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伯虎財經 鐵觀音
55歲的雷軍又一次站到了輿論場中央。
3月12日,雷軍在其個人微博宣布,小米將在3月28日正式發布首款汽車小米SU7,并公布其售價。為了這場約定,雷軍和小米已經準備了1000多天。隨著官宣日期的臨近,市場對于小米SU7的期待之情也逐漸被推向頂峰。
然而,和三年前小米官宣造車的那天相比,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4年以來,多家車企打響價格戰,激戰正酣:2月,比亞迪打響降價第一槍,宣布旗下兩款車型最低售價為7.98萬元;隨后,長安啟源、哪吒汽車、上汽大眾、吉利等品牌紛紛下場,降價的幅度從5%至15%不等。3月,特斯拉也坐不住了,推出最多可享3.46萬元優惠的限時購車政策。
車企降價對于消費者而言,是實打實的好事一樁。然而對于上市在即,且還未公布價格的小米SU7來說,卻堪比“撞到槍口上”。
市面上關于小米汽車的價格猜測眾說紛紜,雷軍對此曾回復:“不是14.99萬,也不是19.99萬,會有點貴。”
從28歲成為金山軟件CEO,到41歲創辦小米并成功上市至今,雷軍已然是中國科技產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如今,他又帶著自己一手打造的小米,準備在汽車領域掀起另一場革命。在官宣啟動造車時,雷軍曾經立下flag: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創業項目, 愿意押上全部聲譽,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
萬眾矚目下,小米SU7終于公布了自己的定價:
小米SU7:21.59萬元起,小米SU7 Pro:24.59萬元起,小米SU7 Max:29.99萬元起 。
做智能手機起家的小米,為何選擇重倉汽車業務線?車市的劍拔弩張之下,是否存在小米可以突圍的機會?
01 小米2023:整體利潤上升,手機業務增速放緩
在探討汽車業務對于小米集團的戰略意義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其過去一年的表現。
3月19日,小米集團發布了2023年度業績公告。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小米集團全年實現營收2709.7億元,同比下降3.2%;經營利潤200.09億元,同比增長610.4%;年內利潤174.74億元,同比增長598.2%;全年經調整凈利潤192.73億元,同比增長126.3%。
盡管營收有所下滑,但利潤相對取得顯著增長。
結合大環境來看,Canalys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了4.3%。因此,在去年的經濟形勢下,小米的這份成績單稱得上可圈可點,多項業務表現不俗。
首先是支柱性的手機業務。
財報顯示,2023年小米集團智能手機業務收入1574.61億元,同比下降5.8%;出貨量為1.46億臺,同比下降3.3%;ASP為1081.7元,同比下降2.7%。
對應到市場份額上,小米2023年在中國4000元至6000元價位段的智能手機市場中,市占率為16.9%,同比提升了9.2個百分點;同時,集團高端智能手機出貨量在整體智能手機出貨量中的占比超過20%,全球月活躍用戶數約為6.41億。
綜合來看,盡管小米手機業務依然保持穩健,市場號召力依舊,但在手機市場大盤進一步下降的背景下,其增長放緩的跡象不容忽視。
小米集團在財報中解釋稱,上述業績變動主要是由于2023年上半年公司增強了境外市場清理存貨的力度,以及下半年在ASP較低的新興市場出貨量強勁增加,中國高端智能手機出貨量貢獻導致的ASP上升也被以上因素抵消。
其次,IoT與生活消費品業務持續增長,成為小米營收的新引擎。
年報顯示,小米集團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在過去一年實現收入801億元,同比增長0.4%。其中,智能大家電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近40%;全球平板產品出貨量突破500萬臺,同比增速超50%;可穿戴腕帶設備在全球市場和中國市場均排名第二。
此外,其他業務方面,2023年小米集團互聯網服務收入301億元,同比增長6.3%;毛利率為74.2%,同比提升了2.4個百分點。這一板塊的收入增長迅速,也顯示出小米在多元化布局上的成效。
研發方面,2023年小米集團全年研發支出為191億元。具體到備受關注的造車板塊,結合小米方面提供的數據,2023年度小米智能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增長至67億元(不含與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相關的股票薪酬費用8億元)。雷軍此前也曾透露,小米汽車的第一輛車(SU7)整體投入了3400名工程師,三年下來的研發費用超100億元。
橫向對比其他造車新勢力的初期研發費用,小米在研發上的“燒錢”程度高于大部分同行——公開數據顯示,特拉斯、理想和小鵬等車企的初期年均研發費用大部分在10億至20億區間內。如此“砸錢”造車,也從側面說明了小米的必勝決心。
綜合來看,在手機主力業務增速略有放緩的情況下,接下來,如何構建技術護城河,從而穩定造車的大后方,或將成為小米集團下半場的決勝關鍵。
02 造車是理想,也是希望
一個常常被提起的問題是,做手機做得好好的,為什么小米“非要”造車?
