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眸娛
《與鳳行》,不出意外是高開低走了。
趙麗穎重回古偶賽道、“星玥cp”時隔七年再次合作,《與鳳行》上線之前調子唱得相當高,首播拿下了酷云收視衛視第一,開播次日騰訊站內熱度突破3萬,開局成績是達到預期的。
但《與鳳行》好像只是短暫地“爆”了一下,騰訊站內熱度和收視率持續下滑,網絡聲量也被同期劇碾壓,似乎并沒有太多值得關注和討論的話題。
翻看該劇的劇評,大部分觀眾把棄劇的原因歸結為“劇情”,這是有些不合常理的,畢竟《與鳳行》的編劇是原著《本王在此》的作者九鷺非香。
按照慣例,原著作者擔任編劇是所有人都喜聞樂見的,因為“親媽”更了解作品且更用心,劇本質量也更有保障,但《與鳳行》依舊出現了劇情不過關的情況。
客觀來說,這種情況并非第一次出現,只不過《與鳳行》在演員、特效、制作都合格的情況下,劇情問題顯得格外突出而已,也再次印證了網文作者和編劇之間確實存在壁壘。
但無法回避的問題在于,網文作者大批涌向影視行業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甚至加速分化出了長劇賽道和短劇賽道,那么劇集市場究竟能否成為網文作者的下一個掘金點呢?
網文作者進軍劇集市場
網文作者涌入劇集市場的現象,是伴隨著IP改編熱潮而生的。
2011年是IP影視化的一個重要節點,IP改編從經典文學邁向了網絡文學,那一年的大爆劇《裸婚時代》《甄嬛傳》《步步驚心》都是網文改編作品。
但當時網文作者和影視行業存在很高的壁壘,網文影視化基本都是由制作方購買網文IP后交給專業的編劇來改編,網文作者在整個IP影視化流程中參與感和存在感并不強。
這種模式一直持續到2017年前后,期間IP改編劇經歷了一輪井噴式發展,越來越多超級網文IP被搬上熒幕,比如《盜墓筆記》《擇天記》《鬼吹燈》,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一方面,好編劇可遇不可求,《甄嬛傳》是典型的遇到好編劇成就了經典,而《擇天記》恰好相反,對原著劇情改動非常大,“毀原著”“魔改”的爭議一直存在,甚至影響到了原著的口碑。
另一方面,市場環境在不斷變化,內娛進入流量時代,IP改編劇逐漸走向了“唯流量論”,《擇天記》就是“大IP+流量明星”的模式,原著是男頻文,但為了滿足女粉絲和觀眾做了相當大的改編,導致影視化呈現不倫不類。
雖然“IP+流量”的模式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數據成績,但質量和口碑卻在持續下滑,《擇天記》播放量突破300億,豆瓣評分卻只有4.3,IP改編劇成為了“爛片預警”,觀眾大量流失,內容始終是影視行業的基石。
在這種情況下,2017年之后,越來越多的網文作者開始參與到影視改編中來,一是原著作者對IP確實更加了解,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IP改編的成本;二是“親媽”魔改的可能性較小,很大程度上能夠留住IP粉。
網文作者擔任影視化作品編劇一度成為了IP改編劇的品質保障,影視制作方也樂于邀請原著作者來進行IP改編。
《甄嬛傳》原著作者流瀲紫在2017年擔任了另一部改編作品《如懿傳》的獨立編劇,《步步驚心》原著作者桐華在2017年之后擔任過《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長相思》的編劇,包括匪我思存、九鷺非香等古早的女頻網文作者都開始涉足影視行業。
IP熱催生了大批知名網文作者擔任編劇的現象,而影視行業的另一大變動——短劇市場爆發式增長,則推動了更多腰部作者進入劇集市場。
根據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發布的《2023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網絡文學閱讀市場規模近3000億元,作者規模達2400多萬。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擠進網文圈,真正能賺到錢的卻少之又少,小紅書熱帖“寫了155萬字小說都沒賺到錢,要繼續堅持嗎”,評論區能看到太多寫了幾十萬字、幾百萬字的小作者,收入卻沒過百元。
網文圈掘金難度越來越大,于是更多非頭部作者開始轉換賽道,投身暴利的短劇市場,短劇成為了網絡寫手的再就業賽道。
無論是IP改編熱還是短劇市場爆發,劇集市場的變化催生了網文作者大批涌入影視圈。
長劇or短劇
網文作者當編劇,就一定能寫好劇本嗎?
