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牛其昌
登陸科創板上市兩年來,創新藥概念股榮昌生物(688331.SH、9995.HK)業績進一步探底,兩年合計虧損規模相當于IPO募集的全部資金體量。截至2023年末,公司已累計使用A股IPO募集資金23.68億元,占募集資金規模的92%。
為了緩解研發及經營資金緊張問題,榮昌生物如今打算通過定增方式再次募集最高25.5億元。
3月29日,榮昌生物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向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5.50億元(含本數),募集資金總額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后的凈額將用于“新藥研發項目”,總投資約29.46億元。
榮昌生物稱,由于藥品審評審批環節多、周期長、不確定性大,公司在研產品的上市進程可能受到較大程度的延遲或無法按計劃獲得上市批準,存在虧損進一步增加的風險。
營收抵不過研發和推廣開支
公開資料顯示,榮昌生物系山東首家“A+H”上市的醫藥生物企業,由煙臺榮昌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和留美科學家房健民博士于2008年共同創立,專注于抗體藥物偶聯物(ADC)、抗體融合蛋白、單抗及雙抗等治療性抗體藥物領域。
2020年11月,榮昌生物登陸港交所上市,募資約5.9億美元;2022年3月,榮昌生物登陸科創板上市,發行數量5442.63萬股,募集凈額約25.06億元人民幣。
界面新聞注意到,作為創新藥概念股,榮昌生物自2020年至今,除2021年實現盈利外,其余三年均為虧損狀態,且虧損規模呈進一步擴大趨勢。其中,登陸科創板上市兩年來歸母凈利潤累計虧損達25.11億元,恰好相當于公司IPO募集的資金規模。
2023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8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40.26%,營收增長主要是由于公司泰它西普和維迪西妥單抗銷量增加。
盡管營收增長,但公司虧損規模卻進一步擴大。對于業績下滑,榮昌生物在年報中給出的解釋是,“主要是本年各研發管線持續推進、多個創新藥物處于關鍵試驗研究階段,研發費用大幅度增加,另商業化銷售投入團隊建設費用和學術推廣活動開支等增加”。
對于榮昌生物來說,藥物研發和市場推廣都需要不斷“燒錢”。
具體來看,過去一年榮昌生物的銷售費用達到7.75億元,較2022年增長75.90%。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自身免疫商業化團隊已有約750人,腫瘤科商業化團隊已有近600人,合計超過1300人,銷售費用的員工薪酬達4.36億元,占銷售費用的56.26%。
對此,榮昌生物在3月28日的業績說明會上表示,“隨著泰它西普和維迪西妥單抗的準入醫院數量及覆蓋藥房數量大幅度增加,公司商業化團隊一線銷售人員擴充以及商業化推廣力度加大導致銷售費用相應增長”。
此外,榮昌生物過去一年的研發費用為13.06億元,較2022年增長33.01%。榮昌生物表示,“主要是由于本年度新藥研發管線增加、多個創新藥物處于關鍵試驗研究階段導致臨床試驗費、測試費等費用增加;研發人員增加、員工工資水平上漲導致人員費用增加”。
也就是說,過去一年中,泰它西普和維迪西妥單抗銷量增加為榮昌生物帶來的營收增長,也抵不過公司用于新藥研發和藥品推廣的開支。

存持續虧損風險
在業績承壓的背景下,今年一月份,市場上一度傳出關于榮昌生物現金流緊張的言論,導致公司1月17日A、H股價分別大跌15.71%、22.73%。
為此,港股榮昌生物于1月17日緊急發布澄清公告,稱董事會注意到網上發布的若干評論,聲稱公司現金流緊缺,及面臨取得銀行授信困難及潛在的來自供應商的訴訟風險等,就此澄清該評論的內容及陳述與事實不符,且極具誤導性。
與此同時,科創板榮昌生物亦連續發布兩次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向上百家機構表示“公司有充足的銀行授信額度,短期內不會出現現金流緊張影響后續公司運營的問題”。
反映到財務報表上,截至2023年末,榮昌生物的貨幣資金僅為7.43億元,較2022年底的21.87億元大幅減少66.01%。相比之下,公司2023年新增長期借款8.41億元,新增短期借款2.84億元。
從榮昌生物創業板IPO募集資金的使用情況來看,截至2023年12月31日,榮昌生物累計使用了23.68億元,約占募集資金的92%。
據悉,IPO募集資金尚未使用完畢系相關投資項目仍在進行中,剩余募集資金將在后續期間繼續投入抗腫瘤抗體新藥研發項目及自身免疫及眼科疾病抗體新藥研發項目。
在榮昌生物看來,此次定增有助于加快公司研發管線項目的臨床、臨床前研究并推動相關產品在國內外的上市進程,緩解公司研發及經營資金的緊張局面。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藥品商業化未達預期”、“收入無法達到預期”等風險。
榮昌生物稱,截至目前,公司產品銷售收入尚不能覆蓋各項經營性支出且存在較大金額的累計未彌補虧損,主要系公司自設立以來持續專注于創新型生物藥的開發,該類項目具有研發時限長、不確定性高、資金投入大、盈利周期長的特點。
鑒于未來對現有候選藥物持續進行臨床前研發、在全球范圍開展臨床試驗、尋求監管機構批準、大規模生產及商業化以及對后續潛在藥物管線的持續投入,榮昌生物存在繼續虧損的風險。
界面新聞注意到,對于創新藥道路之艱難,榮昌生物董事長王威東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十年磨一藥”的研發過程只是第一步,另一個難點在于如何組建銷售人才隊伍進行推廣。
“拿泰它西普這個藥來說,它在全球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藥物中是首創的,但最初大家很難接受這一概念,因為它是新藥,研制的全過程我們都需要講述清楚,而且很多人還似信非信,怎么歐美那么多大藥廠弄不出來,你中國一個小藥廠就能弄出來了?所以推廣新藥不是容易的事。”王威東表示,今年公司繼續將重心放在新產品的研發,以及兩大重點產品的商業化推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