根據伯虎財經的觀察,這是出于兩方面的考量。
對內,與其說小米選擇造車是一場冒險,不如說是一種順勢而為的戰略選擇。
眾所周知,小米一直致力于構建智能硬件生態系統。
從智能手機到各式智能家居,小米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經驗,尤其是智能互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
有了轉型的技術基礎,汽車作為“移動的智能終端”,自然成為小米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10月,小米集團就宣布將戰略升級為“人車家全生態”。
按照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的說法,未來,小米將把手機方面的優勢,例如底層技術制造能力、流程管理能力等,復制到其他品類的應用當中,構建更加完善的智能生活場景。
因此,造車只是小米的開始,更長遠的規劃,是對于未來智能出行市場的布局。
更不用提,憑借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忠實的用戶群體,早已為小米SU7及后續車型的市場推廣和品牌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位資深“米粉”對伯虎財經表示,自己多年來陸續購入了小米旗下的高端智能機、監控、電飯煲、空氣凈化器、取暖器等十余種產品,理由是“同類產品,小米性價比最高”。當伯虎財經追問其是否有可能為小米SU7買單時,她表示:“20萬定價的話,我真覺得可以沖了。想想坐在車子里就可以控制家庭生態,太酷了!再貴的話,在不缺出行工具的情況下會有所猶豫;如果需要換車,同價位優先考慮小米。”
對外,在手機行業(或者說整個消費電子行業)復蘇勢頭不足的大背景下,小米亟需找到集團新的增長曲線。
據公眾號《市界》報道,Counterpoint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前六周,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滑了7%,除了華為以外,其他友商幾乎都處于下滑狀態。
結合前文的財報數據,我們不難發現,盡管目前小米手機業務的下滑幅度相對而言并不大。但這也反映了一個事實:日后想要靠智能手機獲得高增長,很難實現。
另一方面,伯虎財經發現,近年來,手機圈和汽車圈頻頻進行“夢幻聯動”:華為Mate 60與智界S7前腳接著后腳發布;蔚來推出適配蔚來汽車的NIO Phone;魅族推出首搭領克&魅族合作打造的LYNK Flyme Auto車機系統的領克08......手機廠商入局汽車,似乎已經見慣不怪。
技術層面來說,對于手機廠商而言,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大勢下,入局造車是轉型硬科技和智能制造的好時機。結合本土汽車制造產業的優勢,還能將手機的智能屬性和一體化系統賦能在智能化需求更高的新能源車當中,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車機一體”,用戶體驗更佳,實現1+1大于2的絲滑效果。
雷軍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做汽車業務并不是為了“出風頭”,而是因為眼下電車已經從機械產業轉變為信息產業,加上同行都已經在做,“小米不做就會落伍”。
種種跡象表明,重倉汽車業務線是小米實現從硬件制造商向科技綜合服務商轉型的關鍵一步。倘若汽車業務能夠成功,將為小米集團帶來新的增長點,進一步提升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03 雷軍的dream car,勝算幾分
