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售商業財經 桂生 視頻組
編審|鶴翔
近日,網傳消息稱,自2023年12月底開始,連鎖面館品牌“和府撈面”啟動了多輪裁員行動,裁員比例或達20%以上。
4月2日,品牌方做出正式回應稱,“裁員20%-30%”的消息無事實依據,純屬謠言。
和府撈面表示,2023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長48%,實現三年疫情后首次扭虧為盈,經營狀況良好。2024年和府撈面為精簡組織裁員120人左右,比例為1.4%,并非網傳的“和府撈面裁員20%-30%”。同時,調整精簡的人員為直營超配,聯營板塊仍在擴編。
而針對“計劃今年赴港IPO”的傳言,和府撈面在聲明中回應,“和府撈面目前資金充足”,“公司從未正式啟動赴港上市計劃”。
圖源:和府撈面官方微博
作為唯一一家騰訊、阿里共同入股的連鎖餐飲品牌,如此充足的現金流或許也是和府撈面 “不安分”的資本。
然而,從接連三年虧損共7億元,到陷入“預制菜”和“料理包”等風波,和府撈面還能“撈”得動嗎?
“大規模裁員”好似有靠山
2012年成立的和府撈面,在過去10年間,完成了全國范圍內覆蓋80多個城市、超500家直營門店的擴張,會員數量超2000萬。
從和府撈面的定價中可以窺見,其始終主打中高端市場。
圖源:小程序
餐飲圈的“性價比”口號從2023年初喊到年底,在此浪潮之下,和府撈面也不得不降價。
創始人李學林對外表示,以會員價為標準,目前公司30元以下產品已占一半,30元—40元價位段的產品占比約45%,40元以上產品占比為5%。
據窄門餐眼數據,截至2024年4月2日,和府撈面最新的人均消費在32.85元左右,客單價總體降幅在30%左右。
盡管如此,和府撈面創始人李學林仍對外表示,未來三年(預計到2026年),和府撈面的門店數量將超過2000家。
和府撈面的底氣從何而來?
圖源:企查查
據企查查顯示,自2016年以來,和府撈面共獲超16億元投資。其中,便有騰訊投資和餓了么持股的絕了基金。
由此,哪怕從2020年至2022年,連續三年虧損累計約7.16億元,和府撈面依然能在2023年的內部信中霸氣透露,“上半年實現扭虧為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和府撈面創始人李學林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2023年度和府撈面開店超200家,共投資超2個億元,還支付了上游合作方1億多元的款項,這3億多元支出,均出自公司之前的營收,現金流積累仍是正數。
而據第一財經消息,和府撈面前員工透露,早在2022年,和府撈面曾讓員工簽自愿降薪《志愿書》。簽署了該志愿書則意味著,員工2022年4月自愿降薪,降薪后要求公司發放的金額不低于月標準工資的50%,且不低于當地最低收入標準,后期也自愿不要求公司補發。
如此倒逼辭職之法,實在不像騰訊、阿里“雙護法”之下的風范。
身陷“預制菜”門難上市
或許和府撈面也會犯愁,為什么眼看快摸到“上市”的門檻了,虧損問題還沒等解決呢,預制菜問題又被頻頻曝光。
和府撈面的心事要從2020年講起,當時,超30元一碗的面承包了都市年輕人的午飯。那一年,馬永記、陳香貴、張拉拉等品牌迅速崛起。他們帶著明顯高于同行的客單價,向市場向資本講了一個“高端面”的故事。
圖源:和府撈面官網
和府撈面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一碗面加小吃和飲品,一頓簡簡單單的飯能達到百元級別。書房風格的裝修和高端定位,讓和府撈面過上了風風光光的幾年,不僅消費者愛它,資本也下場吃面。
2016到2022年,和府撈面拿到了6輪融資,總金額超13億元人民幣。2021年,和府撈面完成近8億元的E輪融資,也創下了國內連鎖面館行業的最高融資紀錄。當時傳估值超過70億元。
后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自去年起消費風向轉向極致性價比,“平價”成為主旋律,資本也閉口不談新消費。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高端面的故事顯然不太性感。
不得不說,和府撈面是聰明的。
在市場環境變動之際,和府撈面的品牌定位也隨之而變。一邊出海、一邊降價,還打造了含酒館屬性和咖啡屬性的新品牌。最重要的是,其定位從高端變成養生好面,主打普惠性。
運營思路上,和府撈面的做法十分準確,順勢而為是品牌常青最樸素的道理。但從實戰角度來看,一切并不順遂。
根據招股書數據,和府撈面在2020年到2022年間一直處于大額虧損狀態,分別虧損2.06億元、2.11億元、2.99億元,三年總計虧損超7億元。也就是說,在和府撈面幾經折騰、順勢求變的同時,其盈利能力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反而虧損持續擴大。
從這點來看,和府撈面的上市進程很有可能受到影響。當下,資本市場對于餐飲企業上市,本就抱著更加嚴謹的態度,老娘舅、老鄉雞等知名快餐品牌都在IPO大門前排隊等待。留給和府撈面的機會,或許更為渺茫。
除了業績問題外,預制菜負面輿情也讓和府撈面犯了難。
正如前文所說,和府撈面順勢打了一張養生牌。但也有媒體報道稱,常有消費者反映和府員工當著他們的面,將料理包里的東西擠進了面碗當中。面湯來自沖調,澆頭源自保質期100多天的料包。從這一點來看,和府撈面或許跟養生就沒啥關系了。
圖源:和府撈面官網
這也不是和府撈面第一次陷入“預制菜之謎”了。去年,和府內部員工爆料稱:“和陳香貴、馬記永不一樣,和府撈面的門店是沒有拉面師傅和廚師的。面是工廠里出來的,澆頭基本也是預制的,只需要加熱,湯則是料理包加水兌出來的。”
要知道,和府撈面內部曾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2013年,和府撈面第一家店開業沒幾日,創始人李學林發現了一批過期變質的牛舌,立即將所有員工拉到會議室,當著他們的面吃掉它,然后嘔吐了。他還去到工廠,讓同事們看著他將熬壞的湯全部倒掉。“你自己良心過不去的事情就不要去做。”
這確實是一個充滿良心的故事,但似乎和當下的預制菜事件背道而馳了。
上市固然讓人期待,但這些問題將成為橫亙在和府撈面面前的鴻溝。只有填平溝壑,才能成功上岸。
結語
自2021年起,面食賽道逐漸吸引著資本的注意,如五爺拌面獲得“消費王”王岑的天使輪投資后,又獲鼎暉VGC領投A輪融資,“餐飲界”物換星移。各大面食品牌紛紛加快擴張步伐,積極布局市場。
另一邊,以重慶小面為主打產品的遇見小面品牌,也于2023年宣布了未來一年內新增100家門店的宏偉計劃;以蘭州牛肉面聞名的陳香貴品牌,也于2024年提出了新開150家店鋪的發展戰略。
在當前面食行業競爭激烈、品牌競相擴張的背景下,和府撈面采取了一系列創新策略來應對市場的快速變化,諸如調整價格策略、推出新的子品牌以及實施加盟聯營模式等。
然而,這些努力的背后是品類規模化發展的瓶頸以及餐飲消費力的相對減弱,這也暗示著原本以“高端面食”為主打的品牌,正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生存挑戰和市場競爭壓力。
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就必須不斷創新和調整戰略。這不僅需要對市場趨勢有敏銳的洞察力,還需要勇于嘗試新的商業模式和管理方法。
和府撈面還能“撈”多久?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