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我國首次發布海嘯紅色警報,花蓮7.3級地震海嘯影響有多大?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我國首次發布海嘯紅色警報,花蓮7.3級地震海嘯影響有多大?

“本次地震引發的最大海嘯波幅達到1米,沒有觀測到更大的海嘯波高,預計不會對我國沿海造成災害性影響。”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翟瑞民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2024年4月3日7時58分,我國臺灣省花蓮縣海域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2千米。地震發生后,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發布Ⅰ級紅色警報。至中午11時許,該中心宣布解除海嘯警報,本次海嘯災害過程基本結束。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此前表示,該中心根據初步地震參數判斷,地震已經在震源周圍引發局地海嘯,海嘯對我國臺灣東部地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中國臺灣花蓮站(震中附近)于8時08分監測到約1米的海嘯波,龍洞站于8時29分監測到21厘米的海嘯波,日本石垣島于3日8時30分監測到30厘米的海嘯波,中國臺灣成功站于3日8時41分監測到45厘米的海嘯波。

“本次地震引發的最大海嘯波幅達到1米,沒有觀測到更大的海嘯波高,預計不會對我國沿海造成災害性影響。”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相關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表示,后期會繼續監測地震發展情況,一般大地震發生后,余震比較多,可能會加劇海嘯的影響。

海嘯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發、海岸山體和海底滑坡等產生的特大海洋長波,在大洋中具有超大波長,但在岸邊淺水區時,波高陡漲、驟然形成水墻,來勢兇猛,嚴重時高達20至30米以上。海嘯災害指特大海洋長波襲擊海上和海岸地帶所造成的災害。央視網曾發布報道稱,海嘯災害僅在二十一世紀以來已導致全球超過25萬人死亡失蹤。

界面新聞注意到,此次地震發生后,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曾首先發布海嘯Ⅰ級警報(紅色),隨后根據《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調整為Ⅱ級警報(橙色)。據了解,這是我國首次發布海嘯最高級別紅色警報。“紅色警報發布后,我們對相關參數和震源性質重新測算,就把警報降級了。”上述負責人介紹。

按照自然資源部2022年8月發布的《海洋災害應急預案》,我國將海嘯警報分為三個等級:海嘯黃色警報(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響,預計海嘯波將會在我國沿岸產生0.3(含)米至1.0米的海嘯波幅);海嘯橙色警報(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響,預計海嘯將會在我國沿岸產生1.0(含)米至3.0米的海嘯波幅);海嘯紅色警報(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響,預計海嘯波將在我國沿岸產生3.0(含)米以上的海嘯波幅)。

此外,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響,預計海嘯波將會在我國沿岸產生0.3米以下的海嘯波幅,或者沒有海嘯,就只是發布海嘯信息。近年來,日本等環太平洋國家多次發生大型地震并引發海嘯,但這些海嘯基本沒有影響到我國沿海,所以相關部門一般只是簡單發布海嘯信息。比如2022年,我國未發生海嘯災害,但是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對發生在全球海域的46次海底地震發布了92期海嘯信息。

中國海洋報曾報道,我國周邊海域及南海區域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的邊緣,面臨著區域海嘯和越洋海嘯的雙重威脅。其中,日本南部海槽、琉球海溝、南海東部的馬尼拉海溝,以及蘇祿海和蘇拉威西海所處的西太平洋島弧帶,是國際公認的海嘯潛在發生源地,其引發的區域海嘯對我國及南海區域威脅極大。

目前承擔太平洋沿岸國家海嘯警報發布的主要是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它于1966年在美國夏威夷建立,多年來又相繼建立若干區域或國家的海嘯警報中心,如夏威夷海嘯警報中心、阿拉斯加和西海岸海嘯警報中心、日本海嘯警報中心等。

我國于1983年正式成為國際海嘯協調組成員國,此后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便開展了海嘯預警報業務,2012年,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正式成立。新華社2016年曾報道,我國目前建立了新一代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嘯數值預報系統,該模型對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的海嘯數值預報可分別在5分鐘、1分鐘和30秒內完成,基本滿足了快速海嘯預警的需求。2019年11月5日,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運行,大幅提升了中國對海嘯災害的應急處置和反應能力。

