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四月伊始,春色正好。
投資界-天天IPO消息,今天(4月2日),廣州廣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廣合科技”)正式登陸深交所主板。這一次,廣合科技發行價格為17.43元,開盤暴漲200%,市值一度超過230億元人民幣。
更為稱奇的是,廣合科技具有濃厚的華南理工大學色彩,身后站著包括董事長肖紅星在內的五位華工校友,其中四位都是化學類專業。今天,他們一同收獲了人生難得的IPO。
這也是華工系創業大軍的冰山一角。“這里盛產創始人。”這幾年,不止一位投資人評價到,華工創業氛圍之濃厚,堪稱大灣區“斯坦福”。如今,越來越多華工人踏上創業旅程。
剛剛,華工同學集體敲鐘了
這是一個校友聯手創業故事。
1967年,肖紅星出生于湖北孝感,21歲從華南理工大學化學專業畢業后,便進入 PCB(印制電路板)行業。要知道,小小一塊綠色的PCB無處不在,從攝像頭到計算機、從機器人到新能源汽車,只要是電子設備,超過99%的可能包含有 PCB。
工作多年后,肖紅星瞄準行業上下游領域,與妻子劉錦嬋雙雙選擇辭職創業——1995年,肖紅星創立東莞市廣華化工有限公司,后來成為華南實力較強的PCB前處理產品供貨制造商。隨后2010年,肖紅星回到老家孝感市云夢縣,成立湖北優尼科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闖入液晶面板產行業。
而肖紅星與廣合科技的故事,源自一場收購。
這里先介紹廣合科技的背景:創立于2002年,早期實際控制方為中國臺灣大眾電腦股份有限公司。但隨著全球 PCB產業向中國轉移,競爭日趨激烈,廣合科技經營發生困難,至2012年底基本處于停產狀態。
2013年5月,肖紅星通過廣華實業收購了該公司控股權,成為實際控制人。彼時公開的交易詳情為:大眾電腦下屬企業 BTI 將其持有公司 92.5%的股權轉讓給廣華實業,對價為2553萬美元。
接手后,肖紅星很快聚集了曾紅、王峻、黎欽源等一批具有豐富經驗的 PCB 行業人才。公司重新購置新設備,逐步恢復生產,又重新組建銷售團隊,開發了海康威視、Fineline、凱多電子等客戶,并于2015年成功扭虧為盈。
鮮為人知的是,公司總經理曾紅、獨立董事陳麗梅、副總經理陳炯輝以及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黎欽源都是華南理工大學的校友。而且,除了黎欽源是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外,其余高管與肖紅星一樣均是畢業于化學類專業。
其實2020年末,廣合科技就曾申請上交所科創板并獲受理,但很快就撤回申請。直到2022年7月,廣合科技轉道申報深交所主板。
兜兜轉轉,肖紅星與華工校友們終于站上了IPO敲鐘舞臺。
解碼招股書,身后站著一群投資人
眼下A股IPO收緊,每一個IPO都彌足珍貴。
那么,廣合科技成色幾何?根據招股書,公司主營業務是印制電路板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客戶包括戴爾、浪潮信息、海康威視、英業達、霍尼韋爾、惠普、聯想等,廣泛應用于服務器、消費電子、工業控制、安防電子、通信、汽車電子等領域。
數據顯示,廣合科技服務器用PCB產品的收入占比約七成,是中國內資 PCB 企業中排名第一的服務器 PCB 供應商,為全球大數據、云計算等產業提供重要電子元器件供應。
這也體現在營收上。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廣合科技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約為16.07億元、20.76億元、24.12億元、11.72億元;對應實現的歸屬凈利潤分別約為1.56億元、1.01億元、2.79億元、1.58億元。
關于營收增長的主要原因,廣合科技表示生產能力有所提高且我國 PCB 產業增長較快,下游領域需求旺盛。對于2021年凈利潤下跌,廣合科技則指出原因之一是黃石廣合新工廠投產,公司處于產能爬坡階段。
梳理下來,廣合科技背后還站著一眾投資機構:長江創投、國投創業基金、招贏科創、麗金投資、人才基金、新余森澤、紅土君晟、高新投創投、深創投集團等等20余家機構。
這當中有一段往事。2018年,肖紅星、劉錦嬋控股的臻蘊投資收購BTI剩余股權后,開始引入外部投資者。
