、(深情版)、(吉他版)、(煙嗓班)、(男生版)、(女生版)等;

3.0階段——批量化冒名:沒有任何體面可言,洗歌還是有點麻煩,干脆原曲直接拿來用,洗“人”就好了。如熱門歌手隔壁老樊,在另一平臺被改名隔壁老攀,誘導用戶點擊收聽。

一邊是洗歌的迭代,一邊是現實的荒誕。

比如在2022年綜藝《最好的舞臺》就著了洗歌的道,表演者朱正廷和許佳琪的舞臺作品《再見莫妮卡》字幕標注都是作詞作曲為弗蘭奇的正版,但表演呈現卻是山寨版本的《再見莫妮卡》。B站UP主“路哥會寫歌”在短視頻中透露:“節目組已經花錢購買過正版的版權了,用山寨版的原因可能是節目組的工作人員一直聽的就是山寨版。“

而2023年末抖音話題播放量超過11.6億的《Everywhere We Go》也未能逃過一劫。

剔除掉看似情有可原的標注原唱和主創的版本,截止4月7日,我們整理了30版牛鬼蛇神,其中21首為獨立發行,剩下9首都是各式各樣的野雞唱片公司,而這也僅僅只是搜索頁面的冰山一角。

回溯近幾年音樂流媒體平臺上涌現出的諸多問題,如果有心對其背后錯綜復雜的股權結構與兄弟公司進行排查,不難發現,這場貓鼠游戲,早已如丹麥事件一般無二。

而在冰山之下的,甚至還有著令人倒吸涼氣的難以揣測的產業規模。

面對冗長復雜的維權之路,頭部音樂人無意回應,中腰部被抄襲的音樂人當下也只能咽下蒼蠅,將希望寄托于多年之后才有可能到來的正義審判。

音樂行業如何有效“刮骨療毒”?

2001年,iTunes開拓出流媒體音樂平臺的藍海,彼時,時代華納的老板Barry Schuler正在為盜版CD的猖獗而頭痛,第一時間與iTunes合作,6天賣掉100萬首歌曲,有效地遏制了盜版音樂,給音樂產業打上了一劑強心針。

作為以抵制盜版音樂、保護音樂人權益為初衷的流媒體平臺,可能并沒有想到,短短二十余年,流媒體平臺竟成為滋生音樂侵權事件的溫床。而流媒體平臺龐大的版稅池,也成為流量操縱者和侵權者光明正大的覬覦之物。

當然,面對刷量和“洗歌”這兩大頑疾,音樂行業也沒有坐以待斃。

就在3月18日,加拿大關閉了9個流媒體操縱網站。全球唱片業協會(IFPI)和三大唱片的加拿大音樂協會Music Canada對這些非法網站提起了訴訟,指控其虛假播放行為。IFPI首席法律官Lauri Rechardt表示:“流媒體操縱在音樂領域沒有立足之地。我們不能允許操縱者繼續從創作音樂的藝術家手中挪用收入。”

與此同時,為了讓更多收入流入真正的藝術家手中,各大平臺也從版稅計算方式的源頭去扼制流媒體欺詐。

自去年9月起上線全新的“以藝術家為中心(artist-centric)”的版稅結算模式以來,一方面專業音樂人的雙倍激勵、用戶檢索優于算法推薦、白噪音自制并全面免費以及用戶收聽上限;另一方面,Deezer已刪除了2600萬首曲目,包括白噪音、單曲專輯、虛假藝術家以及過去一年沒有被收聽過的曲目,以改善整體用戶體驗,平臺超過13%的內容被刪除。

Spotify也緊隨其后,在去年11月的一份聲明中表示,正在與行業合作伙伴——包括獨立廠牌、大型唱片公司、音樂發行商以及藝術家及其團隊密切合作,推出政策以進一步阻止流媒體欺詐。比如,Spotify投入了大量資金來監控、預防和消除人工流媒體對版稅的影響,對于違規行為,唱片公司和發行商也會受到相應的罰款。

不論是Deezer還是Spotify,線上流媒體版稅分配機制的調整,都將從根源上遏制單個機器人用戶多次刷量,以及非專業音樂人、同質化功能型音樂內容對版權收益的分流,也向著保護藝術家權益的目標更進一步。

同時,由于用戶自主搜索的加權比重提升,也就意味著,作為職業音樂人,不僅要在作品上努力,也需要在非流媒體平臺持續保持曝光、提升影響力,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使自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

結語

回過頭來看,丹麥對流媒體欺詐和侵權事件的被告的懲罰,不僅是對投機取巧分子的警示,更是政策法律層面整治版權亂象的信號。流媒體音樂領域將再不是難以規制的灰色地帶,而平臺需要以更加嚴格的監管和技術手段來檢測和防止欺詐行為。

當然,作為音樂產業鏈上的各個角色,音樂人、唱片公司、發行商和流媒體平臺等,都應為流媒體音樂的健康發展共同努力,建立更加透明和公正的版稅分配機制,倘使監守自盜只會加速整個音樂產業的衰敗。

可以料想,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或許會有更多難以識別的流媒體欺詐、曲目操縱案件出現。因此,各方的合作和努力對于打擊流媒體欺詐和侵權行為至關重要。

屠龍的少年也切記珍惜羽翼,莫要被短期利益蒙了心智終成惡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阳市| 澜沧| 尼勒克县| 无为县| 偃师市| 南城县| 和平区| 英吉沙县| 连州市| 原平市| 三门峡市| 丰城市| 彩票| 峨眉山市| 凤山县| 朝阳区| 和平区| 婺源县| 郎溪县| 阆中市| 正宁县| 崇文区| 裕民县| 凤山市| 临汾市| 泰州市| 砀山县| 湖南省| 华宁县| 沙河市| 乐清市| 黄浦区| 洪泽县| 徐水县| 利川市| 鄱阳县| 灵武市| 简阳市| 黄梅县| 呼伦贝尔市| 新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