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獵云網 韓文靜
站在18歲“成人禮”節點的好大夫在線,如今茫然四顧地找尋下一個方向。
日前,據健聞咨詢消息,阿里健康正與好大夫在線洽談收購事宜,雙方已經就一些關鍵問題的談判,取得實質性突破。
此外文中還指出,在更早之前,百度、京東健康等大廠都曾主動接觸過好大夫在線這個標的,但因收購價格、雙方業務融合、價值觀匹配等問題而作罷。
截至發稿,阿里健康與好大夫在線均否認了上述收購的消息。
在互聯網醫療的賽道上,好大夫一直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作為最早涉足互聯網醫療的企業之一,好大夫成立次年就獲得了雷軍領投的300萬元天使輪投資,在完成由騰訊領投的D輪融資后,公司估值達到13-14億美元,約100億人民幣,躋身獨角獸之列。
硬幣的另一面,好大夫在線的商業化之路卻走得較為克制。
當創始人王航喊出著名的“不賺取藥品利潤、不自建線下醫院、不做醫療廣告業務”三不做原則之時,作為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好大夫在線,就此“錯過”互聯網醫療最為賺錢的模式。
與此同時,好大夫在線在資本市場的聲量也越來越弱,其最后一筆融資還停留在2017年。盡管彼時一級市場依舊火熱,但此后好大夫卻再沒有透露過融資的動向。
如今,曾經的互聯網醫療明星企業在創業18年之后,又被傳出被出售的消息,不禁令人唏噓。面向未來,王航將要帶領好大夫往哪里走、怎么走,備受關注。
王航的理想主義
上個世紀90年代,王航于從河南醫科大學預防醫學專業畢業,后又在中美史克公司工作兩年。他還參與了初中同學周鴻祎創辦的3721和奇虎360,前者賣給了雅虎,后者至今已兩次上市。
在好大夫成立的2006年,互聯網醫療剛剛萌芽。當時大眾點評網風頭正盛,王航和創始團隊希望做一個醫療領域的“大眾點評”。
當年,王航和團隊騎著自行車挨個醫院跑,在醫院大廳抄寫醫生出診信息,然后回來輸入到電腦上,最后再掛到網上。成立之初,好大夫在線便是通過最扎實的“掃院”行動,把平臺數據建立起來。
2007年,雷軍作為天使投資人,攜手聯創資本給王航帶去了300萬天使投資,幫助好大夫團隊擴大到了20多人。
王航在互聯網醫療界的情懷與理想主義幾乎是家喻戶曉,他的價值觀總結起來很簡單:以患者為中心,以醫生為根本,強調醫生品牌的打造和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
業內都知道王航的“三不做”:不賺取藥品利潤、不自建線下醫院、不做醫療廣告業務,單純依靠醫療服務付費。因此,其一度被稱作互聯網醫療的“良心”。
“如果家人選一個醫生,我希望醫生不要因為利益關系而多開藥。如果說我在網上讀到了一篇科普文章,我希望這不是篇軟文,我相信這是所有人期望的醫療服務。”王航認為,好的商業模式不是單純的追逐利益,一個簡單的生意、一個能夠被大家信任的生意,就是好生意。
這也導致好大夫的商業化之路開始的較晚。2011年,創業近5年后,商業化才被納入好大夫管理層考慮的范圍之內。但即便是商業化之后,平臺提供的也是互聯網在線診療服務。
2016年,好大夫試水中國首家互聯網醫院。2017年完成D輪融資后,估值達到13-1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百億。
截止2022年7月,好大夫在線收錄了國內10000余家正規醫院的89萬余名醫生信息,已累計服務超過7900萬名患者。其中,26萬名醫生在平臺上實名注冊,直接向患者提供線上醫療服務。
好大夫回到現實
這些年來,無論互聯網醫療賽道被冷落或被追捧,好大夫在線仍堅守在“最難啃”的在線診療市場,在其他同行紛紛“賣藥”賺錢的時候,好大夫在線依然堅持做在線問診和醫療服務。
在互聯網醫療行業里,好大夫在線的這一系列做法讓其贏得了絕佳的行業口碑。
然而,現實是不會為情懷和理想主義買單的,多年堅持醫藥分離路線的好大夫在線,必須面對如何解決生存問題的困境。王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坦言,成立十余年,公司仍處于虧損狀態。
不想以藥養醫,又要解決生存問題,這是擺在好大夫在線面前的一個問題。
