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2024年3月30日,央視新聞援引俄羅斯方面消息稱,俄羅斯軍事情報總局(簡稱“格魯烏”)特種部隊第三旅上校鐵木爾·米亞斯尼科夫(Timur Myasnikov)在莫斯科音樂廳恐襲事件中遇難。
“俄羅斯軍官”組織薩馬拉州分部29日透露,恐襲發生幾天前,46歲的鐵木爾·米亞斯尼科夫從頓巴斯前線回俄度假,事發時他與妻子和兒子在音樂廳現場。俄羅斯消息還稱,恐襲發生后,鐵木爾·米亞斯尼科夫將家人帶至安全地帶,自己被三顆子彈打中,送醫搶救無效后死亡。他的遺體告別儀式已于29日舉行。

前述消息源稱,鐵木爾·米亞斯尼科夫畢業于蘇沃洛夫軍事學校,服役于“格魯烏”特種部隊第三旅。俄烏沖突爆發后的過去兩年多,他一直在頓巴斯前線作戰。在此之前,他曾在科索沃和塔吉克斯坦作戰。
“格魯烏”是俄羅斯最神秘的情報部門,它沒有自己的公共網站,也不對其行為公開發表評論。它的座右銘是“只有群星高于我們”。其結構、人數和資金情況均為俄羅斯國家機密。
2016年,當其前任局長伊戈爾?謝爾貢(Igor Sergun)去世時,克里姆林宮的公告非常簡潔,既沒有說明死亡日期、原因,也沒有說明死亡地點。
“格魯烏”(GRU)是“俄羅斯軍事情報總局”的俄語轉寫簡稱,雖然后者在2010年已正式更名為“總參謀部總局”(簡稱GU),但其舊稱仍被廣泛使用。
2006年普京曾訪問“格魯烏”莫斯科總部,對外發布了他參加射擊練習的照片,外界得以一窺這個神秘組織總部的部分區域。
據路透社,“格魯烏”的目標是向俄羅斯總統和政府提供軍事情報,直接向俄總參謀長和國防部長負責。“格魯烏”還擁有一支規模相當大的特種部隊,他們是俄羅斯軍隊的精銳。恐襲中喪生的鐵木爾·米亞斯尼科夫就來自這一部隊。
“雖然我不喜歡排名,但‘格魯烏’在國際同行中處于領先地位。”荷蘭國防情報和安全局局長Onno Eichelsheim早前曾告訴路透社。
“格魯烏”于1918年俄國“十月革命”后成立,由蘇聯前領導人列寧建立,當時名為“登記局”。列寧堅持要求它獨立于其他特工部門。1991年,蘇聯時代情報機構“克格勃”隨蘇聯解體而被拆分,但“格魯烏”得以完整留存。
除了“格魯烏”,俄羅斯現在還有兩個情報和安全部門——外國情報局(SVR)和聯邦安全局(FSB),他們誕生于克格勃。與后兩者相比,“格魯烏”現在被西方認為是網絡作戰領域的主要參與者。西方評估稱,它在俄羅斯信息戰(防御性和進攻性)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美聯社認為“格魯烏”的任務十分廣泛。它援引俄羅斯國防部網站信息稱,該機構的任務不僅包括“確保有利于成功實施俄羅斯聯邦國防和安全政策的條件”,還包括向官員提供在政治、經濟、國防、科學、技術和環境領域做出決策所需的情報。
路透社稱,從古巴導彈危機到阿富汗戰爭再到克里米亞戰爭,“格魯烏”在一系列關鍵時刻為俄羅斯發揮了重要作用。外界認為,它還參與了敘利亞內戰、幫助敘總統巴沙爾?阿薩德,以及打擊車臣分離主義和俄烏沖突等行動。
美國、英國和荷蘭等西方國家均對“格魯烏”多名軍官實施了制裁。制裁理由涉及多方面,比如,“網絡干預2016年美國總統的大選”、“毒殺逃到英國的前‘格魯烏’雙重間諜”、網絡入侵英國網站等。俄羅斯均予以否認。
2018年11月2日,“格魯烏”成立一百周年,普京出席紀念活動。他在發言中贊揚了“格魯烏”在展開特別行動等方面具有的“獨特能力”。普京還提議,希望這一傳奇機構改回舊名,將“情報”一詞加入其縮寫中。
當地時間2024年3月22日晚7點30分左右,莫斯科郊外“克羅庫斯城”音樂廳的音樂會即將開場之際,一群身著迷彩服的槍手沖進來,無差別掃射現場觀眾,之后投擲燃燒彈后逃離。
截至發稿,據俄羅斯緊急情況部最新統計,共有144人死亡,360人受傷,另有95人失蹤。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第一時間認領,這一說法得到美國等西方多國的支持。但俄羅斯官方認為ISIS背后或涉及烏克蘭、美國等。烏克蘭和美國已多次否認。目前俄羅斯方面的調查仍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