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鋒出行
三年之約,小米汽車首款產品如約而至。就在小米SU7上市當晚,官方捷報頻傳——4分鐘大定破萬、7分鐘大定破2萬、27分鐘大定破5萬。
面對這位新入場的選手,比亞迪、理想等新能源品牌紛紛在社交平臺表示歡迎,明面上大家和和氣氣,但在暗地里,一場赤裸裸的商戰已經打響。
除此之外,「退定維權」等相關熱詞也莫名上了熱搜,或許自問已經準備妥當的雷軍,也沒想到小米SU7上市剛剛24小時,就鬧出了這般風風雨雨。
“水軍”率先發起沖擊
上市前夕,小米汽車的iOS端APP悄然上架應用商店。APP是手機與車機互聯的主要介質,也是提高用戶和品牌之間黏性的橋梁,但小米汽車APP莫名被「水軍」沖了。「開了一年了」「底盤松散」「油耗高」「動力不行」「經常壞」「廣告太多了」「問題一大摞」等評價頻現,小通在某一個瞬間還以為自己的打開方式不對。
明眼人都能看出,小米汽車這是被競爭對手盯上了,雖說這批「水軍」的質量不太高,但已經起到拉低評分的作用,分數越低則降低應用商店的評級,導致榜單的搜索排名下降,甚至會引來官方審核,存在被要求下架的可能性。
小米SU7上市之后,APP的好評率快速上升。這些「無厘頭」的差評早已被好評遮蓋,靜靜地躺在低分評價區,成為用戶的笑料罷了。
到底是誰請的「水軍」,難以考究,但這足以表明,已有競爭對手預感到,小米汽車入局后會對車市格局帶來影響,為保住自己的飯碗唯有提前搞「小動作」。小米公司「家大業大」,只要產品力跟得上,市場口碑一旦形成,應付這些「水軍」基本不存在問題,但可能讓小米汽車想不到的是,小米汽車上市之后,還要被完成鎖單的用戶傷一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按照正常的App線上購車流程,一般是先選好型號以及各種選裝配置,完成配置后的下一步就是支付定金。以小米SU7為例,定金是5000元,并且在下定后的168小時之內可以退訂,超時則自動鎖定,進入到大定的狀態。這一筆可退的5000元是「小定」,鎖定配置之后就變為「大定」,定金不可退,配置也無法再更改。
大定之后,準車主就可以等待小米排產并交車了。這是行業中慣常的道理,只要稍微了解汽車市場相信都知道此等規則。讓人沒想到的是,在二手交易平臺上已經有不少的用戶在出售他們的購車定單,其中討論最多的理由便是“定金不能退”。
小通猜測,昨天發布會的「下定盛況」在一定程度上有不少本來沒有購車意愿的消費者參與,他們或是為了炫耀或是想當「黃牛」,總之他們在沒有閱讀清楚條款的情況下下定鎖單,發現實在退不了后便開始尋求各種辦法。
如果只是通過二手平臺自行解決還好,但事態的發展遠遠超出你我的意料:有下定用戶開始自行組織「退定群」,希望用這樣抱團的方式向小米施壓來破例退還定金。
而實際上小米汽車官方早就針對退定政策作過解釋,如果選好配置鎖單成功定金則不可能退還,而且在下定鎖單過程中如果不對這一規格表示「同意」,則無法順利下單。
小通「潛伏」到各類退定群中,發現里面的用戶訴求也是千奇百怪。有的跑去小米之家討要說法和退款、撥打12315要求退款等等,也有的在群里啟動「撒潑打滾」模式,開始賣慘,說自己大學生沒有錢,點了鎖單才發現不能退,有的說是自己的兩歲小孩點錯,更有甚者還說小米汽車App根本沒有鎖單提示,直接就轉成了大定……
更慘的群友講起了故事,稱原本他爸說要給他買SU7,他自己去下定,結果因為工程款沒下來,金幣沒有爆出來,十分尷尬。小部分群友稱已經成功退款,小通認為可信度一般。
實話說,自從小通關注汽車以來,就沒有見過這種奇葩的退訂風波,湊熱鬧的人跟風下定,連最基本的購車流程都不了解就下定,從來沒有一家車企遇到過這樣的事。