不過,在市場競爭與技術難題的雙重挑戰之下,小米汽車的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小覷。
先說說市場競爭。
作為新進入者,小米需要面臨來自傳統車企和新興造車勢力的雙重壓力。尤其是在同行接連不斷的降價包圍下。不過從市場反應來看,21.59萬的起售價還是有給到大家驚喜的。
在此之前,曾有網友調侃,如果能把汽車價格打下來,那她就是雷神,截至發稿,微博熱搜前兩條分別為小米su7和雷神。根據官方消息,小米su7僅僅4分鐘就大訂破萬,7分鐘大訂破2萬,27分鐘大訂破5萬。這樣的成績只能讓人感嘆:不愧是小米。
不過留給小米的競爭仍然激烈。據新浪科技報道,北京小米汽車旗艦店的工作人員透露,小米SU7至少對標有四款熱門車型,分別是極氪001、007、華為智界以及特斯拉Model3。
華為智界和特斯拉這兩個同樣具備極大品牌影響力的玩家暫且不提,極氪旗下的兩款車型的定價和配置都足夠有吸引力。極氪007起售22.9萬元,帶800v高壓平臺和智駕,極氪001起售25.9萬元,帶雙電機四驅。在競爭激烈/價格敏感的20-30萬價位區間,每一個細節都有可能成為影響購車的原因。
其次是產能難題。
汽車制造的技術門檻較高,想要保證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小米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技術儲備和產業鏈布局。正如雷軍此前接受采訪時所說的那般:“如果大家都來買,這一等要等一兩年肯定會被罵慘。”
關于這點,小米在宣布造車的2021年就下出先手棋。當年11月,小米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簽訂了《合作協議》,宣告小米汽車落戶北京經開區。該項目將建設小米汽車總部基地和銷售總部、研發總部,并建設年產能30萬輛的整車工廠,分一期、二期各15萬輛產能。當時定下的目標為2024年首車下線并實現量產。
如今看來,首車下線整體節奏和預期基本吻合,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小米的產能實力。至于后續能否“接住”訂單壓力,且行且看。
話又說回來,小米的優勢也足夠。
一是系統。
小米在AIoT領域具有自主研發的技術優勢,能夠在產品設計、智能互聯技術、用戶體驗等方面打造出獨特的智能汽車生態系統,形成差異化競爭。在手機廠商紛紛下場造車的勢頭下,基于此前鋪墊的“米+”產品矩陣,合作與開放的生態系統將是小米汽車是小米與同行相比的巨大優勢之一。
其次是品牌。
在智能手機領域的多年耕耘,讓小米積累了數量龐大的粉絲。今晚小米就用熱搜給友商上了一課:發布會的預熱該怎么做,發布會該怎么開。
集團層面亦對汽車業務的面世寄予厚望。據《中國企業家》雜志報道,盧偉冰在3月19日的財報電話會上,談及小米汽車時曾表示:“我們內部的目標是做到純電豪華轎車行業的前三名。”
最后是現金流儲備。造車所需要的資金占有量極大,高度飽和的市場競爭也給車企們帶來巨大的現金流壓力。
小米無懼這點。年報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團現金儲備達1363億元,創下新高。這一數字,超過了目前經營情況最好的造車新勢力理想。
小米的跨界造車之旅,也是雷軍的背水一戰。費利·保時捷曾經說過:“當我環顧四周,卻始終?無法找到我的夢想之車,我決定親手打造一輛。”這句話何嘗不是雷軍親自帶隊造車的真實寫照?
在智能手機市場增長趨緩的背景下,汽車業務無疑為小米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然而,這場科技與夢想的賭局,最終能否讓市場買單,還需時間來驗證。
參考資料:
1、中國企業家:55歲雷軍背水一戰
2、市界:手揣1363億,雷軍放手一搏