上述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國根據現有技術和數字模式等,對海嘯預報,包括預報速度和時效性方面準確率是比較高的,也跟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的技術水平相當。但是,在海嘯發生后的監測方面,還需要加強潮位站和海嘯浮標分布等設置,“未來要想盡快監測到海嘯到達時間和發生強度的話,還需要建設更高密度的水位監測設施。”

與臺風相比,我國遭遇海嘯襲擊比較少見,人們對海嘯的認識也不足。此前有聲音認為,我國雖有1.8萬公里海岸線,但總體來看,歷史上沿海受到海嘯災害的影響并不大,這主要是因為日本列島、菲律賓群島等構成了一條防護鏈,能夠屏蔽大部分海嘯的沖擊。

對此,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講師王楠告訴界面新聞,海嘯不是我國主要的海洋災害,帶來影響比較小,這是因為我國處在太平洋西部,擁有比較寬緩的大陸架,水深比較淺,海嘯在傳遞過程中,大部分能量會被底摩擦消散掉,到岸邊能量就很小了,波高降低,致災能力也就降低,所以過往我國發布的海嘯預警級別都比較低。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表示,本次花蓮縣海域地震在震源附近引發局地海嘯,并對我國臺灣島沿岸局部區域造成了災害性影響。王楠表示,臺灣省在東海大陸架邊緣,7.3級強震引起的海水波動能量傳遞到岸邊還是比較大的,雖然也有衰減,但是由于距離比較近,衰減幅度就很小,而且對福建、浙江等地近海也都可能帶來影響。不過,“1米的海嘯對于我國來說不算多大的災害,比如在南海,臺風帶來的海浪都可以達到兩三米、三四米,這次海嘯波高不是很大,致災應該也不是特別嚴重。”王楠說。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我國首次發布海嘯紅色警報,花蓮7.3級地震海嘯影響有多大?

“本次地震引發的最大海嘯波幅達到1米,沒有觀測到更大的海嘯波高,預計不會對我國沿海造成災害性影響。”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翟瑞民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2024年4月3日7時58分,我國臺灣省花蓮縣海域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2千米。地震發生后,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發布Ⅰ級紅色警報。至中午11時許,該中心宣布解除海嘯警報,本次海嘯災害過程基本結束。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此前表示,該中心根據初步地震參數判斷,地震已經在震源周圍引發局地海嘯,海嘯對我國臺灣東部地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中國臺灣花蓮站(震中附近)于8時08分監測到約1米的海嘯波,龍洞站于8時29分監測到21厘米的海嘯波,日本石垣島于3日8時30分監測到30厘米的海嘯波,中國臺灣成功站于3日8時41分監測到45厘米的海嘯波。

“本次地震引發的最大海嘯波幅達到1米,沒有觀測到更大的海嘯波高,預計不會對我國沿海造成災害性影響。”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相關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表示,后期會繼續監測地震發展情況,一般大地震發生后,余震比較多,可能會加劇海嘯的影響。

海嘯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發、海岸山體和海底滑坡等產生的特大海洋長波,在大洋中具有超大波長,但在岸邊淺水區時,波高陡漲、驟然形成水墻,來勢兇猛,嚴重時高達20至30米以上。海嘯災害指特大海洋長波襲擊海上和海岸地帶所造成的災害。央視網曾發布報道稱,海嘯災害僅在二十一世紀以來已導致全球超過25萬人死亡失蹤。

界面新聞注意到,此次地震發生后,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曾首先發布海嘯Ⅰ級警報(紅色),隨后根據《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調整為Ⅱ級警報(橙色)。據了解,這是我國首次發布海嘯最高級別紅色警報。“紅色警報發布后,我們對相關參數和震源性質重新測算,就把警報降級了。”上述負責人介紹。

按照自然資源部2022年8月發布的《海洋災害應急預案》,我國將海嘯警報分為三個等級:海嘯黃色警報(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響,預計海嘯波將會在我國沿岸產生0.3(含)米至1.0米的海嘯波幅);海嘯橙色警報(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響,預計海嘯將會在我國沿岸產生1.0(含)米至3.0米的海嘯波幅);海嘯紅色警報(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響,預計海嘯波將在我國沿岸產生3.0(含)米以上的海嘯波幅)。