無論是什么樣稀奇古怪的理由,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讓小米汽車承擔他們誤操作的后果。然而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要求小米汽車破壞原有規則為他們退款都是不合理的訴求,而且鎖單后車輛就會進入產線進行生產,退錢退車則意味著要小米汽車承受所有損失。
有博主分析,小米汽車在發布會上沒有說清大定和小定,兩者混淆,而且也強調了7天無理由退貨,湊熱鬧的人群以為無理由退款,自然沒有想太多。
經過這件事之后,或許小米汽車會更深刻地認識到,第一輛汽車不僅要產品力到位,對用戶構成的理解也要在線。雷軍花三年時間沉淀出第一輛小米汽車,但關注小米的用戶構成很復雜,要做好汽車業務,讓潛在消費群體了解到正確的購車流程是必要的。
但小通認為不了解購車流程并不是消費者裝無辜的理由,汽車是大件消費品,為了湊熱鬧而沖動消費的,本身也要為這種行為付出代價。本身交了定金不鎖定,小米拿到了訂單數據,湊熱鬧的人也能截圖炫耀,已經是「雙贏」的狀態,結果還要往下按鎖單,這波怪不得小米汽車。
而小米汽車也不應該給這些「錯付」的群體吃后悔藥,一旦開了先河,也就意味著官方縱容這樣的行為,對真正想要購車的人沒有一點好處,后續的新車也會有更多類似的情況出現,小米不應該因此松口。對于其他造車新勢力,一方面應該學習小米汽車的營銷手法,但同時也要在銷售的過程中,避免這種湊熱鬧的事情再度發生。
造車的難遠超雷軍想象
在發布會上雷軍動情地反復說「造車真的太難了」,我知道雷軍那是特指要打造一臺好的產品非常難,當相信經歷潛在競爭對手的水軍轟炸、無知消費者的無理要求后,他對造車的難度會有更深的認知。
正如小通此前說的那樣,小米SU7站在車圈頂流,引來廣泛關注,但流量本身就是多樣性的,正如樹大招風這是一個貶義詞。小米作為3C企業,消費群體普遍對數碼產品更了解,智能汽車雖然越來越靠近電子產品的范疇,但多數人對汽車的購買流程并不熟悉,分不清小定大定,后面的買保險、上牌之類的細則,也足夠他們多幾天功課。
流量是一把雙刃劍,它能讓小米汽車只有一款產品就站在行業頂流位置,擁有前所未有的關注度,也能因為一些小事而鬧得滿城風雨,遭受競爭對手的暗箭傷人,甚至要蒙受不白之冤。對小米乃至雷軍來說,如何利用流量的力量將會是今后需要重點思考的課題。從另一層面來看,尤其是通過這次的「退定維權」風波我們也可以發現,大多數消費者并不理解汽車交易過程中的一些規則,又或者這些規則本身仍有優化的空間。
汽車銷售模式一直跟隨時代變化,近年來直營模式的興起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或許過去可以歸屬于「行業黑話」的所謂大定、小定、訂金等詞語定義可以變得更加清晰透明,同時車企也有責任和義務強化消費者教育,讓他們理解并認可汽車的生產銷售模式。
總的來說,汽車不是手機,是少則數萬多則數十萬元的大宗消費,而且和個人征信、金融服務等多個環節,容不得馬虎和投機取巧。最終小米會如何處理這些不合理需求小通也無從得知,但我相信這會成為行業中的一個典型事件,并成為其他車企研究、改進服務的參考。
對于小米來說也未嘗不是一個機遇,如果能夠處理好這次的輿情,給到相對合理且大家都能滿意的結果,相信也會有利于提升小米汽車的用戶口碑,在銷售成績之外取得另類的開門紅。
而針對來自競爭對手的抹黑我反倒不太擔心,畢竟小米在手機行業摸爬滾打多年,應對這些黑公關手段早已胸有成竹。也從側面可以見到,小米汽車的到來的確對市場格局帶來了一些改變,如果能夠成為鯰魚激化市場活力,那么倒也是個不錯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