網文和劇本存在本質上的差別,網文是寫給讀者看的,不需要進行可視化的呈現,但影視劇是視覺藝術,編劇在進行劇本創作時需要考慮到畫面轉換、劇情節奏等各個方面。
所以網文作者和編劇往往存在一定的思維壁壘,毫無劇本創作經驗的網文作者是很難寫好劇本的,尤其是對于畫面情景、空間層次感非常豐富的長劇而言,劇本的創作更加復雜。
一是視聽轉換可操作性的問題,劇本中的文字要能夠被轉換為畫面和臺詞,但網文作者在這方面是欠缺的。
以寫無限流網文出名的作者薄暮冰輪也嘗試過轉型寫劇本,她創作的《春日濃情》已經在騰訊播出。
但在跟組期間,因為缺少現場經驗,經常會犯一些錯誤,在創作劇本時以為很容易還原的畫面,真實拍攝很難做到,或者說拍出來不和諧、不好看,這些都需要專業且有經驗的編劇才能做到。
二是劇情節奏的問題,網文的節奏一般都會拖得比較長,當劇本節奏太慢就會無聊。
小說純靠文字來讓讀者構思畫面,所以節奏會稍微慢一些,但電視劇是在已經有畫面的基礎上走劇情,如果還是按照小說的節奏來就勢必會出現劇情容量過低的情況。
《與鳳行》就是一個典型,原著文風就屬于細水長流的類型,并不適合被影視化改編,更何況九鷺非是直接將原著照搬上熒幕,沖突較少、節奏緩慢,導致出現了劇情平淡無聊的問題。
網文作者小說寫得好,但長劇劇本不一定寫得好,相對來說,短劇劇本的創作就要簡單很多,也更適合網文作者的轉型。
一方面,短劇的熱門題材和網文熱門題材基本重合,最近幾年流行的贅婿、復仇、虐戀等題材都是網文界寫爛了的,網文作者在對短劇題材的把控更加精準。
另一方面,短劇對劇本的質量要求沒有那么高,內容含量低,空間畫面和人物關系都比較簡單,只需要把握好“爽點”和“反轉”,這對于網文作者來說并不難。
長劇劇本創作的難題在短劇劇本創作中基本不存在,網文作者轉向短劇賽道也能如魚得水。
客觀來說,網文作者如果想要短期內更穩定的收益,能夠靠寫短劇劇本來達成,但想要更長遠的職業發展,只能通過長劇劇本的改編創作提高在IP運營產業鏈中的話語權來實現。
網文作者的下一個掘金點
網文作者瘋狂涌入影視圈,真的能掘到金嗎?
進入2024年開始,我們聽過太多短劇市場的“暴富神話”,“爆款短劇編劇月入10萬”的話題引起了廣泛討論,但事實并非如此,短劇編劇月入10萬只是偶發事件。
根據紅星新聞報道,目前微短劇市場主要有兩種薪資結構模式。
一種是“底薪+獎金”的模式,底薪一般在7000元左右,而獎金則要根據短劇的充值來計算,一般來說充值過百萬的短劇,編劇的獎金在千元水平。
另一種是項目合作制,劇本通過審核后會先發一部分完本費用,新人編劇的劇本價格一般在8000-12000一部,項目上線之后會再給予一部分分成,比例大概在千分之五左右。
綜合下來,短劇編劇如果能保持一個月出1-2部劇本的頻率,月收入大概在1.5萬元,雖然和月入10萬差距很大,但比起靠讀者吃飯、收入不穩定的網文來說,能夠拿到固定稿酬并參與分成的短劇編劇收益更穩定。
相較于腰部網文作者來說,頭部網文作者更傾向于轉型長劇編劇賽道,他們謀求的是更長遠的職業發展和更大的利益。
在“泛娛樂”“新文創”的概念被提出之后,IP全產業鏈正在不斷完善,處在產業鏈上游的IP儲備和IP創造成了最重要的一環,能夠產出優質IP的頭部網文作者成了香餑餑。
而網文作者頻繁參與影視化改編創作,甚至一些頭部網文作者嘗試自己投資影視公司,擔任制片人,比如《盜墓筆記》IP的締造者南派三叔、《龍族》的作者江南、古早虐文制造機匪我思存等都創立了自己的影視公司,本質上都是為了在IP開發產業鏈上拿到更大的話語權。
相比于賣版權,將IP運營交給影視制作公司,親自參與IP開發顯然會獲得更大的利好。
目前來看,無論是長劇賽道還是短劇賽道,都比擁擠的網文賽道更有“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