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財政部日前公布的2024年中央財政預算顯示,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預算為102037億元,連續兩年突破十萬億大關,比2023年執行數(同口徑,下同)略有下降,降幅不到1%。
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主要用于解決地區財政不平衡問題,推進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政府實現調控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
近年來,中央財政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通過優化支出結構,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從資金規模上看,2023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達到10.3萬億元,首次突破十萬億元。

轉移支付在地方財政收入中的占比也在不斷提升。根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統計,2023年,地方政府轉移支付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財政總收入(地方政府稅收收入+非稅收入+轉移支付收入)的比重為47.4%,接近地方政府公共財力的一半,占地方政府綜合財力(地方政府稅收收入+非稅收入+轉移支付收入+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比重達到36.5%。
目前我國財政轉移支付體系由“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構成。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用于均衡區域間基本財力配置,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欠發達地區,以及擔負國家安全、生態保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等職責的重要功能區域傾斜。另外,2019年,中央財政整合設立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主要用于履行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基本民生領域的中央財政支出責任,為與預算法規定銜接,編制預算時暫列入一般性轉移支付。
專項轉移支付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的規定設立,用于辦理特定事項,如大氣污染防治、中小企業發展、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下級政府要按照上級政府規定的用途安排使用。
今年的中央財政預算顯示,一般性轉移支付安排89246.42億元,較上年增長4.9%,專項轉移支付安排7790.58,較上年下降3.9%。
從地區分配看,今年獲得中央轉移支付最多的兩個省份依然是四川和河南,兩省獲得的轉移支付合計占全部已分配轉移支付的12.9%。

界面新聞制圖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指出,中央政府在分配一般性轉移支付時,還要考慮人口規模、適齡學生、海拔維度等,四川、河南兩省人口規模較大,人均GDP在全國排在中游靠后水平,因此獲得的轉移支付會更多。
總體來看,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向依然是向財力薄弱的中西部、東北地區傾斜,東部發達省份獲得的轉移支付資金規模相對較小,如上海和天津獲得資金規模均則不足千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