當年8月,長江創投、粵科振粵、麗金投資、人才基金、粵科汕華、寶創共贏、紫宸創投、則凱投資、禾盈同晟、小禾投資等十名新股東增資4247.78 萬元。
2020年4月,新余森澤認購公司5%的股權。一年多后,新余森澤將部分股權轉讓給深創投集團、高新投、國投創業基金、紅土君晟、招贏科創等13名股東。同時,包括黃石國資、國投創業基金、招贏科創在內的14 名股東認購公司 3000 萬元新增注冊資本。
投資人押注背后,是可預見的行業增長速度。根據 Prismark 的預測,未來五年全球 PCB 市場將保持溫和增長,2021 年至 2026 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 4.6%。中國的核心地位更加穩固,2026年總產值將達到 546.05 億美元。
華南理工,崛起一個創業軍團
南粵一隅,珠水之畔,華南理工大學一直是高校圈低調卻不容忽視的存在。
起源于1918年成立的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正式組建于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期,華工曾聚集華南、中南地區7省18所院校的理工科精英,包括無線電電子科學專家馮秉銓、土木工程專家羅明燏、天文大地測量專家陳永齡、航空材料專家余仲奎……深厚工學基礎不斷累積,成為華工奠基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底蘊。
百余年間,從興學立邦的“四大工學院”,到“985工程”“211工程”“雙一流”建設高校,華工屢屢創造歷史:僅用7年便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從300強躍升至150強,工科領域排在全球22位。14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等5個學科領域躋身全球前1‰,堪稱頂尖。
過往,華工常以“工程師的搖籃” 為人熟知。但在創投圈眼中,華工大更是“企業家的搖籃”,一度被戲稱“華南搞錢大學”——據統計,華工至今誕生了超200位上市公司或大型企業創始人、掌舵者,校友遍布商界。
根據《證券時報》統計,在A股董事長本科畢業高校統計中,華工以擁有23位董事長校友排名第4位,僅次于清華、北大和浙大;而《2023胡潤校友會榜》中,華工以16位校友入選位居第六,上榜校友總財富達6227億元,位列第四。
追溯起來,華工的創業基因源遠流長。猶記得曾叱咤商海的50177班,被稱作“超級王牌班”,不僅走出了“彩電三巨頭”TCL總裁李東生、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康佳集團前總裁陳偉榮,還誕生了京信通信系統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霍東齡、德生通用電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偉等企業家。
如今,華工校友們正在重現這一盛況。作為全國最早開設汽車專業的高校之一,華工深耕汽車領域40年,被稱為“新能源汽車黃埔軍校”:小鵬汽車何小鵬畢業于華工計算機及應用專業:巨無霸廣汽埃安背后,掌舵者曾慶洪曾在華工攻讀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1998年考入華工電子與信息工程學系;還有億緯鋰能創始人劉金成、洛軻智能創始人昌敬、長安福特總裁何曉慶……不勝枚舉。
用何小鵬的話來說,“如果你是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的學生,你想要造車的話,只要你在校友群里面吱一聲,學長們就已經幫你把供應鏈給搞定了。”
其實早在1999年,華工就在全國率先系統提出“三創型”人才培養目標,將“敢創新、會創造、能創業”作為華工人的精神密碼,致力于打造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試驗田”。此后,一批又一批華工人涌現在各行各業。
“前賢創業,后人圖強。崛起南國,培育棟梁。”這句校歌無疑是華工學子創業精神的一縷寫照。“鯉工仔,廣橫走”,今年畢業季即將來臨,又一批學子將走出校園,奔向人生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