好大夫在線所倡導的模式,是圍繞“醫療”在做文章,與圍繞“藥品”的潮流有所錯位。這些年來,“后來者”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京東健康等以“藥”為主要營收的企業紛紛跑馬圈地,王航仍然堅持著“三不”原則,繼續“死磕”醫療服務。
為什么不早點上市?這是圍繞好大夫在線多年的另一個問題。
作為2006年創立的第一批互聯網醫療企業,好大夫在線卻一直主動選擇“不上市”。其投資方中,有的已經“陪跑”超過10年。
王航多次回應媒體稱,“這個行業才剛剛開始,還沒有到上市的時機。前幾年我們沒有考慮過上市,短期的未來也都不會。”他曾在一次采訪中表示,不愿意拖著半成品、踩著高估值虧損上市,他認為,好大夫在線必須要實現自我造血,才會考慮上市。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互聯網醫療企業的上市之路并不容易,行業從爆發式增長逐步回歸理性增長,例如成立至今十余年的微醫,就多次謀求上市失利。對于好大夫在線而言,上市這條路當下也比較難走。
作為一門強監管的行業,互聯網醫療的觸角和想象空間始終有限,不上市也不賣藥,好大夫在線幾乎堵死了那些容易賺錢的道路。
情懷解救不了經營之流的枯竭。
2022年冬天,好大夫在線宣布了裁員和轉型。當時在給全體員工的信中,王航說,由于疫情和經濟環境影響,好大夫在線即將進行戰略及組織結構調整,具體方向就是從創業期的專注產研轉型為市場開拓。
王航向全體員工表示,好大夫在線必須立即擺脫對融資的依賴,果斷地成為一家自負盈虧的企業,同時一些曾經和我們一起奮斗過的同事將會離開。
2023年年中,有疑似好大夫員工在社交平臺表示:好大夫將第三次裁員,100余人或裁一半。據了解,在經歷數次人事調整后,好大夫在線目前的員工人數已不足50人,相較于過去千人規模的公司,縮減了許多。
“如何盈利”是好大夫在線始終避不開的話題,在公開信中,好大夫在線提到接下來要做三件事:擺脫融資依賴做到自負盈虧、工作重心從創業期產研為主快速轉向以市場開拓為主、調整組織架構加強公司的生存能力。
好大夫原來的收入主要是線上診療和咨詢的服務費,從2022年4月開始,好大夫在線增收平臺服務費。診療和咨詢的服務費全額歸屬醫生,平臺服務費則歸屬好大夫。
王航在2022年11月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希望能在2023年初步達成收支平衡。但何時能扭虧為盈,還是要尊重醫療的慢流程和長周期。
收購,會是最好的出路嗎?
在過去的2023年,好大夫在線做出很多商業化方面的努力,除了平臺服務費和會員服務,好大夫還上線了針對內科醫生的隨訪服務包,主要面向的是有慢性疾病的患者。
同年6月,王航在公司內部發出《公司最新情況說明》,其中指出,策略上將砍掉線下重業務和團隊,改用互聯網拓展方式。
“自2022年12月開始的一系列業務調整以來,公司虧損情況快速改善,但面對股東撤資、要求贖回的巨大壓力,調整方案未達到預期。”上述文件中顯示。
2023年8月,有消息稱,互聯網大廠欲收購好大夫在線,目前已經給出報價,而好大夫在線業務處于停滯狀態。
進入2024年4月,有關阿里健康收購好大夫在線的傳聞不脛而走,雖然雙方都在第一時間予以否認,但也不排除二者在未來合作的可能性。
事實上,此前阿里健康就通過投資收購,來拓展新的業務增長點。公司曾在2021年投資零氪科技,還完成了對小鹿中醫的收購。
這意味著阿里健康不再遵循傳統的電商邏輯,而是遵循醫療健康服務的邏輯,滿足用戶全方位的醫療健康需求。
去年11月,阿里健康公布了最新的2024財年半年度業績。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個月的報告期內,阿里健康收入達人民幣129.6億元,同比增長12.7%;利潤達4.45億元,同比增長172.2%,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在財報中,阿里健康還提到,患者購藥背后隱藏著對醫療服務本身的需求。從業務協同的角度來看,如果阿里健康能把好大夫在線收入囊中,將會找到更多為用戶健康服務的觸角。于好大夫在線而言,與阿里健康合作,也符合其“互聯網拓展方式”的策略。
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很可貴,但商業世界是殘酷的,站在18周年成人禮的節點,好大夫在線能守得云開見月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