此外,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響,預計海嘯波將會在我國沿岸產生0.3米以下的海嘯波幅,或者沒有海嘯,就只是發布海嘯信息。近年來,日本等環太平洋國家多次發生大型地震并引發海嘯,但這些海嘯基本沒有影響到我國沿海,所以相關部門一般只是簡單發布海嘯信息。比如2022年,我國未發生海嘯災害,但是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對發生在全球海域的46次海底地震發布了92期海嘯信息。

中國海洋報曾報道,我國周邊海域及南海區域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的邊緣,面臨著區域海嘯和越洋海嘯的雙重威脅。其中,日本南部海槽、琉球海溝、南海東部的馬尼拉海溝,以及蘇祿海和蘇拉威西海所處的西太平洋島弧帶,是國際公認的海嘯潛在發生源地,其引發的區域海嘯對我國及南海區域威脅極大。

目前承擔太平洋沿岸國家海嘯警報發布的主要是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它于1966年在美國夏威夷建立,多年來又相繼建立若干區域或國家的海嘯警報中心,如夏威夷海嘯警報中心、阿拉斯加和西海岸海嘯警報中心、日本海嘯警報中心等。

我國于1983年正式成為國際海嘯協調組成員國,此后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便開展了海嘯預警報業務,2012年,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正式成立。新華社2016年曾報道,我國目前建立了新一代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嘯數值預報系統,該模型對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的海嘯數值預報可分別在5分鐘、1分鐘和30秒內完成,基本滿足了快速海嘯預警的需求。2019年11月5日,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運行,大幅提升了中國對海嘯災害的應急處置和反應能力。

上述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國根據現有技術和數字模式等,對海嘯預報,包括預報速度和時效性方面準確率是比較高的,也跟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的技術水平相當。但是,在海嘯發生后的監測方面,還需要加強潮位站和海嘯浮標分布等設置,“未來要想盡快監測到海嘯到達時間和發生強度的話,還需要建設更高密度的水位監測設施。”

與臺風相比,我國遭遇海嘯襲擊比較少見,人們對海嘯的認識也不足。此前有聲音認為,我國雖有1.8萬公里海岸線,但總體來看,歷史上沿海受到海嘯災害的影響并不大,這主要是因為日本列島、菲律賓群島等構成了一條防護鏈,能夠屏蔽大部分海嘯的沖擊。

對此,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講師王楠告訴界面新聞,海嘯不是我國主要的海洋災害,帶來影響比較小,這是因為我國處在太平洋西部,擁有比較寬緩的大陸架,水深比較淺,海嘯在傳遞過程中,大部分能量會被底摩擦消散掉,到岸邊能量就很小了,波高降低,致災能力也就降低,所以過往我國發布的海嘯預警級別都比較低。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表示,本次花蓮縣海域地震在震源附近引發局地海嘯,并對我國臺灣島沿岸局部區域造成了災害性影響。王楠表示,臺灣省在東海大陸架邊緣,7.3級強震引起的海水波動能量傳遞到岸邊還是比較大的,雖然也有衰減,但是由于距離比較近,衰減幅度就很小,而且對福建、浙江等地近海也都可能帶來影響。不過,“1米的海嘯對于我國來說不算多大的災害,比如在南海,臺風帶來的海浪都可以達到兩三米、三四米,這次海嘯波高不是很大,致災應該也不是特別嚴重。”王楠說。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原阳县| 平原县| 东宁县| 苍山县| 陵川县| 荔波县| 修武县| 盱眙县| 金沙县| 西和县| 盘山县| 将乐县| 栖霞市| 吉水县| 长乐市| 肇州县| 万荣县| 阳曲县| 黄石市| 许昌市| 东港市| 库伦旗| 搜索| 宁晋县| 汾西县| 顺平县| 洪雅县| 天峨县| 增城市| 卢氏县| 鹤岗市| 胶州市| 纳雍县| 专栏| 乌恰县| 开远市| 浠水县| 赣榆县| 西乡县| 仁化县| 玛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